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珍
摘 要 大單元教學旨在以整體推進的方式將語文要素的學習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使教學實踐突破單篇限制。新課標提出廣泛的使用語文要素之后,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更加突出了大單元教學,這要求一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從教學思維上做一些轉變,讓語文學習的樣態(tài)更符合大單元教學的要求,使得廣泛的語文要素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語文 大單元教學 關鍵問題
新課標進一步強調了語文要素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將要素培養(yǎng)的過程與廣泛的使用語文資源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為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夯實了客觀基礎。在這個客觀基礎之上,單元內外、課堂內外語文要素的連接也愈加緊密了,教師們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過解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實現(xiàn)新課標倡導的理念與目標。
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一書中言:“寫作必須把它看成是一件尋常事,好比說話一樣?!边@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實則揭示了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的——實現(xiàn)交流。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遵循科學規(guī)律,由圓心至周邊組建完成,其中包含的語文要素會不斷地復現(xiàn),讓學生完成“初認知——理解——鞏固——強化——掌握”的過程。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文本的編排目的與教學的目標常常是分離的。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重音與停連,而由這兩個語文要素串聯(lián)的漢語的聲韻和語義訓練正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交流。因此,讓學生通過反復地聽說去體驗和體悟是比較科學的方法??墒墙處熢趯嶋H教學過程中則更注重對概念的強調,如重音是為了強調關鍵(重要)信息,停連是對信息進行區(qū)分和銜接等,直接以概念的記憶取代學生的主觀生成,抑制了語用功能的發(fā)揮。
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初必須率先明確大單元的訓練要素、明確每一篇選文在大單元中承擔的功能,然后,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的主觀生成成為教學的切入點。仍以七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要素是“四季美景”,它是與語文要素并聯(lián)的訓練內容。學生們對這個人文主題并不陌生,同時經過小學的學習也對該主題有一些文本上的積累。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季節(jié)與景色,并引導學生嘗試著用自己喜歡的詞句篇章進行描述。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語言的生成點、誦讀的特點,引入重音、停連等要素的指導,最后再回歸到文本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對應的文章,通過教師范讀、生生對比誦讀等形式去進一步鞏固語文要素。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得到的應該是自己的感受被尊重,其次需要接收到的是該人文主題下的多個作者對季節(jié)之美的情感傳達,最后才是如何運用技巧幫助自己去更好地表現(xiàn)這種情感,讓文章的寫作目的得到情感上的同理??梢哉f,大單元的基礎構建是通過學生主觀感知的渠道建立的,它順利破解了概念指導語文學習的低效困境。
語言是文章的個體單位,是學生學習與理解的絕對介質。新課標頒布教育理念之前,語文教學主要以日常語言教學為主。新課標強化了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之后,文學語言和科學語言就從文本體系中被進一步分化出來,在語文教學中承擔起了相應的職責——文學語言負責傳遞形象生動的信息,科學語言負責傳遞真實準確的信息,它們在教材中都有各自對應的文本。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一個科普單元,選取的文本都是以嚴謹?shù)倪壿嫼颓逦乃悸啡リU明事理內容,典型的運用科學語言的文本。在單元教學伊始,就可以讓學生去讀這些文章,體會它們和自己以往讀過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從中得到了哪些收獲,并嘗試著讓學生提煉這種語言的特征。這就使得學生在使用大單元學習時,不會陷入到一種“盲目閱讀、以量代質”的誤區(qū)中,而必須緊緊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其間,教師還可以把一些文本中的關鍵性語言進行調換,帶領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和積極的思考,進一步感受語言性質的多樣化。在整個單元的學習全部完成之后,教師做總結性陳述,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科學語言的概念,還對這一類語言的特征更加明了。
文學語言的范本在教材中偏多,學生對這一類語言的感知也更直接。教師在進行完科學語言單元的教學后,可以緊跟著設計一個文學語言單元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辨析這兩種語言的不同風貌,以此來鞏固語言屬性的知識。當學生認識到語言屬性的多樣性后,再回到大單元中根據要求完成習作,整個語文實踐活動就被串聯(lián)在了一起。由于大單元教學中語言的關照與運用,直接對應了語文學科閱讀與寫作這兩個最重要的內容,通過上述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中完成語言的關照與運用,還能破解學生因缺乏語言區(qū)分能力而導致的語用時無詞可用或是用詞不準的問題,為其后綜合性地使用語言與人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單元教學設計不再遵循逐短講解的思路,轉而將學習變成一個項目,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閱讀、鑒賞、表達與交流。這就使得每一篇文章在單元中的作用既不能一筆帶過,更不能平均發(fā)力。為此,教師必須做好單篇和單元的關系協(xié)調,認識到二者之間天然的聯(lián)系性,讓它們一起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以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該單元的六篇文本在人文主題上并不明顯,這就意味著對語文要素的培養(yǎng)進入到一個綜合化的階段。辨析語文要素找到教學的切入點,顯然已經不太適用。這時,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延伸到單元的寫作與綜合性學習部分。這一部分的寫作主題是“修改潤色”,口語交際的主題是“辯論”,它們揭示了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是以語言文字為介質,訓練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能力。明晰了單元的設計主旨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與之對應的教學活動,如談書論藝?;顒臃譃椤疤綄ひ饩场薄霸娫~新探”“插上想象的翅膀”等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通關秘籍”隱藏在單元的各個文本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小組合作等方式去完成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這時,每一篇文本都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能被激活。其實,文本的整合是在一個自然而然地過程中實現(xiàn)的,由于每一個個體(小組)在學習中的發(fā)現(xiàn)會各不相同,教師最后組織全班交流,讓每一個個體(小組)都說一說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存在的困惑,大單元文本就與新的學習方式取得了呼應,更重要的是,學生之間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還是學習經驗的分享,這對語文要素在生活中的轉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的關鍵問題集中于思維認知的高度,它是一種由新課標引領而來的對語文文本的再度認識。這要求一線教師要基于系統(tǒng)觀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把眾多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盡可能多的整合到大單元之中。當然,這樣的突破也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可以推動一線教師從教學型向學研型轉變,而且從長遠來看,這對新課標的落實和大單元教學實效的提高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作者通聯(lián):廣東深圳市寶安第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