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陽是湖南早期革命活動的策源地,更是湘南革命的策源地。坐落在衡陽的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成立了湘南地區(qū)的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湖南三師黨支部,有力推動了整個湘南地區(qū)革命斗爭的蓬勃發(fā)展,因此中共湖南三師黨支部被譽為湘南第一黨支部。研究湘南第一黨支部成立于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需要從當時中國革命亟需堅強領導的背景出發(fā),考察湖南的革命文化基因和革命基礎、衡陽社會狀況和革命因素、湖南三師的革命傳統(tǒng)、早期中共黨員在湖南三師的積極努力等因素及其緊密的關聯(lián),才能揭示其成立的內(nèi)在邏輯。
[關鍵詞]湘南第一黨支部;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歷史考察
[作者簡介]施德軍,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湖南衡陽 421002。
[課題]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馬克思主義在湘南的傳播與湘南第一黨支部研究”(項目編號:20C0283);2021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馬克思主義在湘南的傳播與湘南的革命搖籃研究”(項目編號:XSP21YBC351)。
[中圖分類號] D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1-0032-06
1922年10月,坐落在衡陽的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簡稱湖南三師)成立了中共湖南三師黨支部,這是湘南①地區(qū)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其領導、參與和支持了一系列湘南的革命活動,為湘南革命②培養(yǎng)和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推動了湘南革命的蓬勃發(fā)展,因此中共湖南三師黨支部被譽為“湘南第一黨支部”,湖南三師被譽為“湘南革命的搖籃”?!跋婺系谝稽h支部”成立于湖南三師并非偶然,而是與中國革命的形勢、湖南特殊的文化底蘊和革命基礎、衡陽嚴酷的社會狀況和革命因素、湖南三師的教育理念和愛國傳統(tǒng)及早期中共黨員的積極努力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一、中國的革命形勢迫切需要堅強的領導力量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因為資本—帝國主義不斷侵略,近代中國被“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③加之本國封建主義奴役,整個中國的形勢是“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huán)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④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陷于亡國滅種的危急狀態(tài),要想中國有希望、中華民族有前途,中國人民除了革命別無他途。為此,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地進行了艱苦探索和頑強不屈的斗爭,但還是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連續(xù)不斷地探索和斗爭的歷史證明,要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狀況,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就必須有一個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堅強政黨的領導,革命才能成功?!凹纫锩?,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zhàn)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雹?/p>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工人階級也在迅速成長。為了個人本身的生存,為了階級自身的未來,更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國工人階級從開展要求提高工資待遇的經(jīng)濟斗爭發(fā)展到反帝反封的政治斗爭。如火如荼的工人階級的斗爭,需要先進的革命理論來指導。在此形勢下,指導無產(chǎn)階級解放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譯介傳播下傳入中國,逐步被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中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苦大眾所接受。此時,外受資本—帝國主義宰割、內(nèi)受本國封建主義壓迫的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民族覺悟有了質(zhì)的提高,革命熱情激增。亟待一個偉大正確的政黨來領導人民群眾通過革命改變中國慘淡的社會狀況、中華民族錯誤的發(fā)展方向及中國人民黑暗前途和悲慘命運!
經(jīng)過“南陳北李 相約建黨”的醞釀發(fā)起、各地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努力,在共產(chǎn)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從此,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新生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積極開展革命的同時也積極地發(fā)展自己的組織和力量,“湘南第一黨支部”就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后,適應中國革命發(fā)展的需要而積極發(fā)展基層組織、增強自身力量、夯實黨的基礎的形勢下建立的。
二、湖湘文化底蘊的熏陶和湖南良好的革命基礎
湖南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底蘊深厚的文化,這就是湖湘文化?!昂嫖幕纬捎趦伤螘r期并延續(xù)至今,她以洞庭湖和湘江沿岸為中心,廣泛存在于湖南省境內(nèi),并不斷輻射四周。表現(xiàn)為政治謀略、學術思想、文化精神和社會心理等多層次結(jié)構(gòu)的一種具有文化自覺性和自理性的區(qū)域歷史文化形態(tài)?!雹尢貏e是船山思想的廣泛傳播,使得清末民初出現(xiàn)了“知識階級沒有一個不知道王船山的”⑦的繁盛現(xiàn)象。一時間,湖湘大地,人才輩出。到了近代時期,“湘人靡役不從,舍身殉國,前仆后繼”⑧,出現(xiàn)了“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甘蹈大海以醒世人的陳天華;“我湖南一變,則中國隨之矣”的蔡鍔;“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的黃興。湖湘文化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愛國精神、“知了就要行”的求實精神、“道莫盛于趨時”的求變精神⑨,被一個個湖南先驅(q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湖湘仁人志士。
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全國陷入到軍閥混戰(zhàn)之中,湖南因處于中國南北的要沖地帶,戰(zhàn)禍特別慘烈,所謂“桂、粵窺其南,滇、黔窺其西,北洋派窺其北。岳陽淪為北派駐防者6年,長沙則屢踐湯、傅、張之馬蹄”。⑩北洋軍閥湯薌銘、傅良佐、張敬堯、吳佩孚,西南軍閥陸榮廷、譚浩明、趙恒惕等,為爭奪湖南地盤,在三湘大地混戰(zhàn)不息,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真可謂是“南北軍興,湘為斗場”,實“湘之大不幸也”。?
生長于此的湖南仁人志士,所彰顯出來的愛國、求變、經(jīng)世致用等文化性格鑄就了中國近代革命斗爭史上湖南人民輝煌的篇章,體現(xiàn)出一種受人歡迎的“湖南人底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湖南人尤其是湖南的青年學生。正因為如此,所以湖南的學生尤以革命精神而著稱。如,在1906年,湖南學生就為公葬陳天華、姚洪業(yè)兩位湖南籍的愛國人士,與湖南地方當局進行過堅決的抗爭,初步彰顯出青年學生堅定的革命決心和強大的革命力量,被毛澤東稱為“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此后,湖南學生采取聯(lián)合斗爭的方式進行過反對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和反對袁世凱政府簽訂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斗爭。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以毛澤東、蔡和森為代表的湖南學生,開始積極尋求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的方法和途徑。他們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發(fā)起成立了新民學會,“要求會員有為國為民的遠大志向;而且還進行了廣泛的革命活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是一個戰(zhàn)斗性的革命組織,在五四運動和反軍閥斗爭中,發(fā)揮了領導湖南革命力量的核心作用”。?后來的長沙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就是“在新民學會核心成員的基礎上形成的,……新民學會孕育了長沙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在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58名早期黨員中,湖南人有20名?!?
湖南三師坐落在湘水之濱的衡陽,湖湘文化中心區(qū)域,更有本地思想家王船山思想的長期浸潤。湖湘文化的長期滋養(yǎng)和熏陶,使得湖南三師師生受之影響頗深?!昂先说拙瘛奔昂蠈W生的革命精神一直引領著湖南三師的進步師生。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后,湖南三師作為湘南地區(qū)的最高學府,影響最大,成為湘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中心,與長沙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驅(qū)張運動等緊相呼應??傊嫖幕滋N的熏陶與良好的革命基礎,在湘南地區(qū)集中體現(xiàn)在湖南三師,五四時期湖南三師的種種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很好的證明。換言之,湖南三師骨髓里就繼承和蘊含著湖湘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基因,“湘南第一黨支部”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基因延續(xù)的結(jié)果。
三、衡陽嚴酷的社會狀況和增長的革命因素
辛亥革命后的湖南成為各派軍閥征戰(zhàn)和掠奪的重要區(qū)域,作為湖南軍事要地的衡陽,更是各派軍閥的必爭之地,衡陽人民因戰(zhàn)亂不息而窮困潦倒,苦不堪言。在湖南境內(nèi),衡陽因“其物產(chǎn)足以自給、給人,且地據(jù)(湘江)上游,進可以控零桂而通塞一百越,退足以自守。近世舉大事者,每以此為根據(jù)”。?因而成為當時各派軍閥激烈爭奪的對象。衡陽先后經(jīng)歷了護國、護法戰(zhàn)爭、湖南內(nèi)戰(zhàn)以及北伐等戰(zhàn)爭,被各派軍隊頻繁占領、交替控制。軍閥混戰(zhàn)給衡陽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断鎴蟆穼?zhàn)禍帶給衡陽人民的慘狀作了如下描述:“歲余以來,南北五陷五復,往來十蕩十決。戰(zhàn)火所及,血肉橫飛;戎馬一經(jīng),閭里皆墟,商業(yè)凋殘,士民流離,田園荒蕪,學校蔓草?!?
還有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地主階級的壓榨以及自然災害,使衡陽人民遭受的災難層層疊加、苦不堪言。下面一首民謠就從本質(zhì)上反映了這一苦難狀況,“白骨森森淚成河,衡州處處孤兒多,野老吞聲憶故親,游魂漂漂有任何”。還有連年不斷的天災使衡陽人民處境從無望走向絕望。據(jù)《大公報》報道:辛亥革命后的衡陽大地是洪水橫流,釀成巨災,數(shù)百里間,汪洋一遍。沿岸上下,居民生命財產(chǎn)付之一洗,死者三四萬人,受災者三四十萬人?!昂怅柕瓤h山洪為災,餓殍載道,尸骸遍野。雨晴不時又遭蟲災。有將三五歲小孩忍心拋棄,幼兒餓極輒取街上糞渣食之,至于賣兒鬻女之事,更為常見?!?衡陽民眾受盡剝削壓迫,又遭受連年自然災害的洗劫,早已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生存無望,生活在極度的水深火熱之中。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壓迫愈深,反抗愈烈。衡陽人民的反抗愈來愈烈,革命因素極速增長,衡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在辛亥革命后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首先是衡陽新生的工人階級開始登上革命斗爭的舞臺。這是衡陽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的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衡陽的工人階級隊伍是伴隨著衡陽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斷成長壯大的。1896年湖南巡撫陳寶箴奏請清政府設立水口山礦務局,將水口山鉛鋅礦收歸官辦,有工人3000多人,這是衡陽最早的一代產(chǎn)業(yè)工人。此后,省府在東陽渡設立軍械局和兵工廠,又發(fā)展了一些民營的工礦企業(yè)。到五四運動前夕,官辦和民營的工礦企業(yè)工人共有1.1萬多人。如果加上碼頭工人、人力車夫等手工業(yè)工人,工人隊伍則更為龐大。衡陽的工人階級和整個中國的工人階級一樣,雖然誕生得比較晚,但他們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挺立歷史潮頭,開始了一個嶄新階級的斗爭使命。比較著名的有1916年界牌瓷泥工人為改善生活條件和待遇舉行的罷工斗爭、1917水口山工人鬧紅獎的斗爭等。衡陽工人階級的成長,推動著斗爭的深入發(fā)展。
其次是衡陽民眾的革命覺悟在新文化運動的啟發(fā)下和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有了長足的提高。辛亥革命失敗后,北洋軍閥利用腐朽的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但是中國先進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者高舉科學和民主的旗幟,向封建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宣戰(zhàn)。五四前夕,以楊昌濟、徐特立、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為代表的湖南新文化運動精英人物,聯(lián)絡湖南思想文化界進步人士,批判封建舊文化、舊思想,傳播西方資產(chǎn)階級文化和民主主義思想,新文化運動的陣陣浪潮沖開了湖南思想界長期封閉的閘門,各種新思潮在湖南廣為傳播。衡陽是湖南新文化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區(qū)之一,這場運動對衡陽的進步青年和文化思想界的影響是巨大的。陳獨秀和李大釗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雜志在衡陽思想文化界中擁有著眾多的讀者特別是進步青年學生。因為這場新文化運動的推進,衡陽的一些進步團體也應運而生。在武漢求學的衡陽籍學生廖煥星在惲代英的影響下,利用寒暑假的機會,回鄉(xiāng)聯(lián)絡進步人士,以“革新風俗,改造社會”為宗旨,組織建立起“新城端風團”,這是衡陽誕生的第一個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團體。此后,各種各樣的進步社團就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出來。
“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矛盾的進一步加劇,更為猛烈的革命風暴已經(jīng)在孕育之中了?!焙怅枃揽岬纳鐣顩r促使湖南三師的學友互助會、書報販賣部、“心社”組織先后建立,推動進步師生開展新文化運動、傳播新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參加五四運動和驅(qū)張運動等,討論和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和路徑。湖南三師的進步組織在斗爭中不斷提升和完善,進步師生在革命的實踐當中逐步成長起來,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為“湘南第一黨支部”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四、湖南三師的教育理念和愛國傳統(tǒng)
近代以來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之后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出現(xiàn),使如何救亡圖存成為擺在中國人面前的最為急切的現(xiàn)實問題。許多有識之士認為,救亡圖存、國家富強,其根本在于教育,即教育救國,也就是改革舊教育和發(fā)展新教育,但教育救國首先則必須發(fā)展師范教育。他們甚至認為發(fā)展師范教育是拯救民族危機的起點和根本,“欲雪其恥而不求學問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普及國民之教育則無與,欲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校須從小學始,尤須先從師范始”?!傲越逃秊楦?,教育以師范為根本?!闭J為創(chuàng)辦并發(fā)展師范教育是救國的重要途徑。
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始建于1904年,原名湖南官立南路師范學堂,1912年改為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在學堂創(chuàng)辦之初,第一任學堂監(jiān)督曾熙,就把“南學津梁”定為學堂的教育理念。“南學”泛指江南歷代先賢的先進學術和先進思想,其代表人物包括屈原、周敦頤、王船山等?!敖蛄骸北局钢匾煽跇蛄?,又作“接引”解,意為接引天下萬物,以供陶鑄之需?!澳蠈W津梁”意為“這里是南方人尋求新學的必經(jīng)之地”,旨在培養(yǎng)學生繼承和發(fā)揚湘南歷代先賢先進的學術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振興中華。他還將這4字手書于一塊橫匾上,懸掛在學堂門前通道的橋頭上,定名為“南學津梁通衢”。“南學津梁”的教育理念也為后繼者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