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開始多樣化,受眾更喜歡接受傳播速度快、內容簡潔明了的新聞。因此,如何有效采訪,是當前新聞工作者亟需思考的問題。本文以新媒體為切入點,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記者采訪素養(yǎng)現狀及提高記者采訪技巧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出轉變思維模式、注意提煉內容、著力民生新聞報道等提升記者采訪素養(yǎng)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新聞記者? 采訪技巧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都可以利用網絡扮演傳播者的角色,因此,傳統媒體記者格式化的單一采訪方式,已無法適應社會和受眾的需求。在這種狀態(tài)下,新聞記者需要具有全媒體思維、掌握全媒體技能,做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媒體工作者。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遇到的挑戰(zhàn)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與傳統媒體之間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也有了鮮明的對比。比如,新媒體時代,用戶獲取新聞的習慣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傳統媒體時代,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主流媒體,而且受眾被動接受信息,沒有更多的選擇。在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開始發(fā)生變化,更快速便捷而多樣化,其中,手機等移動產品的發(fā)展空間越來越大,所占比例越來越多,其特點是非常便利,不受時空的限制。新媒體時代,“短”和“快”是新聞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短視頻是傳播新聞的一種渠道,它的信息傳播面更廣,傳播速度更快。①今天,無論是短視頻,還是微信公眾號,受眾更喜歡接受傳播速度快、內容簡潔明了的新聞,傳統媒體記者如何進行有效采訪,是當前亟需思考的課題。新媒體時代下,自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很多自媒體節(jié)目,以嶄新的方式把新聞講得更加生動形象,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觀看體驗,對傳統新聞記者提出挑戰(zhàn),并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努力創(chuàng)新,從實踐中汲取經驗,提高自己的采訪技巧,做好新聞采訪工作。
在新媒體工作中,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所面臨的挑戰(zhàn)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受眾接收新聞習慣的變化帶來的影響
在傳統主流媒體時代,受眾主要通過報紙、廣播或者電視等媒介,接收各種信息和新聞。如今,隨著網絡與新媒體快速發(fā)展,受眾的觀看習慣和接收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第一,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過于單一,新聞工作者必須按照規(guī)定和規(guī)矩來要求自己,按部就班。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局限于哪些節(jié)目或哪些媒體。其次,電視等傳統媒體新聞更新速度緩慢,而突發(fā)事件在網絡上能夠及時報道更新,受眾通過手機等設備可以及時了解,其特點就是傳播時間短、信息內容多。另一方面,傳統主流媒體具有很強的單向輸出特點,受眾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受眾的“反饋”環(huán)節(jié)效率低,“反饋”時間較長。然而,受眾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看到信息,可以立即參與互動。
時代在不斷變化,但還有部分新聞工作者跟不上時代步伐,仍然沉浸在傳統媒體的地位和權威的影響當中,滿足于原來的工作狀態(tài),甚者工作態(tài)度和心態(tài)不端正,不及時改進自己的不足,認為新媒體發(fā)展跟自己沒有直接關系,沉浸于老舊觀念。
(二)收集新聞信息的困難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搜索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受眾不是被動地接受新聞,而是可以主動搜索與自己相關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各種熱點新聞。網絡的快速發(fā)展,給傳統媒體記者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的同時,也擁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網絡信息復雜多樣,來源渠道也多,難免有錯誤、虛假的信息。因此,記者也要提高識別真假信息的能力,找到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所報道的新聞有著很大區(qū)別,新媒體更容易貼近受眾,也正因為這樣,新媒體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比較低,更看重經濟效益,導致文本自由甚至不規(guī)范,不把信息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但是,傳統媒體是黨和政府的聲音,有特定的框架,更看重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三)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的挑戰(zhàn)
信息爆發(fā)的今天,很多新聞記者可能忽視了信息傳播的質量。在新媒體的大背景下,信息傳播的主體不再局限于新聞工作者,人人都有表達個人想法的自由和條件,許多信息發(fā)布者為了贏得受眾的關注,只注重信息的吸引力,一味地博眼球搶占更多的媒體資源。新聞工作者為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也逐步受到此類風氣的影響,導致信息質量降低。海量的信息對新聞工作者的辨別能力有一定的影響,面對真實性和時效性,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也會受影響。
(四)新聞記者的采訪形式有待創(chuàng)新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該注重創(chuàng)新采訪形式,不斷增強采訪的時效性。②新聞記者采訪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報道模式, 記者要結合新媒體采訪的方式做出一些調整和改進。任何一種工作都是在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的,媒體從業(yè)者在采訪過程中總會遇到挑戰(zhàn)和困難。因此,需要不斷提高采訪技巧,找到策略應對挑戰(zhàn),不斷推進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
二、新媒體時代記者采訪工作的應對策略
當前社會,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需要記者去采訪來獲取信息,并進行新聞報道,無可厚非??梢哉f,無論媒體行業(yè)如何發(fā)展,作為內容提供的新聞記者永遠是跑一線的中堅力量,不能缺失和缺位。但也不可否認,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面臨著重大的挑戰(zhàn),需要采取以下幾個策略予以應對。
(一)需要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
在新聞信息內容多元化傳播的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在傳統模式下,電視新聞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方式渠道單一,在傳播過程中,無法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互動。而在新媒體時代,利用好新媒體平臺,有效整合新聞內容,可以實現不同媒體融合發(fā)展。要想實現電視新聞記者和受眾良好的交流互動,加強電視新聞傳播的交互性,在采編新聞內容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以平等的視角看待和重視觀眾群體,以觀眾為中心,結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多元化的觀看習慣采訪新聞、編輯新聞、制作新聞,才能提升電視新聞的質量,從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互聯網發(fā)達的今天,信息傳播的途徑和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以往的傳統傳播模式如今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作為記者應該轉變自己傳統的思維模式,才能夠盡快適應新的采訪環(huán)境。
(二)注重采訪內容的提煉
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注重采訪內容的提煉。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將受眾最關心的內容和生產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消息,進行采訪、整理和報道,才能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才能保障媒體具有一定的關注度。③但是,在內容提煉過程中,不應該一味地去迎合受眾,而是要從記者的社會責任出發(fā),切實為受眾服務,這才是新聞記者該做的事情。
在采訪時,為了避免沒有任何重點、任何意義地進行提問,要事先做好采訪計劃,寫出采訪提綱,重點提問采訪的重要內容,不能泛泛而談,否則導致形成的報道毫無新聞價值和特色。
(三)致力于民生的新聞報道
民生無小事。新聞報道要注重民生,要為人民群眾解疑釋惑,傳遞正能量。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時代,一般情況下受眾最先關注與自己最近、最相關的新聞內容。所以記者要在采訪內容的選擇上,要著力突出民生新聞,貼近群眾生活,走進群眾生活,做有溫度的采訪。任何普通的民生事件背后可能反應的是社會制度的漏洞,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多關注民生問題,給他們提供表達意愿的平臺,拉近記者與受眾的距離。
(四)進一步了解受眾的喜好
新媒體時代的受眾群體和受眾喜好,與傳統媒體的受眾相比較也有些不同。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不能像往常一樣,堅持用傳統媒體采訪的方式約束自己,要靈活掌握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喜好和關注點。我們知道,傳統媒體文本是格式化的,有著嚴格的規(guī)矩和要求,但是,現在受眾更愿意接受相對自由的文本和提問方式。新聞記者要真正走進被采訪者的心里,讓他們用最簡單的話語,說出他們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這種方式更能被受眾所接受。④以往過于專業(yè)的采訪方式和采訪手段,受眾很有可能受拘束,不知所措,想說的千言萬語難以表達出來。
可以適當利用熟悉的網絡語言,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使用相對自由、簡單明了的方式做好新聞報道。但是,不能為了娛樂化失去了真實性,特別是關于重大時政報道和政策解讀報道,要注重新聞報道的規(guī)范性、時效性和真實性。新聞采訪工作要琢磨、研究、關注受眾的需求,他們需要什么,記者要心中有數。在報道不同類型新聞的時候,電視新聞記者要分析不同層次受眾的特點,使用恰當的表達方式,確保受眾有效接收信息。
三、結語
隨著網絡空間的不斷擴大,新媒體已經離不開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記者應當結合時代的需求,更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不局限于傳統主流媒體意識,要更新觀念,勇于創(chuàng)新,利用網絡和新技術更新采訪手段,深入生活,貼近群眾,以最大限度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采訪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報道,做全面發(fā)展合格的媒體人,為媒體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注釋:
①熊云.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03):105-106.
②李周勤.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創(chuàng)新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19):144-145.
③崔繼英.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探微[J].科技傳播,2012(22): 25-26.
④田麗.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3(09):286-288.
作者簡介:焦艷紅,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新聞播報主持人、國家一級播音員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