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喻飛雪
(1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6;2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醫(yī)院 南昌 330002)
鼾癥為臨床中一種較常見且嚴重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當處于熟睡狀態(tài)時,患者會發(fā)出較大的鼾聲,且分貝≥60,因而會對患者的正常呼吸以及睡眠造成嚴重影響[1]。需要指出的是,鼾癥的長久存在,會造成患者晚上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具有反復性,并且還會引發(fā)睡眠障礙,或發(fā)生高碳酸血癥,從而對生活、工作造成影響,如白天出現嗜睡情況[2]。有報道[3]強調,鼾癥的發(fā)生,還可能會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者可損傷心、肺、腦等多臟器功能。當前,鼾癥已發(fā)展成為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高危因素,輕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重者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受肥胖人群日漸增多、熬夜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鼾癥患病人數呈現出逐年且大幅增加的傾向,據相關統(tǒng)計得知[4],在我國年齡>40 歲人群當中,鼾癥的綜合發(fā)病率為3.6%~4.5%,并且男性人群的發(fā)病率與女性相比,要明顯偏高。另外,對于老年人群來講,其發(fā)病率相比于其他年齡段人群,也顯著偏高?,F階段,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常用術式不僅有聯合氣管切開術,還有單純性懸雍垂腭咽成形術等,但無論采用何種術式,均屬于應激性操作,都會損傷患者的機體,引發(fā)負性心理,不利于臨床癥狀的改善及疾病的預后[5]。動機性訪談是一種通過發(fā)掘并有效解決患者所存在的矛盾心理,以此來促進其自主動機得以提高臨床療效的護理方法。本研究對在醫(yī)院治療的鼾癥手術患者,實施有目的、次序性的動機性訪談,了解其對患者生活行為所產生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20年3 月至2021 年12 月采取手術治療的鼾癥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動機性訪談。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01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2011 年修訂版)》[6]中鼾癥的診斷標準,且通過影像學聯合實驗室檢查確診;臨床表現主要有遺尿、打鼾、憋氣及呼吸暫停等;經多導睡眠監(jiān)測(PSG)明確每小時呼吸暫停次數(AHI)≥5 次/h。(2)與鼾癥的手術指征相符。(3)入組前意識、認知、言語等皆處于正常狀態(tài);(4)年齡為18~59 歲;(5)體質量指數(BMI)≥25 kg/m2。排除標準:(1)伴有內分泌功能障礙;(2)患有精神類疾??;(3)長期臥床休息;(4)伴有惡性腫瘤;(5)治療依從性較差。
1.3 干預方法 兩組均以手術方式來展開治療。針對對照組患者,對其采取傳統(tǒng)護理干預,比如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遵醫(yī)囑用藥,監(jiān)測病情及生命體征,給予飲食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開展動機性訪談:(1)組建訪談小組。在本科室內挑選5名護士,組建訪談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組長帶領組員閱讀動機性訪談相關文獻資料,并且邀請醫(yī)院心身醫(yī)學科主任醫(yī)師進行授課,講解心理疏導知識、方法與技巧,并對相關的光盤、錄像進行觀看,最后在現場進行各項模擬訓練。采用動機性訪談整合量表實施評分操作,如果分值已達標,方能參與到訪談小組中[7];組員定期進行心得體會的交流、互通,促進動機性訪談技巧的不斷提高。(2)具體思路。依據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對患者當前所處行為改變階段進行詳細、全面地評估,當前無行為改變意愿,屬于前意向階段;計劃于未來6 個月內改變者,屬于意向階段;計劃在1 個月內改變,屬于準備階段;行為已經改變,但沒有超過6 個月,屬于行動階段;行為改變,并且已經超過6 個月,屬于維持階段。依據患者所處意愿的不同階段,進行與之相匹配、相適宜的動機性訪談干預計劃的制定,訪談次數為12 次,采取的形式為一對一,每周1 次,30 min/次。第一次訪談圍繞患者現階段的主要原因,開展深入、全面的剖析,在護患之間構建起良好的信任關系;第二次訪談主要對怎樣促進患者所處行為改變階段的提高作為討論重點;第三次訪談則將患者行為改變的鞏固當作側重點,引導其對行為改變所帶來的各種益處進行體會;在完成訪談之后,定期進行電話或微信隨訪,每周1 次,持續(xù)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就兩組患者的BMI 展開比較,另外還需要對兩組的每小時呼吸暫停次數(AHI)、睡眠質量(均分別在入院時、出院3 個月時實施評定)進行逐一比對。(1)BMI。對兩組的身高、腰圍、體質量進行測定,然后對BMI 進行計算,公式為:體質量/身高2。(2)AHI。開展多導睡眠圖(PSG)監(jiān)測,AHI 為5~20 次/h,屬于輕度異常;AHI 為21~40 次/h,屬于中度異常;AHI>40 次/h,屬于重度異常。(3)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展開評定[8],對于此量表而言,其囊括內容有7 個,除了有主觀睡眠質量、睡眠紊亂、睡眠潛伏期、日間功能障礙之外,還有睡眠持續(xù)性、睡眠效率、藥物助眠等,總分為0~21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BMI 比較 入院時,兩組BMI 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出院3 個月時,兩組BMI 比較,均有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BMI 比較(kg/m2,)
表2 兩組BMI 比較(kg/m2,)
2.2 兩組AHI 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AH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3 個月時,兩組患者AHI 比較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AHI 比較(次/h,)
表3 兩組AHI 比較(次/h,)
2.3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 入院時,兩組PSQI 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出院3 個月時,兩組PSQI 評分比較,均有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分,)
表4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分,)
鼾癥是臨床中提到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即為患者每晚在睡眠當中(7 h)所出現的頻繁性、反復性的呼吸暫停情況(>30 次),或是睡眠呼吸AHI>5 次/h,同時還伴有其他典型癥狀,如嗜睡等[9]。發(fā)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處于睡眠狀態(tài)時,氣道出現不同程度的阻塞,造成阻塞性呼吸暫停情況反復性或間歇性出現,從而造成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等[10]。在臨床中,鼾癥的典型表現為睡眠期間出現打鼾,還會有呼吸暫停伴憋醒情況發(fā)生,在早上起床時,還會有一些伴發(fā)癥狀發(fā)生,如血壓升高、頭痛、疲憊,除此之外,還有記憶力減退等;還需指出的是,一些患者會有嚴重情況發(fā)生,如心律嚴重失常、睡眠中猝死等[11]。有報道強調[12],在臨床中,鼾癥被認定為一種具有潛在危險性并且危害大的疾病,因而近年來受到高度重視。有研究發(fā)現[13],鼾癥的發(fā)病與多種因素緊密相關,除了有過度肥胖、吸煙、飲酒之外,還有遺傳、熬夜等。有報道指出[14],肥胖為造成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常見危險因素,當BMI 每升高6 kg/m2,發(fā)生本病的風險便會隨之升高4 倍多。原因在于:大量脂肪在呼吸系統(tǒng)周圍不斷堆積,呼吸時,易引起氣流阻塞,長此以往,還會引發(fā)其他疾病,如高血壓、腦卒中、心力衰竭等。
當前,臨床多以手術方法來治療鼾癥,但手術是一種典型的應激源,經常會使患者出現心理、生理應激反應,還有各種負性情緒(如焦慮、恐懼等),這些不良情緒會刺激交感神經,致使機體大量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并會出現心率加快、心悸、出汗及血壓升高等,甚至還會引發(fā)昏厥[15]。因此,在手術前后需要強化護理輔助工作,預防或減少不良狀況的發(fā)生。當前臨床多對鼾癥手術患者實施傳統(tǒng)護理干預,但因護理內容單一、有限,缺乏針對性、全局性與目的性,故難以獲得理想效果[16]。對此,迫切需要找尋一種更為實用且妥當的新型干預手段。針對動機性訪談而言,由Miller(美國心理學家)提出,誕生于戒除酒精依賴研究當中。有研究強調[17],動機性訪談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干預原則,通過對患者所存在的矛盾心理給予及早發(fā)現,并進行及時解決,以此來促進其自主動機的提高。當前,動機性訪談已被廣泛應用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并且已發(fā)展成為影響與改變行為的關鍵方式。動機訪談法從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發(fā)展而來,此理論把行為改變過程分為5 個階段,其中不僅有前意向期、意向期,而且還有準備期、行動期與維持期,各階段的心理特點各不相同,而在行為轉化中,動機均起到核心性作用[18]。有研究顯示[19],在改變患者的行為時,5 個階段之間在具體的進步上,呈現為明顯的非線性特點,并且可能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情況。因此,應圍繞疾病情況,展開妥當的干預與銜接。本研究對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鼾癥手術患者,實施動機性訪談,幫助患者主動改變,養(yǎng)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并囑其進行適當運動,對作息時間進行調整等,以此來控制并降低其體質量。此外,還對其睡眠進行定期監(jiān)測,及時給予干預,以此促進其健康生活行為的養(yǎng)成。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出院3 個月時BMI、AHI、PSQI 評分均更低(P<0.05)。本研究與相關報道結果一致[20]。這提示動機訪談在合理降低患者體質量,減少呼吸暫停次數,以及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上,都有著明顯的效果,更具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將動機性訪談以一種合理且妥當的方式應用于鼾癥手術患者中,能夠明顯降低BMI,還能夠顯著減少AHI,進而促進其睡眠質量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生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