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張軍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動能與智力支持,加快了網絡育人時代的到來,拓展了高校思政育人的空間;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教育對象到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也為高校育人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網絡思政育人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認真思考的新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認識新媒體帶來的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網絡思政育人;同時,又要有效規(guī)避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形勢下的新發(fā)展。文章立足新媒體時代,針對當前高校網絡思政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并提出了新媒體時代解決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高校網絡思政 育人
中圖分類號:F062.5;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6-033-03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網絡、移動通信技術,通過無線或有線傳輸網絡,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并能使用戶之間進行互動的一種傳播形態(tài)的媒介總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教育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立足新媒體時代的趨勢,將新媒體的特點與大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相結合,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有效的一面,限制并消除其消極失范的一面,進而有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面臨的挑戰(zhàn)
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變固有模式提供了路徑,不僅推動了網絡化校園建設,而且開啟了智慧化育人模式,給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新方案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一)教育對象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
作為新媒體技術飛速發(fā)展見證者的大學生,他們已經習慣于通過新媒體進行學習、娛樂、社交、休閑等活動,這給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沖擊和影響,甚至有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在學習方式上,相較于被動的接受知識和教育,他們更樂于通過新媒體主動獲取知識。但新媒體使大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變的復雜化,導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呈碎片化,使得教育教學難度大大增加。在思想認知上,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的重要時期,知識儲備不夠,心智尚未成熟。道德價值判斷能力較弱,處于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的階段。
同時,新媒體平臺上傳播著海量良莠參雜的信息,又由于大學生對各類信息的鑒別分析能力不足,導致面對各類信息時缺乏正確的判斷和科學的甄別。所以,對于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來說,加強這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育內容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
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具有豐富性、即時性和廣泛性的特點,更新和完善現階段的教育內容有助于提升育人質量。
新媒體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育內容主要來源是教材,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經驗,這限制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前沿的教育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將豐富的教育素材轉換為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內容,使豐富的新媒體資源真正為教育者所用。
新媒體使教育內容更新速度極快。由于在教育時間和空間上受到限制,傳統(tǒng)教育模式在教育內容的更新速度上相對較慢,教育時效性難以得到保證。新媒體極大地彌補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在更新速度上不足的缺點,讓教育者可以結合當下熱點更新教育內容,更符合現階段高校大學生習慣接收新媒體所帶來的即時性信息的特點。
新媒體使教育內容更具廣泛性。新媒體創(chuàng)設了更加廣闊的信息獲取途徑,新穎的信息獲取方式,豐富多樣的信息傳播平臺,更易獲得思想活躍、個性鮮明的大學生選擇。多種多樣的傳播途徑使信息覆蓋面更廣,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為大學生提供更自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獲得大學生的認可。
(三)教育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
在新媒體時代下,具有豐富性、即時性、廣泛性特點的網絡資源讓思想政治教育從相對封閉逐步轉向開放多元。隨著信息數量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現信息泛濫的現象,這為高校育人工作的穩(wěn)定運行帶來了挑戰(zhàn)。
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信息傳遞時空受限的問題,減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但與此同時,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中,信息混雜、傳播無序、管理困難等新問題層出不窮,教育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難以保證。
新媒體所創(chuàng)造的虛擬環(huán)境,使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這大大增加信息管控難度,導致網絡亂象四處叢生。比如,網絡推手出于賺錢的需要,通過捏造和歪曲事實以獲取關注度;網絡黃賭毒、網絡詐騙甚囂塵上;還包括一些境外勢力將西方的價值觀經過刻意的打扮隱藏在網絡信息之中,借助網絡平臺廣泛傳播,極易使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學生意識混亂,身心發(fā)展受到不良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存在的問題
隨著各高校網絡育人平臺的逐步建設與運行,如何正確使用新媒體做到揚長避短、興利抑弊,抓住網絡思政育人發(fā)展機會,不斷完善高校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高校對網絡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認識有待進一步提升
當前,一些高校在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確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教育功能和價值,甚至于存在著偏見,認為在引導大學生思想方面難以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對網絡思政育人模式產生抵觸,使得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率極低,導致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陷入發(fā)展的瓶頸。
雖然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適應并初步嘗試利用新媒體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但囿于各種條件限制,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將網絡思政育人落到實處,只是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從而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遲緩,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無法適應高校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上的需求。
究其原因,高校還是在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方面沒有足夠的重視,不能正確研判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在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需求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在網絡思政育人模式上缺少深入探究精神,采用的教育形式大學生早已熟念于心,導致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抑或是作秀,抑或是走過場的現象,使大學生接受教育的興趣不濃、參與度不高,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得不到充分體現,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實效性不明顯。
(二)新媒體平臺的思政育人功能有待進一步挖掘
在一些已經開始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高校,當前還沒有將學校內部的多種新媒體平臺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得這些平臺在網絡思政育人功能方面,缺乏統(tǒng)一性、整體性和協(xié)調性。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充分體現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現有教育合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在育人過程中還不能構建起目標一致而又各具特色的網絡思政育人模式。
高校在各類平臺的類型特點和作用規(guī)律方面缺少研究,在平臺的思政功能的開發(fā)和建設上還缺少專業(yè)人員。作為參與高校思政育人環(huán)節(jié)的各級部門,如黨委、學生處、宣傳部、思想政治科、專業(yè)思政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部門,在現階段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xié)調,信息共享和交流渠道不暢通,沒有建立起上下一盤棋的教育合作機制。所有這些現狀和問題的存在,導致學校新媒體平臺的網絡思政育人功能不強,育人的實效性較弱。
雖然部分高校相繼運用新媒體建立了網絡思政育人平臺,但高校在新媒體平臺的信息監(jiān)管、問題反饋、網絡輿情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完善的處理機制,以及新媒體平臺的運營經驗。當網絡輿情事件發(fā)生時不能及時發(fā)布權威信息,以抵制虛假新聞,打破網絡謠言,保證網絡空間清朗,確保高校大學生在穩(wěn)定良好的環(huán)境中學習。
(三)網絡思政育人隊伍專業(yè)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者要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面對新媒體給教育工作帶來了的影響,認識到打造一支“政治強、會操作、素質高”的網絡思政育人隊伍是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強勁動力。
首先,網絡思政育人隊伍的理論素質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是傳播理論、筑牢思想、堅定信念的重要途徑。高校教育工作者扎實的理論基礎、深刻的思想意識、堅定的政治立場成為能否有效發(fā)揮思政育人功效的關鍵。然而,縱觀一些高校網絡思政隊伍的組建,存在著專業(yè)人員的非專業(yè)化問題。他們中有的非專業(yè)出身,不具備專業(yè)的學識背景,有的是兼職的,甚至有的是學生身份,距離作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的目標要求尚存明顯的差距。
其次,網絡思政育人隊伍在新媒體使用方面有待提高。隨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不斷的發(fā)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技能要求也不斷提升。由于沒有經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新媒體技能培訓,缺乏運用新媒體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意識,導致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學生的關注度與參與度不高。
最后,網絡思政育人隊伍的新媒體工作經驗不足。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新媒體平臺更新速度極快,當前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還處于探索建設階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不斷更新變化的新媒體環(huán)境尚不能做出及時有效的適應。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話語的特點規(guī)律、內容形式還不能全面準確把握,導致網絡思政育人的話語體系沒有得到科學的構建,網絡思政話語權實現度較低,束縛了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進步。
三、新媒體時代加強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對策分析
全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平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各地高校在建設使用中都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實現在不斷改革中完善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在與時俱進中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效果。
(一)筑牢網絡思政育人陣地意識
網絡思政育人模式作為新媒體時代高校育人工作的一個新突破,其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成效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時代下必須著眼于繼承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優(yōu)勢,利用好網絡資源,發(fā)揮網絡思政的育人功效,將網絡育人理念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網絡化育人程度,筑牢網絡思政育人陣地。
首先,高校應積極搭建本校的網絡思政育人平臺。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充分開發(fā)利用多種多樣的新媒體平臺,通過建立大學生喜愛平臺的官方賬號,通過“兩微一端”等媒體平臺豐富性、即時性和廣泛性的多重優(yōu)勢,形成校園網絡思政新媒體矩陣,降低教育主客體之間交流的難度,避免缺乏互動的教育模式,通過校園網絡思政新媒體矩陣正面積極地引導學生,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牢牢占領網絡思政陣地。
其次,高校要健全信息監(jiān)管機制。近年來,由于大學生思想意識不強、理想信念薄弱,導致在通過新媒體實施網絡思政育人工作中存在安全隱患。新媒體平臺中傳播的不良信息容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受到欺騙和誘惑,特別容易受到西方國家文化、政治、社會價值觀領域滲透的影響,使大學生思想消極并容易誤入歧途。高校還需提升對新媒體信息監(jiān)管的強度,并采取相應手段對信息進行篩查及處理,通過凈化網絡傳播的信息,來為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營造安全穩(wěn)定的教育環(huán)境。
最后,發(fā)揮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的實效性。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內容借助新媒體平臺,轉化為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融合新媒體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大學生生活中,迎合當前大學生的特點,滿足大學生對多種學習方式的需求。這樣一方面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時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間和地點上提供更多選擇。
(二)構建網絡思政育人特色模式
新媒體具有即點即用的特點,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工作者嘗試綜合運用多種新媒體技術,推進線上線下教育交叉融合,延續(xù)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育人特色模式。
拓展網絡育人平臺。高校要打造符合大學生發(fā)展需求與新媒體特點的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積極開發(fā)主流的新媒體,包括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主流教育平臺,包括中國教育在線、智慧樹、大學生慕課(MOOC)等。借助這些平臺的功能,推進線上線下教學相長,構建聽說讀寫看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教育模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維向多維的拓展。
豐富思政育人層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堅定政治信仰、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地區(qū)、年級和專業(yè)的差異,劃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層次,建設適應學生多種學習需求的教育內容。同時,鼓勵專業(yè)課教師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推進課程與思政的互融,推動基礎課、專業(yè)課、實驗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深度挖掘各類課程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完善協(xié)同育人機制。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不是只靠一個部門就能實現的,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合力還處在初步融合階段,高校應在校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在學生處、宣傳部、思想政治科、專業(yè)思政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部門等相關部門的參與下,整合校內多種教育資源,加強部門間的信息交流,進一步推進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建設各部門的協(xié)調聯動機制,避免各做各事、信息閉塞的狀況,突顯教育合力的優(yōu)勢,促進網絡思政育人的長效發(fā)展。
(三)打造專業(yè)化的網絡思政育人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苯ㄔO一支專業(yè)化的網絡思政育人隊伍是確保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保障。
高校網絡思政隊伍應注重理論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主體,要具有鮮明的政治信仰、把握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保持先進思想。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帶到大學生中去,幫助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獲得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力,從而能夠應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危機,抵制不良思想滲透,準確把握高校思政工作方向。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更新知識結構。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接觸的信息幾乎都是最前沿的,這就要求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者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豐富自身內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契合大學生的教育期待和接受愿望,激發(fā)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高校要定期組織開展新媒體技術培訓。提升網絡思政育人隊伍對新媒體價值的認識,通過培訓使他們熟練使用新媒體發(fā)布教育資源。鼓勵他們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手段的探索,激發(fā)他們運用新媒體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活力,探索開發(fā)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網絡思政育人模式,最大限度發(fā)揮網絡思政育人的優(yōu)勢,不斷提升網絡思政隊伍的新媒體素養(yǎng)。
結語
在新媒體已經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方向盤”,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來應對育人工作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網絡思政育人不是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加法,而是推動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取得進一步成果的“推進器”,順應時代這一發(fā)展趨勢,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二者的優(yōu)勢,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多種方法解決當前高校面臨的問題,推動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取得實質成效,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2JY2—23)。]
參考文獻:
[1] 孔薪媛.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46):50-52.
[2] 張志祥,王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變與對策研究[J].未來與發(fā)展,2019,43(11):89-92.
[3] 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01).
[4] 張策,張耀元.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原則及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8):60-65.
[5] 李潔.“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70-72.
[6] 劉明海.媒體視域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淺析[J].建與思想教育,2015(07):59-61.
[7] 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05):151-157.
[8]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楊超(1999—),男,黑龍江省綏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訊作者,張軍(1969—),男,黑龍江省佳木斯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