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鑫 張科靜
摘? 要:受社會轉型、競爭壓力、德育弱化等主客觀因素影響,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情況日益增多,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揭示了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并從經(jīng)濟學的視角,對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基于此對重建大學生誠信的可行性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111-04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社會轉型背景下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調查及誠信重建研究”(課題編號:19ZD071)。
作者簡介:楊澤鑫(2002—),男,學士在讀,九江學院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張科靜(1979—),女,博士,九江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給予高度重視。2014年正式出臺全國性的頂層設計文件,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升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高度。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明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前行方向,對培養(yǎng)人才這個根本問題,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也使高校誠信教育體系成為當下熱點話題。在我國社會轉型背景下,市場經(jīng)濟的逐利性特征以及其他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誠信缺失的行為在社會各個群體中屢見不鮮,這些失信背德的事件也在無形中侵蝕著大學生群體。很多大學生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肆意踐踏誠信,大學生誠信缺失不但表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在思想覺悟、政治信仰和求職就業(yè)等方面也有所體現(xiàn)。誠信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是經(jīng)濟學研究的范疇,本文將嘗試從經(jīng)濟學視角對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探討。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
為了真實了解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本研究通過問卷星調查平臺,對全國大學生進行了誠信狀況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主要的對象范圍是全國在校大學生,為了調查他們誠信缺失的現(xiàn)狀,共發(fā)放1786份調查問卷,回收1786份,其中有效問卷1750份,回收率98%。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誠信缺失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學業(yè)、經(jīng)濟、生活和就業(yè)幾個方面。在學業(yè)方面,體現(xiàn)在日常考勤弄虛作假、考試作弊、作業(yè)抄襲、論文剽竊等,其中,考試作弊行為最為泛濫,屢禁不止。在經(jīng)濟方面,最為常見的是為申請貧困生助學金虛開貧困證明或夸大貧困程度,不及時繳納學費,對花唄、信用卡、國家助學貸款等拖欠或逾期歸還等失信行為。在生活方面,進行網(wǎng)絡刷單獲取好評返現(xiàn),網(wǎng)絡交友或現(xiàn)實溝通中虛構部分個人信息,為獲取相關評優(yōu)評先指標而私下拉票等行為時有發(fā)生。在就業(yè)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對個人求職簡歷進行過度包裝,虛構實習兼職經(jīng)歷,夸大個人成績,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后隨意違約等方面。這些誠信缺失的行為不僅直接損害了大學生的正面形象,也不利于優(yōu)良學風和校風的培育,更不利于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和誠信文化的構建與弘揚。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經(jīng)濟學成因分析
(一)誠信缺失行為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1. 理性經(jīng)濟人的自利傾向
所有個體都存在理性經(jīng)濟人的一面且具有自利傾向,驅使人做出經(jīng)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就是希望以最低的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獲取最大收益,追求利益最大化[1]。大學生在選擇某種行為時,也會根據(jù)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已有認知、自身偏好結構和周圍環(huán)境來衡量成本與收益的關系,進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例如大學生在面對考試行為的選擇問題時,會對考試作弊的代價、懲罰力度、監(jiān)考嚴格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若作弊代價不大,懲罰力度不強,監(jiān)考不嚴,大學生可以通過作弊獲得理想的成績,則可能會增加作弊的可能性,反之,如果作弊成本高于預期收益,理性的大學生則通常不會冒險做出不誠信行為。另外,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相對較少,心理成熟度也較低,當面對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衡量時,往往只看重當前付出的成本和短期獲得的收益,容易忽略長遠收益,面對誠信與否的抉擇時,更容易做出不誠信行為。
個體考慮是否要選擇某種行為時,除了衡量實際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還會同時考慮隱藏的機會成本。個體在進行決策時,通常會列出幾個選項,并對每個選項的成本和利益進行綜合評價,最終以最低的實際成本和最小的機會成本做出選擇。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生助學貸款、花唄、信用卡以及歸還他人錢財?shù)冗€款問題中,過半的大學生選擇提前還款(55.66%),43.20%的學生選擇按時還款,而逾期還款或拖欠不還的比重非常小,僅占0.63%和0.51%。學生在面對還款問題時,會對及時還款和逾期還款或拖欠不還各自產(chǎn)生的后果進行權衡,例如及時還款可以保證用戶的信用度,為下次順利借款提供有利條件,逾期不還則延長了還款的期限,增加了欠款的利用率,而拖欠不還則短期內(nèi)緩解了經(jīng)濟壓力,大學生會根據(jù)自身情況權衡三種選擇各自所放棄的機會成本,最終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選項。
2. 人際關系的處理更加以利益為導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正在經(jīng)歷全方位的轉型,既包括經(jīng)濟層面的,還包括社會層面的。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社會經(jīng)濟的劇烈變革給公眾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的行為模式、處事風格、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導致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日趨經(jīng)濟化、功利化和冷漠化。由于人際關系的淡漠與社會公眾道德意識的減弱,人際關系的處理更加以利益關系為傾向,誠信缺失現(xiàn)象不斷涌現(xiàn),“學生扶老反被污”“路人救人反被訛”等事情屢有發(fā)生。以大學生網(wǎng)絡交際為例,調查結果顯示,29.43%的大學生會如實告知對方自己的真實情況,67.83%的大學生選擇部分造假,2.74%的大學生表示會完全造假。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表示在網(wǎng)絡交際中,對他人誠信度比較低,出于保護自己利益的目的而傾向于隱瞞自身真實情況或刻意造假。
(二)誠信缺失行為是決策主體相互博弈的結果
1. 誠信與失信的簡單博弈分析
博弈的實質是決策主體根據(jù)其掌握的信息選擇最佳的博弈策略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2]。以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考試作弊現(xiàn)象為例,博弈雙方分別為監(jiān)考教師和應考大學生,監(jiān)考教師有可能嚴格監(jiān)考,也有可能不認真監(jiān)考,應考大學生可能選擇獨立答題,也有可能選擇伺機作弊。雙方同時行動且只博弈一次,都以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其中考生利益包括提高分數(shù),增加評優(yōu)評先或參評獎學金的競爭力,避免不及格導致的補考或重修等。如果監(jiān)考教師不認真履職,部分考生為了獲得作弊帶來的額外收益,很可能會帶著僥幸心理選擇作弊。
由此可見,若不誠信行為可以給個體帶來更大利益,則個體傾向于選擇不誠信行為,這取決于雙方博弈的結果。
2. 誠信與失信的重復博弈分析
重復博弈是指在相同情況和同等結構條件下,博弈雙方進行多次的博弈[3]。重復博弈具有動態(tài)性,己方通常會根據(jù)對方的選擇傾向和以往經(jīng)驗進行決策。一次性博弈是短期的,交易主體存在著嚴重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不誠信行為發(fā)生的概率極高。而重復博弈是長期的,要考慮博弈雙方今后繼續(xù)合作的可能性和未來的長期利益。由此,隨著博弈次數(shù)的增加,交易主體之間更有可能選擇誠信行為。以大學生各類貸款還款的選擇為例,對于經(jīng)常借錢的大學生而言,考慮到以后還有借錢的需求,一般會選擇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還清欠款,避免自己被對方列入征信系統(tǒng)的黑名單。如果是一次性的借錢行為,因為與借款方是一次性的合作,則更容易發(fā)生拖欠或逾期不還的不誠信行為。
(三)誠信缺失行為的前提是信息不對稱
1. 機會主義行為有機可乘
每個個體對相關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有差異的,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掌握充足信息的一方占據(jù)更大的優(yōu)勢,可以根據(jù)自身需求和掌握的資源對信息弱勢方進行引導、控制或誤導,以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信息弱勢方則只能獲取較小利益或者利益受損[4]。信息在很多情況下成為一種可交易的特殊商品,通常需要花費很大成本才能獲得,在這種情況下,就給了機會主義者乘虛而入的機會。比如大學生以虛假理由請假、以虛假信息申請貧困生助學金、以虛假簡歷求職等,這類現(xiàn)象都是由于雙方信息不對稱而產(chǎn)生的行為,信息的不對稱給了機會主義者以散播不真實信息或隱瞞信息來獲取更大利益的機會,增加了個體做出不誠信行為選擇的概率。
2. 契約不完備
誠信包括承諾和信用兩個層面[5],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承諾是一種特殊的契約關系,而信用就是對承諾的遵守,即對特殊契約的遵守。契約問題的根本是對個體違背契約行為的成本判定。一方面,大學生由于人生經(jīng)歷和社會經(jīng)驗及其所擁有的資源很有限,另一方面,社會大環(huán)境也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所以契約雙方都不能時刻掌握完整的信息,對信息的真實性也很難進行全面的考核驗證,因此契約條款具有不完備性。一般情況而言,如果契約制訂方與契約簽訂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契約制訂方占據(jù)優(yōu)勢,可以利用契約條款為自己謀求更大利益,而契約簽訂方處于被動狀態(tài),利益很可能受損。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對于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承諾,47.77%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會遵守約定,51.09%的大學生表示比較守信,而1.14%的大學生承認會不遵守約定。對于求職或兼職過程中的違約行為,4.4%的大學生曾有過違約現(xiàn)象,95.6%的大學生表示會遵守合同規(guī)定。部分大學生不能遵守做出的承諾和簽訂的合約,而這是契約不完備導致的。
三、社會轉型背景下重建大學生誠信的可行性路徑
(一)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任何活動都受制于社會大環(huán)境,教育也不例外。大學生誠信重建必須基于良好的社會誠信大環(huán)境之下,一味地對大學生進行誠信說教于事無補,也不可能產(chǎn)生好的效果。建立社會誠信體系必須科學正確使用輿論,建立獎懲機制,提高失信成本。一方面,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要正確利用輿論,比如政府大力宣傳誠信,對社會誠信熱點問題給予較大關注,讓恪守誠信者受到社會的肯定;讓不守誠信損害他人利益者受到輿論的譴責。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還要加大對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通過經(jīng)濟上的處罰讓失信者無利可圖甚至得不償失,名譽上的懲罰則可以將其不誠信行為公之于眾,列入失信黑名單,讓其臉上無光,無處遁形。
另一方面,運用大數(shù)據(jù)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建立包含行業(yè)、企業(yè)、個人的全社會征信共享平臺,信息的共享可以將單一的交易變成重復的多次博弈,提高誠信缺失行為的機會成本。政府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相應協(xié)調機制,幫助各方在統(tǒng)一的標準下將信息錄入征信共享平臺,在銀行、工商、社保、社區(qū)、醫(yī)院、學校、企業(yè)等部門機構之間實現(xiàn)信息共享。政府還應建立完善征信服務體系,為有需要的主體提供包括還款狀況、守法狀況、納稅狀況、社保狀況等多方面的資信查詢服務,幫助委托人及時充分地掌握被調查對象的誠信狀況,降低被違約的風險。當然,社會征信平臺體系與公民的隱私密切相關,征信體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修定完善的基礎上,確定適用范圍。
(二)以重復博弈完善高校誠信教育體系
要深刻認識重復博弈與高校誠信教育之間的關系,改善博弈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將一次性的簡單博弈有效轉化為重復博弈。一方面,高校應該將大學生誠信檔案納入常態(tài)化管理之中,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狀況進行分類別收集和記錄,誠信檔案中可以記載學生的考試作弊、學術不端、日??记诤驮u優(yōu)評先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助學金貸款及各類借款的歸還情況、就業(yè)違約情況等,并對其誠信檔案實行電子化管理;對誠實守信的大學生進行嘉獎,對誠信缺失的大學生進行警示和勸誡。如果用人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有需要,還應該開通大學生誠信檔案查詢通道,將大學生的在校誠信記錄延伸到整個職業(yè)生涯之中,增加誠信缺失行為的一次性博弈成本,讓大學生意識到發(fā)生不誠信行為的嚴重后果,從而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完善對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處罰機制。如果僅僅從道德層面上教育大學生講誠信是遠遠不夠的,基于理性經(jīng)濟人自利傾向、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博弈雙方往往會對誠信收益與失信成本進行綜合權衡,一旦失信成本低于個人收益,則誠信缺失行為將可能出現(xiàn),因此,完備的處罰機制是遏制誠信缺失行為的最有力武器。比如,在校大學生在學業(yè)方面一旦出現(xiàn)不誠信行為,給予取消考試成績、嚴重警告或記過等處罰,對其此后的助學金申請、評優(yōu)評先、入黨、畢業(yè)、就業(yè)推薦等予以相應的處罰,讓大學生意識到誠信缺失行為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遠高于其所獲得的一次性博弈收益。
(三)加強大學生自我誠信素養(yǎng)的塑造
首先,重建誠信的根本在于大學生自我誠信意識的塑造,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大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最主要的動機,所以應教育大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相應的回報,用合法的途徑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做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小人,讓誠信成為當代大學生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
其次,大學生應當對他人的誠信保持信心。高校可以通過樹立“誠信模范”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誠信意識,但是這些誠信模范不要局限在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典型代表人物,要更貼近大學生群體,例如授課的教師、身邊的同學、校園里的工勤人員等等,鼓勵大學生向這些模范學習,要讓大學生們明白誠信模范就在身邊。
最后,增強大學生的個人知識、閱歷、思維方面的自信。大學生出現(xiàn)簡歷造假、考試作弊等誠信缺失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個人知識儲備不夠,對自己缺乏信心,因此大學生應當勤奮好學,努力提高個人的知識技能水平,以便在學習、求職過程中保持自信。心理不成熟、社會閱歷淺也會造成大學生誠信意識不足,因此可鼓勵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多參加志愿者活動、兼職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增加社會閱歷。在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的基礎上,大學生還要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加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減少因是非觀偏差導致的部分誠信缺失行為。
四、結語
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僅有利于提升其個人道德品質,也有利于我國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面對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高發(fā)的局面,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要基于上述經(jīng)濟學分析的結論,積極構建社會誠信體制和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大學生誠信檔案的管理,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做到“經(jīng)濟人”和“道德人”的統(tǒng)一,從自律和他律兩個方面著手,切實做好大學生誠信教育。
參考文獻:
[1] 何大安. 行為理性主體及其決策的理論分析[J]. 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13(07):5-17.
[2] 郝旭光. 決策的自組織控制與博弈[J]. 管理現(xiàn)代化,2008(02):53-55.
[3] 張永勝. 互利共贏的博弈論分析[J]. 蘭州學刊,2008(11):77-80.
[4] 姚國慶. 征信體系的作用與效率——基于信息不對稱隨機有限重復博弈的分析[J]. 南開經(jīng)濟研究,2012(01):19-32.
[5] 劉建倉. 傳統(tǒng)誠信文化的社會教育作用[J]. 教育評論,2012(06):6-8.
(責任編輯:石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