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探究渠道交叉效應、平臺經營模式對減排和定價的影響,在綜合考慮碳稅政策、消費者低碳偏好、碳減排研發(fā)成本等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碳減排制造商、線下零售商和線上平臺商組成的雙渠道供應鏈,對比分析了集中決策和分散決策的均衡結果。研究結果表明,在分散決策模式下,盡管零售價格相同,但線上渠道仍會蠶食線下需求,當渠道交叉效應較大時,制造商只會在線上銷售,增加渠道交叉系數可以提高減排水平、提高制造商和平臺商的利潤,但會損害線下零售商的利潤;集中決策模式下,渠道交叉效應對減排的影響與經營模式有關,當渠道交叉效應較小時,不管何種經營模式,批發(fā)價契約均能實現供應鏈協(xié)調。
關鍵詞:碳稅政策;雙渠道供應鏈;碳減排;渠道交叉效應;平臺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037(2023)02-0092-07
doi:10.3969/j.issn.1006-1037.2023.02.15
基金項目:
安徽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批準號:KJ2021B05)資助;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批準號:AHSKQ2021D33)資助。
通信作者:
薛梅,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是綠色供應鏈管理。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等生態(tài)惡化問題嚴重,已引起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重視。政府利用碳政策促進企業(yè)實現綠色轉型,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常見的碳政策是碳限額—碳交易機制、碳限額、碳稅、碳補貼等政策[1]。許多學者積極探索不同碳政策對減排的激勵作用。其中,針對單渠道減排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2-4],發(fā)現低排放行業(yè)提高碳稅可以增加企業(yè)減排積極性,高排放行業(yè)提高碳稅反而會降低積極性[1],在產能有限情況下碳限額—碳交易機制所產生的效益比碳稅更高[2]。部分研究討論了雙渠道供應鏈減排問題[5-7],并逐步過渡到閉環(huán)供應鏈減排問題[8-9]?,F有研究大多探究碳政策的激勵效果,較少考慮碳政策對企業(yè)渠道選擇的影響。目前電子商務和物流的蓬勃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線上渠道購買產品[10]。雙渠道供應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交叉效應上,認為線上渠道對線下渠道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蠶食效應和促進效應[11],較少研究雙渠道供應鏈平臺商的經營模式。線上平臺商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網絡直銷模式(M模式),即平臺商提供交易場所,制造商獨立經營,需要向平臺商支付傭金,比如華為在京東商城上開設華為旗艦店,向消費者展示和銷售產品;另一種是網絡分銷模式(R模式),即平臺商相當于中間商,從制造商處采購產品,然后在平臺自營店銷售,比如京東自營的華為產品[12]。經營模式的選擇受渠道交叉效應、競爭程度、交付成本等因素的影響[13-15]。在節(jié)能減排和電子商務背景下,消費者越來越偏好綠色產品和線上渠道,但目前的研究少有綜合考慮渠道交叉效應、平臺經營模式對供應鏈減排、定價的影響。為此,本文考慮碳稅政策下雙渠道供應鏈減排和定價決策,分析了渠道交叉效應、平臺經營模式對分散式、集中式供應鏈的影響。
1 問題描述和符號說明
構建一個制造商(m)、一個線下零售商(簡稱零售商(r))和一個線上平臺商(簡稱平臺商(l))組成的單產品雙渠道供應鏈,其中平臺商有兩種經營模式,M模式和R模式。M(Marketplace)模式稱為制造商的線上直營渠道,制造商依據銷售額向平臺商支付傭金,用表示傭金率。R(Reseller)模式稱為制造商的線上轉售渠道。制造商為避免線上線下價格不同帶來的渠道沖突,會設置相同的零售價格[16],記為pi,i表示平臺商的經營模式,取R或M。運用Stackelberg博弈分析參與者的均衡策略,制造商是Stackelberg領導者,零售商和平臺商均是跟隨者。制造商通過零售商和平臺商銷售產品,具體運作流程如圖1和圖2。
為了降低產品碳排放量,增加綠色度,企業(yè)需要投資碳技術。不同的碳減排技術水平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綠色度,碳減排水平越高,需要投資的成本就越高。碳減排投資水平記為ei,即投資碳減排技術后單位產品減少的碳排放量。減排成本記為μe2i,μ代表減排成本系數。政府向制造商征收碳排放稅,單位產品碳稅稅率記為τ。綠色細分市場上的消費者愿意為低碳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根據相關資料[4,16],不失一般性,線下市場需求函數記為D1=1-pi+λei,線上市場需求函數記為D2=1+ρ-pi+λei,λ表示消費者低碳偏好系數,ρ表示渠道交叉系數。本文著重探究碳稅政策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交互行為,故假定市場需求是確定的,且與訂購量相同,制造商能滿足全部需求。為保證制造商利潤函數存在唯一最大值,避免無意義的討論,假設μ>λλ-4λ-4τ+4(λ+τ)24(3-)>0[16-17]。
2 分散式供應鏈決策
分散式供應鏈決策模式下,每個參與方均以各自利潤最大化為決策目標,用符號Πi-j表示利潤函數,j∈{r, l, m}表示企業(yè)角色。根據Stackelberg博弈理論,可以求解出各自的均衡策略,用上標*表示均衡解。
2.1 M模式
M模式下制造商選擇零售商和線上直營渠道銷售產品。供應鏈決策過程經歷三個階段:制造商根據碳稅和平臺傭金率決定碳減排水平和線下批發(fā)價wM-r;然后零售商決定零售價格pM和訂購量qM-r;制造商決定線上銷售量qM-l。由此可以表達出各方的利潤函數
引理1說明,當ρ較小時,制造商會選擇雙渠道銷售產品,當ρ超過特定范圍時,制造商不再通過線下渠道銷售產品,只選擇線上自營渠道銷售產品。
推論1說明,(a)線下最優(yōu)訂購量是渠道交叉系數的減函數,而線上最優(yōu)訂購量是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函數。這意味著盡管線上線下價格相同,但隨著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加,線上渠道會蠶食線下渠道的市場需求,尤其當渠道交叉效應較大時,制造商只在線上銷售產品;(b)最優(yōu)碳減排水平會隨著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加而增加,即提高渠道交叉系數可以提高供應鏈的減排水平;(c)最優(yōu)線下批發(fā)價和零售價格是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函數,說明增加渠道交叉系數會強化雙重邊際效應,降低系統(tǒng)效率;(d)制造商和平臺商的最大利潤是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函數,零售商的最大利潤是渠道交叉系數的減函數。因此如果平臺商采取措施提高渠道交叉效應,容易得到制造商的支持。
2.2 R模式
R模式下制造商選擇零售商和線上轉售渠道銷售產品。供應鏈博弈過程經歷三個階段:制造商根據碳稅首先決定碳減排水平、線下批發(fā)價wR-r和線上批發(fā)價wR-l;然后零售商和平臺商決定零售價格pR和各自的訂購量。由此得出各方的利潤函數
推論2中(a)、(b)、(d)與推論1相似;(c)表明平臺商的批發(fā)價隨著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加而減少,而線下批發(fā)價隨著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加而增加,因為隨著渠道交叉效應的增加,線上渠道不斷蠶食線下需求,制造商只能通過提高線下批發(fā)價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3 集中式供應鏈決策
探討集中式供應鏈決策下的均衡策略時,提出兩部制收費策略實現雙贏。實踐中傳統(tǒng)制造商長期與零售商合作,已形成較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因此如果制造商需要協(xié)調管理,一般先選擇與零售商進行協(xié)調與集成,所以只探討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間的協(xié)調。上標o表示集中式決策模式,Πi表示集中式供應鏈利潤函數。
3.1 M模式
M模式下集中式供應鏈利潤函數為
推論3(a)表明隨著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加,線上渠道不斷蠶食線下需求。集中決策M模式的供應鏈碳減排水平、利潤與渠道交叉系數均是正相關關系,渠道交叉系數越大,越能促進企業(yè)碳減排,越能增加供應鏈利潤。(b)說明集中決策M模式的最優(yōu)減排水平大于分散決策M模式的最優(yōu)減排水平,主要原因在于集中決策可以消除雙重邊際效應的影響[18]。
雖然批發(fā)價能協(xié)調供應鏈,但制造商的利潤會下降,零售商的利潤會上升。為了實現雙贏,利用兩部制收費策略分配利潤[11]。零售商需要向制造商支付額外的固定費用TM,TM存在上下限,下限TM=-4μE2C2A,上限TM=-8μ(A+2μ)E2A2C2。
3.2 R模式
集中決策R模式的供應鏈利潤函數為
從引理4可以看出,此時的最優(yōu)減排水平和線上批發(fā)價均獨立于渠道交叉系數,這意味著供應鏈的減排水平和線上批發(fā)價對于平臺商而言都是固定的。由推論6(a)可知,零售價格和線上需求是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函數,而線下需求是渠道交叉系數的減函數。與推論3(a)不同的是,集中決策R模式的供應鏈利潤是渠道交叉系數的減函數。這是因為隨著渠道交叉效應的增加,線上渠道不斷蠶食線下需求,雖然零售價格不斷上升,但平臺商的批發(fā)價卻保持不變,所以最終導致了線下渠道的供應鏈利潤越來越少。推論6(b)表明渠道交叉效應較小時,集中決策R模式的減排水平大于分散決策的減排水平,反之則相反。這是由于分散式供應鏈減排水平是渠道交叉系數的增函數,集中式減排水平與渠道交叉效應無關。隨著渠道交叉效應的增加,集中式減排水平會低于分散式減排水平。結合推論3(b)和推論6(b)可以得出集中式供應鏈是否能促進碳減排主要取決于渠道交叉效應和平臺經營模式。
推論8 當0<ρ<2μ3μ-(λ+τ)2,固定費用在(TR,TR)內能讓制造商和零售商實現雙贏。
4 數值模擬
為驗證模型是否正確,根據假設條件并借鑒相關文獻[1,4],參數設置:μ=0.8,λ=0.6,τ=0.2,ρ=0.8,=0.3。從參數大小及關系可以看出,不管是M還是R模式,線下零售商都會向制造商訂購產品,故舍棄不訂購的情況。由此得到R和M模式下分散決策、集中決策和集中協(xié)調中的最優(yōu)值,見表1和表2。
對比表1和表2中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下的減排水平、銷售價格、雙渠道的訂購量,不論制造商選擇R還是M,集中決策能促進制造商提高碳減排水平,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的發(fā)展;可以降低綠色產品價格,增加市場需求;制造商會增加產量,提高產品服務水平,從而提高消費者價值。不管哪種模式,集中決策的總利潤均大于分散決策的總利潤;在ρ取值很小的情況下,R模式更有利于平臺商,可以使其利潤大于M模式下的最大利潤;M模式更有利于制造商和零售商,可以使其利潤大于R模式下的最大利潤。因此,制造商應密切關注渠道交叉效應,當ρ較小時,制造商應選擇雙渠道M模式,否則選擇雙渠道R模式。表1和表2也給出了M和R模式集中協(xié)調的最優(yōu)結果,發(fā)現線下批發(fā)價能實現供應鏈協(xié)調,但制造商的利潤下降,零售商的利潤上升,此時利用兩部制收費策略可以實現雙贏,零售商需向制造商支付的額外費用取值范圍是TR∈(0.0009,0.0016),TM∈(0.2635,0.3997)。
5 結論
本文研究了碳稅政策下雙渠道供應鏈在不同決策模式、不同平臺經營模式下最優(yōu)碳減排、定價和訂購批量的決策,探討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協(xié)調問題。分散決策模式下,制造商選擇雙渠道還是線上渠道與渠道交叉系數有關,當渠道交叉系數較小時,制造商選擇雙渠道銷售產品,反之只選擇線上銷售。渠道交叉效應對三方利潤的影響與經營模式無關,隨著效應的增加,制造商和平臺商的利潤上升,零售商的利潤下降。集中決策模式下,渠道交叉效應較小時,不論何種經營模式,批發(fā)價均能協(xié)調供應鏈,利用兩部制收費策略可以讓制造商和零售商雙贏。渠道交叉效應對減排的影響與經營模式有關,M模式有利于提高減排水平,R模式最優(yōu)減排水平與渠道交叉效應無關,當渠道交叉系數較大時,R模式不利于制造商和零售商。本研究只把制造商當作領導者,且假定雙渠道價格相同,后續(xù)可以研究不同領導者的權力結構和不同價格對供應鏈決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帝,張菊亮.不同權力結構下碳稅對供應鏈減排水平的影響[J].中國管理科學,2021,29(7):57-70.
[2]ZHANG B, XU L. Multi-item production planning with carbon cap and trade mechan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144(1):118-127.
[3]MA X L, WANG J, BAI Q G, et al. Optimization of a three-echelon cold chain considering freshness-keeping efforts under cap-and-trade regulation in Industry 4.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0,220:107457.
[4]尚文芳,張冰倩,張智勇.考慮有償配額和碳交易的供應鏈碳減排決策研究[J/OL].管理現代化,2022:1-7[2022-09-10].https://doi.org/10.19634/j.cnki.11-1403/c.2022.06.001.
[5]張令榮,徐航,李云風.碳配額交易背景下雙渠道供應鏈減排決策研究[J/OL].管理工程學報,2022:1-9[2022-09-14].https://doi.org/10.13587/j.cnki.jieem.2023.02.009.
[6]徐春秋,荊雨.碳交易規(guī)制下不同雙渠道的對比分析與契約協(xié)調[J].經濟與管理,2021,35(4):39-46.
[7]曹細玉,覃艷華,王靜,等.碳限額及交易下低碳補貼和低碳宣傳成本分攤的雙渠道供應鏈聯(lián)合減排策略[J].工業(yè)工程,2022,25(1):28-36.
[8]陳章躍,楊金,弓憲文.低碳政策下碳交易價格對閉環(huán)供應鏈決策的影響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21,51(14):1-9.
[9]劉秀磊,楊玉香.再制造補貼和碳稅政策下閉環(huán)供應鏈網絡優(yōu)化[J/OL].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2022:1-20[2022-09-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946.TP.20221118.0953.010.html.
[10] 金亮,鄭本榮,孫蓮珂.不對稱信息下線上零售商定價與O2O渠道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8):89-103.
[11] KIM J C, CHUN S H. Cannib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effects on a manufacturer′s retail channel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on an omni-channel business model[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8,109:5-14.
[12] HAGIU A, WRIGHT J. Marketplace or reseller[J]. Management Science,2015,61(1):184-203.
[13] YANY C, ZHAO R Q, LIU Z B. Strategic introduction of the marketplace channel under spillovers from online to offline sal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8,267(1):65-77.
[14] TIAN L, VAKHARIA A J, TAN Y L, et al. Marketplace, reseller, or hybrid: Strategic analysis of an emerging e-commerce model[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8,27(8):1595-1610.
[15] 江玉慶,項立,劉帆,等.考慮異質性消費者的零售平臺經營模式研究[J].管理評論,2022,34(6):192-202.
[16] XU X P, ZHANG M Y, DOU G W, et al. Coordination of a supply chain with an online platform considering green technology in the blockchain era[J/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21[2022-09-1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207543.2021.1894367.
[17] 郭振起,儲濤,張桂濤.考慮政府補貼與消費者低碳偏好的混合回收模式對比研究[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5(3):107-115.
[18] CACHON G.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M]. Amsterdam: Elsevier, 2003: 22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