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過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币馑际钦f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大智慧??捎钟腥藢Α耙粏柸恢钡娜朔浅C暌?,甚至是惱火,可見做人真難。
那么這“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呢?
“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這句話還有個故事,說在春秋時期,本來鄭國是非常強大的,可以說稱霸于各諸侯國,但是自從鄭莊公去世之后,就漸漸衰敗下來,周邊的晉國試圖趁機兼并了這個國家。
鄭國自知以現(xiàn)在的實力打不過晉國,于是就去找鄰國齊國求救。齊國一見這個狀況,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了,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晉國做強盜,而且還越做越強大,之后對齊國也是一大威脅。于是派出齊國有名的大將陳成子率軍援助。
當大軍走到淄水岸邊的時候,天上下起了瓢潑大雨,面對大河,當時馬兒害怕得嘶鳴不已,人也覺得疲累,都不想過河。鄭國使者很是焦急,如果得不到齊國的及時救助,很可能就被晉國攻破城池了,于是他趕緊說服陳成子,再難也要快速行進。
陳成子當然知道后果,他鼓勵士兵們迎難而上,大部隊也終于抽打著馬兒過了河。
晉軍一看來了這么多齊國的援兵,都嚇壞了,還是走為上策,趕緊連夜撤兵吧。
晉國軍隊撤兵后,并沒有徹底甘心,對這種不戰(zhàn)而逃依然耿耿于懷,就想出花招,開始制造謠言,妄圖把齊國的援軍嚇走。
陳成子有個部下叫荀寅,他就聽了個小道消息上了當,然后慌慌張張就去報告陳成子。他說晉國已經派了千輛戰(zhàn)車趕來,要一舉殲滅齊國,咱們還是趕緊撤吧。
陳成子問他消息可靠否,要求他說說這個消息的前因后果,怎么個來歷,荀寅卻支支吾吾,啥也說不出來。
陳成子大怒:“你什么都不知道就亂說話,我們在臨行前國君就叮囑我們,看見零散的士兵不要去追逐,看到大軍也不要害怕,而你現(xiàn)在卻來報告這種不準確的消息,簡直就是長別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擾亂軍心!”
荀寅為自己的言行懊悔不已,他說君子在說話前應該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才能去講事情,如果這三項都不知道,就很容易誤導別人。后來人們就據此概括為“三不知”。
現(xiàn)在來說,“一問三不知”這句話是含有很大貶義的,形容一個人不靠譜,不對該知道的事上心,問啥都不知道,有點呆傻的意思,而最初的“三不知”就是指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源自“秀兒微刊”,從容薦稿)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