陳梟,張娟
(眉山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 眉山 620010)
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rhino sinusitis,CRS)病程較長,可數(shù)年至數(shù)十年,反復發(fā)作[1-2]。研究[3]發(fā)現(xiàn),誘發(fā)CRS主要原因通常是由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細菌感染,或是由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感染。因此,CRS常采用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難以改善患者鼻腔炎癥癥狀[4]。而鼻竇開放術可有效恢復患者鼻腔功能,在治療CRS患者中應用較為廣泛,但常規(guī)鼻竇開放術較易受到外界不良理化因素刺激,從而引發(fā)感染。而鼻中隔矯正術在鼻竇內(nèi)窺鏡下進行的,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的一種,能夠更有效的保留鼻中隔的軟骨,防止后期出現(xiàn)如鼻中隔穿孔、局部出現(xiàn)血腫等并發(fā)癥[5-6]。本研究旨在通過評估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炎癥因子水平、臨床癥狀、鼻腔鼻竇狀況和并發(fā)癥情況,分析鼻中隔矯正術治療CRS的療效及安全性。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眉山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2例CR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CRS診斷標準[7]。輕度為臨床癥狀輕微,僅出現(xiàn)偶爾鼻塞,同時不伴隨明顯流鼻涕、頭暈頭痛、眼睛脹痛;中度為臨床癥狀較為嚴重,出現(xiàn)鼻塞,同時伴隨流鼻涕、頭暈頭痛、眼睛脹痛;重度為臨床癥狀嚴重,出現(xiàn)鼻塞,同時伴隨流鼻涕、頭暈頭痛、眼睛脹痛及其他并發(fā)癥。(2)合并鼻中隔偏曲。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者;(2)惡性消耗性病變患者。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已簽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6例。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齡(47.23±7.44)歲;病程(3.55±0.32)年;病情嚴重情況:輕度21例,中度16例,重度19例。對照組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齡(47.76±8.12)歲;病程(3.64±0.54)年;病情嚴重情況:輕度22例,中度17例,重度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鼻竇開放術治療?;颊呤中g之前采用鼻竇CT檢查,明確病癥的發(fā)生部位及形態(tài)。依據(jù)患者的病變范圍切除鉤突開放上頜竇、前后組篩竇、額竇,擴大蝶竇,同時切除鼻息肉等病變產(chǎn)物。術后7 d采用鼻內(nèi)鏡清理鼻腔。將鼻腔內(nèi)的血痂取出,確保鼻腔處于通暢狀態(tài)。
觀察組:采用鼻中隔矯正術治療。用鼻內(nèi)鏡進行檢查,了解CRS患者鼻中隔偏曲具體情況,后開始行鼻中隔矯正術。沿鼻中隔左側前下部皮膚粘膜交界處行“L”形切口切開鼻中隔黏膜,然后再緊貼鼻中隔軟骨分離粘膜采取鼻內(nèi)窺鏡下三線減張法,切除部分偏曲的鼻中隔骨質(zhì);恢復鼻中隔粘膜瓣,鋪平切口黏膜,根據(jù)需要對位縫合2~3針。術后7 d采用鼻內(nèi)鏡清理鼻腔。將鼻腔內(nèi)的血痂取出,確保鼻腔處于通暢狀態(tài)。
(1)術后7 d,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8-9]。顯效:竇腔內(nèi)未見膿性分泌物;有效:竇腔內(nèi)伴或不伴膿性分泌物;無效:未達以上標準。(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炎癥因子水平[10]。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IL-8水平。(3)兩組患者癥狀評分[11]。對兩組患者鼻塞、膿涕、嗅覺減退癥狀進行評分(0~3分),分數(shù)越高則癥狀越嚴重。(4)兩組患者鼻腔鼻竇狀況評分。通過Lund-Mackay評分[12]評價鼻竇情況;采用SNOT-22量表[13]評價鼻腔狀況,總計110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患者鼻部癥狀恢復越好。(5)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14]。主要包括鼻中隔膿腫、鼻腔內(nèi)粘連、氣管炎等。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43%,高于對照組的85.71%(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IL-6、IL-8水平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鼻塞、膿涕、嗅覺減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鼻塞、膿涕、嗅覺減退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鼻腔鼻竇狀況Lund-Mackay評分、SNOT-22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鼻腔鼻竇狀況Lund-Mackay評分、SNOT-22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鼻腔鼻竇狀況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57%,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臨床上將癥狀持續(xù)12周以上,且未能治愈的鼻竇炎稱為慢性鼻竇炎[15-16]。鼻竇炎處于慢性期時,和普通鼻炎癥狀相類似,例如阻塞性癥狀,包括鼻塞流涕、頭痛頭脹等[17]。部分患者還有低燒、慢性咳嗽等問題。癥狀嚴重者,還可引起顱部、眼部、肺部多種并發(fā)癥,甚至造成視力改變[18]。慢性鼻竇炎的致病因素有以下幾點:(1)呼吸道過敏反應,患者存在自身過敏體質(zhì),或者是被某部分細菌、真菌等含有特殊物質(zhì)所感染[19];(2)鼻腔解剖結構異常,當先天性畸形,或者是受到創(chuàng)傷后導致的鼻腔解剖結構異常,也容易導致慢性鼻竇炎,例如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中鼻甲息肉樣改變等[20]。鼻中隔矯正術治療CRS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慢性鼻竇炎的治愈率。鑒于此,本研究通過評估患者的臨床療效、炎癥因子水平、臨床癥狀、鼻腔鼻竇狀況和并發(fā)癥情況,以期為CRS患者的找到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43%,高于對照組的85.71%,觀察組患者血TNF-α、IL-6、IL-8值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鼻內(nèi)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能夠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臨床療效。其原因可能是:以往臨床采用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通過切除鼻竇病變組織達到消除炎癥的效果。該術式能有效消除病變組織,術后鼻功能恢復較好,但手術切除組織較多,患者疼痛較為嚴重。而鼻中隔矯正術是在鼻內(nèi)鏡輔助下進行的鼻外科手術,通過糾正患者鼻部畸形,減少鼻內(nèi)道阻力,一定程度上可緩解鼻竇引流造成的鼻竇炎癥,改善鼻腔功能。與鼻竇開放術相比,鼻中隔矯正術手術操作視野較好,能夠提高操作精準度,有效去除CRS患者鼻腔中已經(jīng)病變的組織,消除對患者的不良影響,同時鼻中隔矯正術能夠較好的完成術腔清潔,使鼻腔引流通道構建更加良好,術后換藥也更為便捷,從而加快鼻腔內(nèi)部結構恢復,提升整體手術效果。
鼻竇中存在一個管道通向鼻腔,其作用為聯(lián)通鼻竇與外界,如果引流口出現(xiàn)腫脹,鼻竇分泌物無法引流至外界,則出現(xiàn)鼻竇炎癥。臨床上常鼻竇開放術治療CRS,但開放過程中會對竇口周圍黏膜纖毛造成損傷而影響鼻腔鼻竇狀況。鼻中隔矯正術可以減少對于患者竇口周圍黏膜纖毛的損傷,進一步加快鼻竇功能恢復速度,確?;颊卟∽兊那宄Ч?從而改善患者鼻腔鼻竇狀況。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Lund-Mackay評分、SNOT-22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鼻中隔矯正術能夠更好改善鼻腔鼻竇狀況;并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57%,低于對照組的14.29%,提示其安全性較高。推測原因可能是鼻中隔矯正術可清晰觀察多組織解剖結構,分析鼻部結構基礎,利于徹底矯正偏曲,同時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間,減少對術腔黏膜的損傷,因此其整體安全性較高。
綜上,鼻內(nèi)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治療CRS能夠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臨床癥狀與鼻腔鼻竇狀況,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