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卿海
〔摘? ? 要〕? 將STEM教育理念融入數(shù)學課堂,實現(xiàn)多學科關聯(lián),讓學生從不同的維度感受數(shù)學知識,既能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學習體驗,增強其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又能培養(yǎng)其關聯(lián)思維,并有效打破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現(xiàn)狀。然而,如何正確開發(fā)STEM理念,科學改革課堂教學方案,并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我們在接下來的教研與備課中做出深入思考。
〔關鍵詞〕? STEM教育理念;多維度學習;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3-0043-03
STEM教育理念是跨學科的教育理念。將STEM理念融入課堂,能有效打破數(shù)學課枯燥乏味的局面,讓學生從不同的領域出發(fā),深切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特征和意義。而隨著新型教學模式的推進,不但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助力其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實現(xiàn)理想的高效教學。然而,個別教師在引入STEM理念時,未能對其做深入性的思考,只是在表面整改了教學,導致課堂換湯不換藥,學生依然缺乏學習動力。那么,到底如何將STEM與數(shù)學教學有效整合,才能發(fā)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呢?對此,我們需要從兩個方向著手:第一,重置教學方式,構建交叉式學習體驗平臺,實現(xiàn)多維度學習;第二,構建多元化數(shù)學活動,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數(shù)學知識,優(yōu)化實踐活動質量。
一、構建交叉式數(shù)學課堂,實現(xiàn)多維度學習
STEM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學科與學科間的穿插共融。換言之,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融入不同領域的知識點,以此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視角。這樣,不但便于他們更全面地感受數(shù)學,同時還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由此,讓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犹剿鳎楦咝Ы虒W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在構建交叉式數(shù)學課堂實踐中,我們可以針對學情從以下三個角度著手。
(一)多角度觀察知識特征
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知識,能讓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趣。這樣,數(shù)學將不再局限于圖形、數(shù)字等元素,其中還會涵蓋美學、工程學等內容。這不但豐富了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同時也讓整個學習過程都將充滿無盡的靈動性,由此帶給學生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
以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講授新課前,我給學生展示了幾組花壇的圖片,如圖1、圖2所示。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示圖1的三角花壇更漂亮,也有學生認為圖2中的長方形花壇更漂亮。于是,我進一步詢問原因,以此啟迪學生的美學思想。例如學生針對圖2表示“這個花壇只有綠色和紫色,整體是長方形,看上去格外地規(guī)整!”當然,在學生審美的基礎上,我還引出之前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比如詢問學生“哪個花壇的面積最大?”由此啟迪學生回憶三角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我又趁熱打鐵地引出平行四邊形(如圖3),然后提問“如果同學們是園林大師,要設計一款圖3形狀的花壇,該如何確定面積大小呢?”留給學生5分鐘的思考時間。隨后,有學生提出“可以拆分計算。將圖中的圖形切分成兩個三角形與一個長方形,它們的面積和就是這個圖形的面積?!蔽蚁仁菍λ幕卮鸾o予了好評,而后追問“有沒有更簡單的計算方法呢?”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我順勢引出“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由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新課。
在這次教學中,我主要以美圖欣賞作為切入點,逐步引出新課知識。而在欣賞與思考中,學生不但聯(lián)系到了多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同時也讓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無縫銜接到了授課內容中,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多角度設計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獲得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STEM理念指導下設計數(shù)學課堂教學方案,我們也要對提問的方式進行適當調整,多元化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如此,不但能帶給學生更多有趣的體驗,也能有效增強數(shù)學課的氛圍。
以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學為例。當學生初步掌握了二者的體積計算公式后,我引出了《烏鴉喝水》的故事。
師:這則故事揭示了哪些數(shù)學原理?(注:留給學生5分鐘的思考時間,此時他們可以個人思考,也可以互動探究。)
生:當烏鴉在瓶子內放入石子時,瓶內的空間變小了。但是,由于瓶子的容積沒有發(fā)生改變,所以水平面會上升。
師:能否驗證一下?
于是學生拿出礦泉水瓶,注入一半的自來水。而后,他們將自己在外面撿來的石子一顆顆地放入瓶內。不一會兒,水平面果然上升了。隨后其中一名學生將手指放入瓶口,觸碰到了里面的自來水(注:在放入石子前,他的手指還無法觸碰到里面的水)。于是得出結論,《烏鴉喝水》的原理可行。
為了進一步啟迪學生思考,我又順勢追問:“結合烏鴉喝水的原理,是否可以計算一些體積不是很大的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隨后,我將菠蘿、榴蓮、西瓜等水果的圖畫展示在電子白板上。
生:根據(jù)《烏鴉喝水》的原理,可以準備一個長方體的魚缸,事先計算出水的容積。然后將某個水果放入魚缸內,當水平面上升后,重新計算水的容積。后者的容積減去前者的容積,就是水果的體積。
STEM更注重多元結合的實踐教育。在這節(jié)課中,我從一則故事入手,啟迪學生探究故事中的原理,再付諸實踐,而后再利用另一個問題,進一步驗證原理的可行性。這不但有效地打破了教學常規(guī),而且讓學生身臨其境,更為靈活地掌握了體積公式的運用方法。
(三)多角度整合知識
為了避免學生出現(xiàn)碎片化學習的情況,我們要引導學生整合知識點,建立完整的認知框架。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的是,在整合知識點過程中,同樣要從多角度、多維度出發(fā),讓理論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完美融合。仍以“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為例。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從三個角度整合知識點。
第一,整合目前已學的面積公式,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以及新課中提到的平行四邊形。
第二,整合實踐探究過程。例如某多邊形花壇,將其面積的計算過程進行詳細地梳理。譬如:不同的圖形分割方法,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哪一種分割方法能提高該多邊形面積計算的效率?等等。
第三,總結多邊形面積計算中常見的問題,其中包括容易失誤的部分。
這種多角度的整合,不但能讓學生扎實地掌握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同時也能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當然,還可以納入第四點,即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與生活關系的整合。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事先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實踐方向,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來完善認知結構,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知識點過程中,不能一味地由教師引導,也要適當?shù)貑⒌蠈W生思考整合的方法和路徑。久而久之,不但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同時還能提升他們的反思意識。
二、構建交叉式訓練活動,實現(xiàn)多元化訓練
小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單純地通過幾次STEM的介入還遠遠無法實現(xiàn)最終的目的。因此,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我們也要將STEM理念落實于課下活動之中。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由此為其數(shù)學能力的提升埋下伏筆。筆者認為,構建交叉式訓練活動期間,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著手。
(一)體會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妙用
教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取高分,而是實現(xiàn)學以致用。只有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他們才真正地掌握了數(shù)學。也只有實現(xiàn)該目標,才能讓學生徹底擺脫“書呆子”形象,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因此,在構建交叉式訓練活動的實踐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數(shù)學的妙用。
以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扇形統(tǒng)計圖”為例。在學完這節(jié)課后,我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調查本市在2022年1月至12份的降雨量情況。其中,需要詳細統(tǒng)計每個月的降雨量,以及降雨量的變化幅度,還有某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比。隨后,再酌情設計具體的統(tǒng)計圖。這樣,既能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同時還能啟迪他們重溫折線統(tǒng)計圖與條形統(tǒng)計圖。另外,通過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查找和整理數(shù)據(jù),也能間接鍛煉學生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如此,讓學生得到了更為全面的鍛煉。
同理,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后,我鼓勵學生在課下收集不同的樹葉。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樹葉的輪廓進行勾勒,再在描邊的過程中,將其逐漸改為規(guī)則圖形,并通過相對應的面積計算公式,簡單估算樹葉的面積。而后,再結合繪畫的知識,將樹葉進行拼貼,設計成優(yōu)美的拼貼畫。在欣賞畫面時,學生可以描述自己共用了多少片樹葉,以及這些樹葉的面積的和為多少。當然,還可以順勢引入概率的知識點,比如估算相同面積的樹葉同時出現(xiàn)的概率。如此一來,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下體驗,讓數(shù)學與生活發(fā)生緊密關聯(lián),同時也間接幫助學生回憶了其他的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可見,基于STEM理念構建數(shù)學活動,并以生活作為切入點,打破了學習常規(guī),讓學生擺脫了書面和試卷的束縛。但需要注意的是,適當?shù)剡M行書面訓練同樣非常重要,因此我們也要酌情提供習題訓練的契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構建競技式主題活動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培養(yǎng)其數(shù)學能力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身體的健康。在設計課下主題活動中,可以將體育和數(shù)學結合在一起,并引入競爭機制,在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基礎上,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以“分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教學為例。在學完這節(jié)課時,我組織學生開展接力賽跑活動。但與傳統(tǒng)的接力賽不同的是,我新增了幾項規(guī)則。
第一,在每一個交接棒區(qū)域設置一張桌子,上面有事先準備好的筆和紙,紙上是3~5道分數(shù)加減法計算題。
第二,傳棒者抵達接棒者區(qū)域時,不能立即交接棒,而是要先把紙上的習題解答完。若直接交接棒,則判為犯規(guī)。
第三,在考核比賽成績時,不能只看哪個小組最先抵達終點,也要看他們對練習題的完成情況。其中,如果率先跑到終點的小組,其解題的準確率低于百分之六十,同樣會判定為失敗。
這樣,學生便不能為了跑而跑,還要將心思放在解題上面。所以,若想取得比賽的勝利,他們還要扎實地掌握“分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知識,并靈活地運用其中的算理,提升解題的效率。
同理,在組織羽毛球比賽時,我融入了幾何知識,比如要求計算何種角度可以提高競技的勝率。當然,也可以融入概率的知識,比如要求學生計算自己在三局兩勝的競技賽中可以拿到冠軍的概率。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數(shù)學教學不能局限于固有的內容,還要融入其他領域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體會數(shù)學,從而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STEM理念的介入,能讓數(shù)學知識更具代入感,讓學習更具直觀性,從而引發(fā)與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的碰撞,促進學生的認知。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個體之間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制訂的教學方案未必符合全體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我們還要適當?shù)厝谌敕謱永砟?,以此確保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冬菊.STEM教育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2(10):20.
[2]胡東平.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