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強
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是肛腸外科常見病。有資料記載,我國18周歲以上成人肛腸疾病的患病率達到了50.1%,而痔瘡患病人數在肛腸疾病樣本總量中占比約98.0%。痔瘡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會引起肛瘺、肛裂等肛腸疾病,增加治療的難度,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加強對痔瘡的認識,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對預防痔瘡發(fā)生發(fā)展非常重要。
什么是痔瘡
痔瘡主要由肛管或者直腸下端靜脈充血腫大引起的病癥,患者排便時很容易發(fā)生出血、疼痛、肛門瘙癢、痔贅脫垂等。根據痔瘡在人體不同的生長位置,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外痔:為齒狀線以下的皮下血管叢病理性擴張、血栓形成或組織增生,患者能用手能夠觸摸到痔贅。常自感肛門不適。如果并發(fā)了炎癥反應,那么肛周會出現顯著疼痛。有時血液在皮下組織發(fā)生淤積,會形成腫塊,稱為“血栓痔”或者“凝血痔”。這種痔瘡很容易出血,并有劇烈疼痛感。
(2)內痔:處于齒狀線之上,通常不會經過肛門邊緣外露,病情嚴重者局部脫出。主要表現包括出血、痔贅局部脫出、間斷性便后鮮血等,通常不會引起疼痛。血液呈鮮紅色,排便結束后會覆蓋在糞便表層,部分情況下會成滴滴落,病情嚴重時出現噴射狀出血。一些內痔病患因長時間慢性出血,會出現貧血相關癥狀,包括頭暈、乏力等。
(3)混合痔:處于齒狀線周邊,是由于痔內、 外痔靜脈叢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曲張,且相互之間吻合貫通而成。這種類型的痔瘡兼具內、外痔特點。混合痔患者癥狀會進行性加重,以環(huán)狀脫出到肛門之外,稱為“環(huán)狀痔”。脫出的痔贅若不能盡早還原至肛門中,很容易引起“絞窄性痔”或"嵌頓性痔”,有水腫、瘀血等表現,伴有劇痛感。
痔瘡的基本病因與誘發(fā)因素
基本病因
肛墊下移學說
肛管內側存在著一個環(huán)狀血管墊,稱為“肛墊”,是由豐富的靜脈血管網、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等構成,作用以閉合肛管、控制排便行為等為主。人體處于排便狀態(tài)下,會有向下的壓力作用在“肛墊”上,此時“肛墊”的位置會向下方移動。排便結束后,“肛墊”再收縮返回到肛管。如果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肛墊”的彈性回縮性被弱化,那么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下移且增生性肥大等情況,時間長了就會生成痔瘡。
靜脈曲張學說
“肛墊”內靜脈密集分布,醫(yī)學界將其稱為靜脈叢。處于該部位的靜脈叢很特殊,內部不僅沒有靜脈瓣,處于腹盆腔的最低位置,并且周邊分布的組織狀態(tài)較為松弛,這一生理性特點增加了充血、瘀血的發(fā)生率。并且,這些靜脈叢承受著一定壓力,長此以往容易發(fā)生靜脈曲張。若還存在長時間坐立、便秘、妊娠、肝硬化等因素,痔瘡形成的風險也會進一步增加。
誘發(fā)因素
痔瘡的發(fā)生一般是多種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常見的誘因主要包括:
飲食因素
日常生活中時常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海鮮、辣椒、燒烤,以及長時間酗酒等,容易造成肛門局部充血、水腫,增加痔瘡形成的風險。
不良的排便習慣
日排便頻次過多、排便時間過于長久、排便過程過度用力,經常發(fā)生腹瀉或便秘等情況,都極易引起痔瘡。如經常便秘,容易因為糞便干結而對直腸產生明顯的壓迫作用,靜脈血液回流過程受到一定阻礙,長此以往會引起靜脈曲張、充血等,進而誘發(fā)痔瘡。
感染因素
肛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問題時,容易誘發(fā)靜脈曲張或血管內膜炎,造成靜脈逐漸擴張,痔瘡的發(fā)病風險會相應提高。
職業(yè)性因素
如司機、辦公室文員、電焊工等崗位工作中需要長時間處于坐位或蹲位,痔瘡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主要是由于直腸處于人體下部,長時間久坐、久蹲會容易引發(fā)靜脈血液回流受阻。
遺傳因素
既往國內外研究證實,痔瘡發(fā)病具有一定家族遺傳傾向性。即如果父母患有痔瘡,那么其子女痔瘡發(fā)生的概率也較高。
疾病因素
前列腺肥大、盆腔腫瘤肛管的慢性炎癥等均可能造成局部靜脈叢擴張、瘀血,不利于直腸靜脈血液的正常回流,進而誘發(fā)痔瘡。
其他因素
妊娠期及分娩時,因為子宮擴增、腹內壓上升,對局部血液回流過程產生一定阻礙,容易發(fā)生痔瘡。此外,機體長期的營養(yǎng)不良也可能造成局部組織柔軟無力,并引發(fā)痔瘡。
預防痔瘡的方法
(1)為了預防便秘,日常生活中要適度增加具有潤滑腸道功能的食物攝入量,如麻油、蜂蜜等。多進食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蘿卜、苦瓜等;以及一些粗糧,如玉米、地瓜、小米等,這些食物不僅營養(yǎng)物質豐富,還能對胃腸蠕動產生良性刺激,減少腸道中糞便堆積的情況。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油炸類、燒烤類、高脂及難消化的食物,主要是因為這些食物會對胃腸蠕動行為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容易造成糞便干結,且會對腸管產生直接性刺激,使其處于收縮狀態(tài)。
(2)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天排便時間要相對固定。此外,一旦形成排便習慣,就不要輕易改變。到了排便時間,即使主觀上沒有便意,也要堅持如廁。排便過程中,注意不要久蹲、久坐,以免肛周的靜脈回流過程受到阻礙,引起肛周靜脈曲張。如果發(fā)現大便干燥或排便過程遇到困難,可以適量應用一些具有潤腸通便功效的藥物,但是一定要遵醫(yī)囑,切不可以長期使用。
(3)維持肛門周邊的清潔與衛(wèi)生,定期運用高錳酸鉀1:5000溫水進行坐浴,具有收斂、消炎、活血化瘀等多重功能作用。
(4)日常生活中應積極參與運動,如散步、做體操及打太極拳等,不僅能改善身體素質,還能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建議每天早晚分別進行一次提肛運動,每次30~40遍即可。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促進肛周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排便及預防痔瘡。也可以嘗試通過按摩肛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排便結束后,先使用溫水清洗局部,隨后再使用熱毛巾按壓肛門,分別按照順時針與逆時針的方向按摩15次。
痔瘡的治療方法
臨床治療痔瘡遵循如下基本原則:(1)沒有癥狀的痔瘡無須進行治療,督導患者自覺改善日常生活習慣;(2)有癥狀的痔瘡患者,治療側重點是減輕與消除癥狀,可能無需須根治;(3)治療痔瘡時,始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當出現絞窄性痔、嵌頓性痔合并壞死、II度以上內痔以及混合痔,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
出現絞窄性或嵌頓性痔瘡,且未及時進行復位,患者會出現劇痛。急診醫(yī)生的普遍做法是把痔塊推回到肛門中進行復位,隨后在局部使用紗布墊以防再次脫出。若出現壞死,則要酌情進行急診手術治療。
一般治療
(1)調整日常生活方式、飲食及排便習慣,對緩解痔瘡癥狀十分重要。
(2)痔瘡急性發(fā)作期時,患者可以采用溫水坐浴方式,每天進行2~3次為宜,通常能較明顯地減輕炎癥與水腫相關癥狀,緩解肛周不適和瘙癢感。但要注意水溫不可過熱,以防燙傷。
(3)當痔贅或痔塊脫出時,要及時進行手法復位干預。建議最好在睡前復位痔塊,休息一整夜后能夠體驗到病癥顯著緩解。若在排便時痔塊脫出,則要在洗凈后自行復位,利用手指或紗布堵住肛門口,以防再次脫出。
藥物治療
(1)局部外用藥。如使用含有利多卡因等局麻藥的藥膏,能夠減輕疼痛;硝酸甘油軟膏等具備解痙功效的藥物有助于緩解出血、疼痛、瘙癢以及排便困難等癥狀。還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中成藥痔瘡膏或栓劑,如馬應龍痔瘡膏,1~2次/ d即可。
注射硬化治療
這種方式可使痔或者痔塊周邊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反應,黏膜下組織逐漸纖維化,進而使得痔塊進行性萎縮。適用于治療I、II 度出血性內痔疾病。具體操作是對肛周局麻后,插進肛門鏡觀察痔贅的解剖位置,隨后將2~3 ml硬化劑注入痔黏膜下層中。若觀察到單次次注射效果欠佳,則可以在1個月后再注射1次。若痔塊數目相對較多,也可以分2~3次進行注射。
手術療法
保守治療欠佳的患者建議手術治療。
(1)痔切除術。這是當前國內外臨床公認的治療嚴重痔瘡最有效的方法,多用于治療II、III度內痔與混合痔。
(2)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多應用于治療II、IV度內痔,非手術治療失敗的II度內痔與環(huán)狀痔。和傳統(tǒng)切除術比較,這種手術療法有操作用時短、術中患者疼痛輕微及術后身體各項機能恢復快速等諸多優(yōu)勢。
(3)血栓外痔剝離術:適用于治療血栓性外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