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萌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提出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面臨著提高課堂效率的新任務。本文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原則,提出了“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雙減”政策概述
“雙減”政策是我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互點上提出的新戰(zhàn)略,強調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要求學校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半p減”政策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诖耍處熞獎?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與作業(yè)設計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原則
(一)差異性
學生之間具有個體差異,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尊重不同學生的需求,結合他們的學習情況設計個性化教學方案,避免采取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數學高效教學的目標。
(二)科學性
根據“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應遵循科學性教學原則,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能力、水平等,合理規(guī)劃教學方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生活性
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課程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日常生活。因此,教師應遵循生活性教學原則,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將生活元素應用到數學教學過程中,避免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脫節(jié)。同時,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汲取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四)主體性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扮演著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主體性教學原則,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鉆研數學知識,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推進分層教學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均不相同,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依據,為他們劃分不同的學習目標,形成高學習目標、中學習目標、低學習目標三個層級,并根據不同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學習目標應涉及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多個維度,教師應以各個目標群體的有效學習為前提,結合各個目標群體的實際學習需求,合理調整教學方法。對于高目標群體,教師需要在教案中增設創(chuàng)造性內容,著重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能力;對于中、低目標群體,教師需要在教案中增設實踐性內容,著重發(fā)展其應用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先設計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習目標。如:高學習目標為“學生自主探索圓、正方形、三角形面積計算方式的差異,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學習目標為“學生聯系以往知識,結合平移的知識點,了解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并進行實際驗證”;低學習目標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理解圓的面積,并通過簡單計算掌握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同時,考慮到單一數學知識點相對簡單和多重數學知識點組合難度較大,教師可以根據難度級別、所屬類型對知識點進行劃分,并根據不同層級學生的實際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融入生活元素
促進學生的多樣化發(fā)展是“雙減”政策的重要目標,但僅依托教材的理論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fā)展需求。因此,教師應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課堂,強化數學教學的實踐價值,引導學生體驗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高效掌握數學知識。依據生活性教學原則,教師應聚焦“實踐”“思考”兩個元素,尋找、整理與學生生活存在聯系的知識點,使學生自覺關聯生活與數學學科知識,由概念延伸到實際生活應用,從而實現思維拓展和高效學習目標。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的教學為例,雖然學生以往學過多邊形面積計算、小數除法等知識,但分數除法計算涉及轉化,需要同時改變運算符號和運算數據。受以往書寫習慣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書寫分數除法運算的算式變化(將除號變?yōu)槌颂?,將除數改成倒數)時容易出現一些問題,甚至會在混合運算中混淆分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設計生活化例題,如“根據測試,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六年級學生小明的體內有32kg的水分,小明的體重是多少”。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計算,如“32÷4=8(kg),8×5=40(kg)”“32÷=40(kg)”,再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總結除法的計算法則。隨后,教師可以再次設計問題“小明的體重是40kg,他的體重比爸爸的體重輕,小明爸爸的體重是多少”,鼓勵學生根據分數除法的計算思路,形成利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型,主動找關鍵句和單位“1”,并列出數量關系,利用方程完成解題。
(三)加強游戲互動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富有趣味性的練習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鞏固前一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同時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在“雙減”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練習,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yè)負擔。教師還應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完成課堂練習,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練習的積極性,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動手操作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師可以設計動手操作類課堂練習,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例如,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面積”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圖形測量與學生圖形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密切相關。這一課要求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會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并了解旋轉、平移的概念。根據教學目標,在課前,教師可以開展一個小游戲:首先,根據學生性別將學生分成兩支隊伍,男隊女隊各指派一名代表參賽;其次,讓兩名隊員分別以同樣長、同樣粗的鐵絲為材料,男生將鐵絲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女生將鐵絲圍成一個梯形,并將鐵絲的接口位置用膠帶粘好,先完成的隊伍獲得勝利;最后,讓兩名隊員將圍成的平行四邊形、梯形放在地面,挑選體型、身高相近的若干名學生,讓他們分別站到平行四邊形、梯形內,直到站滿,并數一數兩個圖形里的人數。通過“圍、站、數”游戲活動,教師將多邊形面積的學習過程轉變?yōu)橛腥さ臄祵W活動,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多邊形面積的大小差異。在游戲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形狀畫到方格紙上,并利用恰當的方法計算多邊形的面積。這有助于學生鞏固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有利于實現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
(四)引入“讀思達”教學法
與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相對應,完整的知識學習包括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閱讀、思考、表達相結合是“雙減”背景下落實“減負提質”教育理念的有效方法。在“讀思達”結合過程中,閱讀是學生輸入數學新知識的關鍵路徑,也是掌握基本知識的依據;思考是學生知識加工的渠道,便于學生自行理解、內化、重組新舊知識點,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庫;表達是學生輸出數學新知識的載體,表現為學生自主闡述知識,并進行靈活應用。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經驗不夠豐富,表達能力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讀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層次了解數學題隱含的邏輯關系,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學科邏輯性與實踐性特征,精心創(chuàng)設思考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進入高效學習狀態(tài)。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與九九乘法口訣有關的視頻,引發(fā)學生對乘法口訣的關注,并提出“用乘法口訣可以計算乘法算式,也可以計算除法算式”的觀點,鼓勵學生舉出例子,由此進入新課。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花圃圖,要求學生觀察花圃圖,提取數學信息,運用除法解決數學問題。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如“花圃里有156盆牡丹花,如果用牡丹花擺13個小花壇,每一個小花壇里有幾盆牡丹花”。在問題提出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算式“156÷13= ”,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乘法口訣估算結果,并收集幾名學生的估算結果,帶領學生對比不同算法,如將“13”看作“10”,用乘法口訣估出商可能是“15”;或者將“156”看作“160”,用乘法口訣估出商可能與“16”接近。教師可以在對比算法的基礎上,引出“試商”這一概念,帶領學生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法,啟發(fā)學生按照“比—估—算”的步驟解決問題,使學生完成從“新知”向“舊知”的轉化。
結語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科目之一。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努力探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fā)展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同時,教師應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結合小學數學課堂的實際情況,引入“讀思達”教學法,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石河子市石總場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