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雙燕
折線統(tǒng)計圖是小學數學“統(tǒng)計與概率”領域的重要內容,怎樣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意識,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呢?筆者以《折線統(tǒng)計圖》的教學為例,談談學生數據意識的培養(yǎng)。
一、基于真實問題,生成統(tǒng)計需求
教師應從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意識。
教學時,筆者出示小胖同學的數學日記,并讓學生讀一讀他的日記,說一說他的苦惱。一名學生回答:小胖同學很在意自己的身高與同齡人相比是高還是矮。另一名學生回答:他很在意明年自己的身高能否達到入選學?;@球隊的要求。筆者反問學生:那他可以怎樣做呢?學生認為他可以收集同齡人的身高數據,整理出自己的身高數據,并把自己的身高數據與同齡人的身高數據做對比,通過對比分析,預測明年他的身高是否可以達到146厘米(入選?;@球隊的一項基本要求)。
筆者讓學生細讀小胖的數學日記,明確小胖收集到哪些有關自己身高的數據。學生找出50厘米、85厘米、101厘米、115厘米、123厘米、135厘米。在筆者的提示下,學生完善了數據:出生時50厘米,2歲時85厘米,4歲時101厘米,6歲時115厘米,8歲時123厘米,10歲時135厘米。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將研究該問題所需要的數據分成兩類。學生上講臺操作寫有數據的卡片,將數據分為身高和年齡兩類。筆者追問:這樣整理雖然看起來工整,但存在什么問題?學生提出:身高和年齡沒有一一對應。學生再次上講臺整理數據卡片,形成小胖身高的統(tǒng)計表。筆者引導學生觀察統(tǒng)計表,直觀看出小胖在每個年齡段所對應的具體身高。
以上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統(tǒng)計的過程,感悟到統(tǒng)計的價值,形成了初步的數據意識和應用意識。
二、認識統(tǒng)計圖,培養(yǎng)數據描述能力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描點連線”和“取名字”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統(tǒng)計表到折線統(tǒng)計圖的轉化過程,體驗描述數據的基本方法,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
教學中,筆者把統(tǒng)計表中的“年齡(歲)”移到網格圖中橫坐標軸的位置上,并問學生此時縱坐標軸表示什么。學生回答“身高”后,筆者把統(tǒng)計表中的“身高(厘米)”卡片移到縱坐標軸的相應位置上,并依次將6張年齡卡片和6張身高卡片擺放到網格圖中的正確位置。筆者在(0,50)的位置標注一個圓點,并問學生:“這個位置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邊指邊說,先看橫坐標軸,對應的是年齡,再看縱坐標軸,對應的是身高,這樣就能看出這個點表示“小胖出生時身高50厘米”。筆者總結:網格圖中的“點”告訴我們小胖不同年齡時的具體身高。
接著,筆者指向(0,50)說:“這個點表示小胖出生時身高50厘米,(2,85)這個點則表示小胖2歲時身高85厘米。如果把它們用線段連接起來,你能發(fā)現這條線段有什么特點嗎?”學生發(fā)現線段向右上方傾斜。筆者追問:“向右上方傾斜的線段告訴我們什么信息?”學生回答:“可能是告訴我們小胖的身高數據不斷變大?!惫P者總結:“這條線段直觀告訴我們小胖身高的變化規(guī)律。”
然后,學生根據上面收集的數據,獨立在網格圖中描出6個點,再用直尺依次把相鄰的兩個點連接起來。完成后,筆者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所畫折線,明確它的特點是“曲曲折折”。筆者讓學生給統(tǒng)計圖命名,“一波五折統(tǒng)計圖”“曲折統(tǒng)計圖”“五折統(tǒng)計圖”等符合統(tǒng)計圖特點而又有想象力的名字呈現出來。最后筆者揭示:數學中,我們把這樣的統(tǒng)計圖稱為“折線統(tǒng)計圖”。
這個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問題的能力,而且使學生感悟到折線統(tǒng)計圖的本質,培養(yǎng)了學生描述數據的能力。
三、回歸現實生活,形成數據意識
要想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據分析的價值,教師就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帶領學生真正回歸現實生活,用數學視角看待現實生活中的統(tǒng)計問題。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繼續(xù)研究小胖身高整體變化折線統(tǒng)計圖,有了如下發(fā)現:①0~2歲的身高數據變大,簡單說就是增、長、升,2~4歲、4~6歲、6~8歲、8~10歲的身高數據均呈現上升趨勢;②0~8歲的身高數據整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但是8歲后上升得比較慢;③0~2歲和6~8歲的身高數據上升得快,4~6歲和8~10歲的身高數據上升得慢。筆者追問學生是如何發(fā)現的,學生回答:“通過線的傾斜度看出來的,折線平緩就說明身高增長得慢,折線陡峭就說明身高增長得快。”
筆者在課件中出示“少年兒童(男生)0~16歲身高生長折線統(tǒng)計圖”,并提問:“你讀懂了哪些數據?現在你能幫小胖解決問題了嗎?”學生快速提取信息:少年兒童(男生)0~16歲的正常身高水平應為出生時56厘米、2歲88厘米、4歲104厘米、6歲117厘米、8歲130厘米、10歲140厘米。筆者提問:“小胖的身高和同齡兒童的平均身高相比,是高還是矮呢?”學生回答:“小胖身高偏矮,因為反映小胖身高的折線在反映平均身高的折線下面。”筆者追問:“你覺得小胖明年能加入學?;@球隊嗎?”學生回答:“不能,小胖今年135厘米,一年時間,身高不可能增長11厘米?!绷硪幻麑W生補充道:“從數據上看,每兩年,身高增長最多的是出生時至2歲,這期間,小胖身高增長了35厘米,其他時間段每兩年最多增長16厘米,這樣看,一年內長高11厘米不太可能。”這時候,筆者出示“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觀察得出:0~2歲是快速生長期,3~10歲是緩慢生長期,11~14歲是快速生長期……這時候,有學生反駁:“小胖明年有可能加入籃球隊,因為0~2歲和11~14歲都是快速生長期,0~2歲生長了35厘米,相當于每年生長17.5厘米。明年小胖11歲,進入快速生長期,有可能長高11厘米。”筆者給予肯定回復:“是的,如果小胖抓住了快速生長期,他是有可能加入?;@球隊的。大家有幫助他的好建議嗎?”學生紛紛舉手并給出合理的建議,如健康飲食、加強體育鍛煉、保證充足睡眠等。最后,筆者出示相關數據,并說明健康膳食、適量運動和充足睡眠都能夠促進身體生長,并鼓勵學生抓住快速生長期,茁壯成長。
以上教學,通過有效的數學活動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挖掘、理解、利用數據中蘊含的信息,提高運用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黃石市沈家營小學)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