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里雖然也有法律,但主要是人治,審案全由官老爺說了算。審判時(shí),有的官員將判詞寫成詩歌形式,言簡意明,詼諧幽默,讀來頗有意趣。
南宋理宗寶祐年間,馬光祖為臨安府尹。所轄有座年久失修的福王府第,由平民租住。一天,福王府的人到縣衙狀告租房百姓,說他們拒不繳納房租。經(jīng)調(diào)查,原來屋頂早已破敗,晴則漏光,雨則漏水,可房主不但不維修,反而加收租金,引起了百姓的不滿。于是,馬光祖在其訴狀上判道:
晴則雞卵鴨卵,
雨則盆滿缽滿;
福王若要房錢,
宜待光祖任滿。
房主一看,知道收錢無望,只好悻悻地離去。
明朝時(shí)南昌寧王府養(yǎng)了一只珍貴的丹頂鶴,跑出門后被鄰家的小狗咬傷。寧王府的人告到南昌府,知府見訴狀中有“鶴系金牌,系出御賜”之句,說明皇帝賜物受到玷辱,罪名很大,但要給狗或狗的主人治罪也不恰當(dāng)。知府左右為難之際,適逢江南才子唐伯虎來到南昌,于是與之商量。唐伯虎立即代擬判詞:
鶴系金牌,犬不識字;
禽獸相傷,不關(guān)人事。
判詞十分簡明,而且合情合理,巧妙地化解了這場官司。寧王府有口難辯,只好自認(rèn)晦氣。
有個(gè)村里兩頭牛抵角,其中一頭被抵死,引起兩家牛主打官司。縣官聽完各訴的原委后,很快明斷:
兩牛相觸,一死一生;
死者同食,生者同耕。
另有一案則是一家喂的鵝跑到鄰家吃谷子,被鄰人惱怒之下打死,由此引發(fā)官司。縣官判曰:
鵝嘴如梭,吃谷不多;
鵝主償谷,谷主償鵝。
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鄭板橋在山東當(dāng)知縣時(shí),寫了不少判案詞,其判詞墨跡現(xiàn)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就有24件之多。一次審濰縣和尚尼姑還俗結(jié)婚案,他詩興大發(fā),當(dāng)堂吟七律一首判曰:
一半葫蘆一半瓢,
合來一處好成桃。
從今入定風(fēng)歸寂,
此后敲門月影遙。
鳥性悅時(shí)空即色,
蓮花落處靜偏嬌。
是誰勾卻風(fēng)流案,
記取當(dāng)年鄭板橋。
鄭板橋?yàn)楣匍_明,見和尚尼姑兩人相愛,就成全他們結(jié)婚,以免男女之間花前月下生出事端。判詞文采斐然,韻味悠長。
有的判案詩,實(shí)際上是在嘲諷貪官,以逗笑取樂。有張某與賈某共同捕獲一條大魚,兩人都爭著全要,官司打到縣府。縣官是個(gè)雁過拔毛的貪官,見著鮮魚不禁垂涎三尺,立即宣判道:
兩人姓張姓賈,
因?yàn)闋庺~廝打。
你們各自回去,
留下魚兒——
送我老爺油炸!
宣判完畢,即將張、賈趕出公堂。二人大失所望,后悔不該爭吵,遂商量合買棺材一口,故意爭訟,要出縣官的丑。他們滿以為棺材是不祥之物,縣官決無收用之理。不料縣官見后心中暗喜:家里馬槽壞了,正愁找不到木頭做新的呢。于是大聲判道:
兩人姓張姓賈,
為買棺材廝打。
棺蓋你們帶回,
留下棺底——
老爺做槽喂馬!
兩人聽后怒不可遏,在堂上喊道:“老爺留下官(棺)體,真是無財(cái)(材)不刮!”
(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首發(fā))
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