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娟
(浙江理工大學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杭州 311103)
語篇連貫能力是衡量外語/二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連詞能表示句與句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是常用的語篇銜接手段,連詞的習得對外語/二語學習者語篇連貫性的提高、表達能力的增強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有著顯著作用。
連詞習得研究近年來一直是語篇銜接研究的熱點之一。Yeung Lorrita〔1〕,Myung-Jeong Ha〔2〕,王暢、楊玉晨〔3〕,徐曉東、陸翊翊、匡欣怡等〔4〕使用語料庫對比法或實驗研究法考察了英語學習者的邏輯連接詞習得現狀,發(fā)現學習者存在“濫用”或“誤用”邏輯連接詞的情況,母語遷移是造成習得偏誤的主要原因。
楊春〔5〕,鄭通濤、何山燕〔6〕,李敏〔7〕等運用偏誤分析方法考察了留學生的語篇銜接手段習得情況。這些研究大都將連詞與其他銜接手段一起考察,結果發(fā)現留學生口語和書面語篇中連詞使用都存在多種問題。目前專門研究連詞習得的成果較少,只有袁麗〔8〕,周小兵、梁珊珊〔9〕,曹沸〔10〕,梁珊珊、楊崢琳〔11〕等。但這些研究尚未關注轉折類連詞的習得情況,且未涉及中亞留學生。
本研究基于語料庫考察中亞留學生轉折類連詞習得情況,以期更細致地呈現漢語連詞習得之面貌,并為漢語本體研究提供真實豐富的材料。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是面向新時代的國家標準,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頂層設計與基本建設,是一種標準化、規(guī)范化、系統化、精密化的等級標準體系,用以指導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測試、學習與評估,具有多種用途和廣泛的適用性〔12〕。該書收錄的初等難度轉折類連詞包括初等二級的“不過”“但”“但是”“可是”“雖然”和初等三級的“只是”共6 個。本研究將以這6 個連詞為研究對象,基于語料庫考察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的連詞習得情況。
本研究所用語料小部分來自研究者自建的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作文語料庫(5 萬余字),大部分來自全球漢語中介語語料庫(V1.0)。由于存在同一個句子中使用兩個或多個轉折類連詞的情況,統計句子數量不如統計連詞使用次數方便,因而本研究以6 個初等難度的轉折類連詞為關鍵詞對語料進行處理。統計結果表明,自建語料庫共使用轉折類連詞79 次;全球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初級水平的中亞五國留學生共使用轉折類連詞298 次。全部語料中轉折類連詞共使用377 次。
本研究通過對所得語料的分析,主要回答兩個問題:①轉折類連詞的使用特征。這6 個連詞的使用頻率是否相近,留學生是否對某個(些)連詞具有一定的使用偏好?若是,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②轉折類連詞的習得偏誤。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在習得轉折類連詞時,主要有哪些偏誤,呈現出何種特征,原因是什么?
在6 個初等難度的轉折類連詞中,“但是”的使用次數最多,高達205 次,占54.4%;“可是”和“但”的使用次數較多,分別為74 次和62 次,占19.6%和16.5%;“雖然”和“不過”的使用次數較少,分別只有22 次和12 次,占5.8%和3.2%;“只是”的使用次數最少,僅有2 次,只占0.5%。“雖然”“不過”和“只是”的正確率最高,為100%;“但是”次之,為87.8%;“可是”的正確率也較高,為77.0%;“但”的正確率最低,為66.1%??傮w而言,留學生初等難度轉折類連詞使用正確率較高,習得效果較好。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6 個初等難度轉折類連詞使用情況
1.“但是”是用于表達小句間轉折語義關系的首選連詞
在6 個初等難度轉折類連詞中,除了“雖然”多用于前一分句,其他5 個連詞都用于后一分句,可歸為一類。其中“但”“可是”和“但是”的句法特征基本相同,“但”和“但是”多用于書面語,“可是”多用于口語,“但”和“但是”的語氣稍重于“可是”,可將這3 個連詞視為同一小類。在本研究收集到的語料中,“但是”的使用率在同一小類連詞中最高,“但是”小類連詞的使用率遠高于“不過”和“只是”。這一情況說明留學生在初等轉折類連詞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好,“但是”是留學生用于表達小句間轉折語義關系時的首選。
這一習得結果與3 個連詞的語言學特征有關。史金生、孫慧妍〔13〕指出,“但是”“只是”和“不過”在句法條件和心理期待上均有所不同。從句法條件上來看,“但是”的分布范圍最寬,“只是”的分布范圍最窄,“不過”居中。從心理期待來說,“但是”對心理期待的要求最寬松,它所引導的小句所述事件或狀況可以是正向期待、負向期待或零期待;“只是”最嚴格,所引導的小句只能是負向期待;“不過”居中。何瀟〔14〕發(fā)現,“但是”“只是”和“不過”均經歷了從跨層結構到限定性范圍副詞再到轉折連詞的詞匯化和語法化過程,其中“但是”的語法化過程最完整?!罢Z法化與使用頻率相關,實詞的使用頻率越高,越容易虛化,虛化的結果又提高了使用頻率”〔15〕。由此可見,“但是”的使用條件最寬松,使用場合最多,使用頻率最高;“只是”的使用條件最嚴格,使用場合最少,使用頻率最低;“不過”居中。留學生對3 個連詞的習得結果與其使用要求一致。
2.“雖然……但是……”是最常用的轉折復句結構
連詞“雖然”可單獨使用,也可與“但”“但是”或“可是”搭配使用。崔建新、張文賢〔16〕對母語者語料的統計發(fā)現,“雖然”與配對連詞的連用率高達80%。張文賢、邱立坤〔17〕的研究表明,母語者使用“雖然……但……”結構的次數遠多于“雖然……但是……”結構,前者為50 次,后者為9 次。本研究的結果與文獻〔16〕一致,但與文獻〔17〕有所不同。在22 個用例中,“雖然”全都與配對連詞搭配使用,其中與“但是”連用的有20 例,與“可是”連用的有2例,與“但”連用的有0 例。
本研究認為,留學生“雖然”的習得結果與教材編寫有關。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依據,教材對知識點的安排會影響學生的習得結果。本研究對目前知名度較高、使用面較廣的4 套漢語綜合教材中“雖然”的編寫進行了考察①這4 套綜合教材分別為:《發(fā)展?jié)h語·初級綜合1》(第2 版),《漢語教程·第一冊上》(第3 版),《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第2 版)和《HSK 標準教程2》。,發(fā)現教材中“雖然”第一次出現時都與“但是”連用,構成“雖然A,但是B”的轉折復句完整結構。根據首因效應理論,人們最先輸入的信息容易成為以后認知與理解的重要根據。當學生第一次習得“雖然”時它與“但是”搭配使用,就容易使學生產生“雖然”與“但是”連用是最為正確的用法的認知。這樣,學生一方面受教材影響,另一方面也受“但是”本身高頻使用的影響,在使用“雖然”時就會自然地與“但是”連用。甚至可以說,“雖然A,但是B”結構已經在留學生頭腦中內化為固定結構,成為最典型的轉折復句格式。
1.書寫偏誤
書寫偏誤是指留學生由于對漢字/詞的正確形式掌握不夠而出現的偏誤。
例[1]比如說我有一個朋友他說了他的幸福是錢很多,……,他還喜歡(喝)啤酒,擔是的我的幸福不是這樣的。②本研究所用語料皆為留學生作文,包含一個或多個偏誤。為便于對比分析,語料保持原樣、不作修改。
例[2]雖然每天都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是我覺得這樣的生活過的很有意思。
例[1]中留學生將“但”寫成了“擔”,是明顯的錯別字?!暗焙汀皳卑l(fā)音相同,右邊部件均為“旦”,左邊部件“亻”和“扌”又形似,容易使初級水平的留學生產生混淆。此類偏誤有1 例。例[2]中“每天很忙”和“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有意思”之間存在轉折關系,學生欲使用“但是”或“可是”表示這種語義關系。在實際書寫過程中,學生將“但”或“可”遺漏,只寫了“是”,屬于典型的書寫偏誤。此類偏誤有2 例。
2.語法偏誤
語法偏誤是指留學生在使用轉折類連詞時,由于對連詞使用規(guī)則的運用不當而產生的偏誤,包括遺漏、冗余、替代、錯序等。
(1)遺漏
遺漏是該用轉折類連詞卻沒有用。
例[3]沒錯,錢能買到愛情,錢不能買到好心情,錢不能買到健康。
例[3]中“錢能買到愛情”和“錢不能買到好心情,買到健康”是對金錢功能的兩種評價,如果不使用轉折類連詞“但”或“但是”,前后小句語義上相反的邏輯關系就不夠明顯,無法體現出作者對金錢的真正態(tài)度“錢不是萬能的”。此類偏誤有1 例。
(2)冗余
冗余與遺漏相反,是不該使用轉折類連詞時卻使用了連詞。
例[4]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但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春節(jié)。
例[5]而中國的春節(jié)源自一個傳說,有一個叫“年”的怪物傷害人和動物,但是人們后來知道“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例[4]的話題是“節(jié)日”,“但”前后的小句都與節(jié)日相關,語義之間并無轉折關系,“但”的使用阻斷了話題鏈,應該刪除。例[5]中,“有個叫‘年’的怪物傷害人和動物”與“人們后來知道‘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之間也非轉折關系,“后來”一詞表明兩者之間是時間先后關系。時間關系是最普通也最容易被理解的邏輯關系,時間名詞“后來”作為連貫句標記,可連接連續(xù)性事件中的后時事件,表示后時關系〔18〕。因此例[5]中的“但是”可刪除,句子改為“……傷害人和動物,后來人們知道……”即可。此類偏誤較多,共26 例。
(3)替代
替代偏誤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該用其他連詞時使用了轉折類連詞,另一種是該使用其他詞類時使用了轉折類連詞,這都是由于學習者混淆了語篇中的邏輯關系造成的。
例[6]他家的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家人進出出很不方便,但是愚公不看白己的年紀很大了,也找到了一個辦法這么能解決,就是搬山。
例[7]我來中國學習漢語不只漢語但是為學習醫(yī)生。
例[6]中“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家人進出不方便”與“愚公不顧自己年紀大了決定搬山”是因果關系而非轉折關系,留學生使用“但是”不妥,應改為“所以”。例[7]學生要表達的意思是“來中國不只是學習漢語,而且要學習醫(yī)學專業(yè)”,兩個目的之間是遞進關系而非轉折關系。學生使用“但是”來表示兩者的關系,使得句子邏輯關系混亂,造成理解上的困難。這兩句都是該使用其他連詞卻誤用了轉折類連詞。此類偏誤有22 例。
例[8]中午吃飯的時候,父母要吃,發(fā)現兒子不在??墒窃谀膬耗兀吭瓉韮鹤釉谕饷嫱鎯?。
例[8]中“吃飯時父母發(fā)現兒子不在”和“兒子在哪兒”是話題的順勢推進,兩者并非轉折關系,“可是”使用不當。話語標記“那么”可接續(xù)話題,使話題鏈得以延伸,“可是在哪兒呢”應改為“那么在哪兒呢”。此類偏誤有1 例。
(4)錯序
錯序是指轉折類連詞在使用時,位置有誤。
例[9]孩子就去媽媽那邊,開始吃飯。過了一段時間但是爸爸也不見了!
“但是”作為連詞,連接兩個句子時應處于第二個句子的句首。例[9]中“但是”位于小句內部,位置有誤,可改為“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爸爸也不見了”。此類偏誤有1 例。
3.語用偏誤
語用偏誤是一種綜合性偏誤,表現為留學生在某個語段中過多地使用轉折類連詞。就單個連詞而言,使用正確或偏誤都有可能,但從整個語段來看卻存在濫用連詞之嫌。
(1)不同分句/小句使用多個轉折類連詞
在留學生的一些語段中,不同分句或小句中連續(xù)使用轉折類連詞,形成轉折疊套。
例[10]我介紹了我的非常多的愿望,但是我還是想介紹一下幾個我的愿望,可是時間不gou。
例[11]我米中國學習西個月漢語了,可是我的漢語不太好。不過下個期我要好好學習,我要會跟中國人交流。
例[10]包含3 個分句,分句2 和3 分別使用了“但是”和“可是”表示轉折之意,單獨的小句雖然符合漢語語法,整個句子卻不符合漢語書面語的表達習慣。例[11]為語段,包含兩個句子,句子1 內部兩小句之間具有轉折關系,用“可是”連接使用正確。句子1 和句子2 之間應為因果關系而非轉折關系,“不過”可改為“所以”。此類偏誤有8 例。
(2)同一分句使用多個轉折類連詞
還有一些語段中,留學生在同一個分句里連續(xù)使用不同的轉折類連詞,造成句子語義重復。若只保留一個連詞,則句子語法正確。
例[12]我聽說中國人都會功夫,可是但我來中國后發(fā)現會功夫的人并不多。
例[12]前后兩個分句之間存在語義轉折關系,若只使用“可是”或“但”則句子正確。留學生同時使用“可是”和“但”,導致了連詞濫用。此類偏誤有1 例。
1.初級水平留學生轉折類連詞習得偏誤相對集中
本研究共收集到留學生轉折類連詞習得偏誤63 例,其中書寫3 例,遺漏1 例,冗余26 例,替代23 例,錯序1 例,語用9 例,冗余和替代偏誤遠多于其他偏誤。這表明對于初級水平留學生而言,轉折類連詞習得的主要偏誤是“多用”和“錯用”兩方面。
造成“多用”的原因有兩個:第三語言的負遷移和課堂教學的影響。一方面,中亞留學生雖然母語并不相同,但都將俄語作為族際交往的官方語言。同時,他們又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英語交際能力。俄語和英語都是形合型語言,都需要使用連詞才能清楚表達小句間的邏輯關系,中亞留學生由于俄語或英語的語際負遷移,在用漢語進行成段表達時習慣使用各種連詞,容易導致在不必使用連詞之處卻使用了連詞。另一方面,轉折類連詞作為留學生習得較早的連詞,是初級階段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教師往往要求學生盡量使用連詞來連接句子,卻忘了告訴他們漢語作為意合型語言,小句之間在不使用連詞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憑借語義關聯連接起來。這也會導致留學生過多使用連詞。
造成“錯用”的主要原因是漢語其他類別連詞的語內負遷移。作為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留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混淆不同類別連詞的功能和使用條件,錯誤判斷小句間的邏輯語義關系。這可能導致學生在表示轉折語義關系時誤用其他類別的連詞,如使用“所以”代替“但是/可是”等。
2.轉折類連詞在初級水平留學生作文中存在話語標記化傾向
在留學生的一些語段中,轉折類連詞不再表示轉折語義關系,而是虛化為話語標記。如:
例[13]咱們在飛機里見面了,但是我介紹自己的名字,但我問她從哪里來的,她告訴我也是吉爾吉斯斯坦來的。
例[14]但是我回答他我從吉爾吉斯斯坦來的,但是他奇怪著我。他說哦不好意思我不見過你,但是我說沒關事沒事,他說你什么時候來的。
例[13]包含4 個分句,分句之間并無轉折關系。第2 和第3 分句使用的“但是”和“但”,起到了連接話語的作用,可視為話語標記。例[14]包含5個分句,使用了3 個“但是”。它們均不表示真值語義,如果刪除也不影響分句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只被學生用來連接前后話語,也可視為話語標記。
根據方梅〔19〕、馬國彥〔20〕的觀點,連詞在口語中會弱化為話語標記,甚至具有口頭禪傾向。在留學生作文中類似例[13][14]的句子不多,但進一步分析偏誤為“冗余”的句子,可發(fā)現學生所使用的轉折類連詞大多只起到了接續(xù)話語的作用,也可視為話語標記或準話語標記。由此可見,轉折類連詞在初級水平留學生作文中存在話語標記化傾向,與郭茜〔21〕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這也表明,初級水平的留學生書面語篇具有口語化傾向。
本研究基于語料庫,考察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初等難度轉折類連詞的習得情況,結果表明:①總體而言,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初等難度轉折類連詞使用正確率較高,習得效果較好。②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在習得初等難度轉折類連詞時具有一定的使用偏好,“但是”是最常用的連詞,“雖然……但是……”是最常用的復句結構。③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書面語篇中存在多種連詞習得偏誤,其中冗余和替代最為常見,同時也存在連詞話語標記化傾向。這與已有研究中其他國家留學生的連詞習得情況有相同之處。
本研究認為,初級水平中亞留學生習得轉折類連詞時受第三語言的負遷移、教材編寫、課堂教學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建議,就初級階段的連詞教學而言,教師一方面要重視連詞的教學,詳細講解不同類別連詞的語法特征、語用功能等,提高學生正確判斷小句/句子間邏輯語義關系的能力,減少學生的語內偏誤;另一方面也要說明漢語的意合性,介紹副詞或意合法等其他連接手段,降低學生母語或第三語言的負面影響,減少語際偏誤,為中級階段的漢語習得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