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边@句話乃是北宋名臣包拯的遺訓(xùn)。大意為訓(xùn)誡后世子孫,如果為官一定要清廉自守,違者生時要逐出家門,死后不得葬入家族墓地中。如果后世子孫不遵從這條遺訓(xùn),那么就不是我包拯之后!
包拯有子二人,不過長子包繶早逝,繼承者乃是其次子包綬。
包綬乃是包拯老來得子,包拯去世時,包綬年不過五歲。雖然家中人丁不旺,但包家門戶頗大,按照當時的風俗,過繼一兩個子嗣給包拯不成問題,但事實卻是包拯死后喪事都很清寒,未見有親戚好友前來幫襯的記載。
包綬并未有饑寒交迫的童年。因為宋仁宗前來吊唁這位老臣之時,發(fā)現(xiàn)其雖然位高權(quán)重,卻是那樣清貧,留下孤兒寡母,更加顯得可憐。于心不忍之下,便厚賞了許多財物,還直接讓小小年紀的包綬享受他哥哥的官職待遇。
與同齡人相比,不用考試便能自幼當官的包綬,可算是“官二代”了,但他卻不會長成當時許多腐化墮落的“官二代”那樣,因為監(jiān)護他的嫂母,一直以他父親的精神特別是父親的家訓(xùn),在訓(xùn)誡他、指引他。
成人之后的包綬,在真正踏入仕途時,也沒有讓人失望,一到任上,便展現(xiàn)出清廉嚴正的包氏風范。在干出了一番政績的同時,也為自己博得了一番好聲名,大家贊嘆他是“名臣之后”!
遺憾的是,這位頗有其父之風的好兒子,在47歲時就匆匆離世,當時他還在赴任的路上。遺物除了朝廷任命的文書和一些書籍外,錢財部分竟然只有四十多枚銅錢。
這樣一位好兒子,死后卻未能歸葬父親身旁。他沒有違背家訓(xùn)??!正是因為他嚴格遵循,甚至可以說是發(fā)揚光大了包拯的家訓(xùn),才窮到死后家人無錢財將其遺體送回故鄉(xiāng)歸葬。直到其子孫長大成人之后,才湊得錢財,將包綬葬回故鄉(xiāng)。
包拯的孫子包永年,也是深得家訓(xùn)精神的一位好子孫。雖然這位子孫并未做什么大官,都是縣級左右,但清廉美名卻是廣為人知。由于對地方百姓多有造福,其調(diào)任之時,百姓自發(fā)起來送行,拉住其車馬,依依不舍,這一幕經(jīng)典的古代百姓送別好官場景,會發(fā)生在他身上,就是因為百姓都覺得此人真不愧是包拯之后:“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賢孫也!”
包氏子孫歷代皆有出仕為官者,且世代清廉,一直牢記先祖的遺訓(xùn),演化為家喻戶曉的正義代表。
節(jié)選自《中華優(yōu)秀家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