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 王永賓, 侯品, 張靜
[安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安陽市口腔醫(yī)院) 檢驗科, 河南 安陽455000]
牙周炎是牙菌斑和牙周袋內(nèi)細菌共同作用造成的局部口腔慢性炎癥性疾病, 約占牙周疾病的90%, 由于牙周炎疾病早期多無明顯癥狀而極易被人忽視, 待到癥狀較為嚴重時, 牙周炎多已發(fā)展為晚期, 可能導致患者的牙齒松動、 脫落, 甚至喪失咀嚼功能[1-3]。 研究[4-6]顯示, 牙周炎不僅是影響患者口腔健康的重要疾病, 也與多種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 高血脂和動脈粥硬化等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 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7-8]表明, 牙周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血脂異常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44 例牙周炎患者, 旨在探討牙周基礎治療對其牙周狀況及血脂代謝水平的影響, 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44 例牙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均符合牙周炎相關診斷標準[9];缺少牙齒不超過14 顆; 既往未接受任何的牙周治療; 患者臨床資料完整、 治療依從性良好; 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患有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者; 近半年接受過牙周基礎治療者; 存在急性牙周炎或者牙髓炎者; 存在溝通、 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者。 44 例患者中男性20 例, 女性24 例; 年齡37 ~67歲, 平均年齡為 (49.91 ± 9.05) 歲。
入選患者均接受牙周基礎治療, 具體內(nèi)容如下: 指導患者使用口腔清潔工具, 如牙刷、 牙線及牙間隙刷等對菌斑進行自我控制; 拔除無保留價值的患牙; 進行全口齦上潔治、 齦下刮治術和根面平整術以去除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結石、 菌斑以及感染的牙骨質; 消除菌斑滯留因素, 如充填齲洞、 改正不良修復體等; 在炎癥控制后進行必要的咬合調整, 消除咬合性創(chuàng)傷。
①牙周狀況指標。 入選的牙周炎患者均由同一位口腔醫(yī)生進行牙周檢查和基礎治療。 用力度為20 ~25 g 的Williams 探針測量患者的探診深度、 菌斑指數(shù)、 出血指數(shù)及附著喪失程度。 ②血脂水平。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 使用全自動血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s, TG)、 總膽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水平。
與治療前相比, 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基礎治療后的探診深度、 菌斑指數(shù)、 出血指數(shù)和附著喪失程度均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前后的牙周狀況相關指標比較(±s, n=44)
表1 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前后的牙周狀況相關指標比較(±s, n=44)
時間 探診深度(mm)菌斑指數(shù) 出血指數(shù) 附著喪失程度(mm)治療后 2.93±0.66 0.58±0.23 0.81±0.59 3.04±0.44治療前 3.95±0.93 1.58±0.57 1.71±0.58 5.07±0.56 t 值 5.933 10.792 7.216 18.907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與治療前相比, 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基礎治療后的TG、TC 和LDL-C 水平均顯著降低, 而HDL-C 水平顯著升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 (±s, n=44)
表2 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 (±s, n=44)
時間 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治療后 1.51±0.75 4.66±0.76 1.95±0.49 1.91±0.71治療前 2.44±0.65 5.63±0.66 1.47±0.42 2.89±0.53 t 值 6.216 6.392 4.934 7.337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牙周炎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態(tài)失調, 尤其是病原體的過度激活, 造成對牙周組織的侵襲,進而引起牙周組織的破壞性炎癥和牙齒的松動甚至脫落[10]。相關研究[11-12]表明, 牙周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牙周狀況, 還會增加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任睿等[13]通過分析牙周基礎治療對牙周炎患者病理性牙齒移位的治療作用, 發(fā)現(xiàn)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基礎治療之后, 病理性移位間隙≤1 mm 的牙齒間隙發(fā)生關閉, 表明牙周基礎治療可以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病理癥狀。 黃敏等[14]的研究顯示, 患者血脂水平和牙周炎的發(fā)展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控制血脂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牙周炎的發(fā)病率。 朱艷等[15]的研究顯示, 隨著牙周炎病情的加重, 患者的TG、 TC 和LDL-C 水平隨之升高; 此外, 牙周基礎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減少牙周炎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付永偉等[16]的研究顯示, 牙周治療可以誘導患者血清TG 水平的降低和HDL-C 水平的升高, 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全茂偉等[17]分析了牙周基礎治療對中、 重度牙周炎患者血脂的影響, 結果顯示, 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后, 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指數(shù)(菌斑指數(shù)、 探診出血指數(shù)、 牙齦指數(shù)和臨床牙周附著喪失指數(shù)) 明顯降低, 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樣顯著下降, 表明牙周基礎治療可以明顯改善中、 重度牙周炎患者的血脂水平, 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本研究通過分析牙周炎患者治療前后的牙周指標變化和血脂水平, 結果表明, 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基礎治療后, 患者的探診深度、 菌斑指數(shù)、 出血指數(shù)和附著喪失程度均明顯降低; 此外, 治療后, 牙周炎患者的TG、 TC 和LDLC 水平均顯著降低, 而HDL-C 水平顯著升高, 表明牙周基礎治療在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狀況及血脂代謝指標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與上述研究[15-17]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牙周基礎治療可明顯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狀況及血脂代謝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