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敏
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中,學校有責任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且具有較高信息素養(yǎng)的教師隊伍。廣州市華穎外國語學校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示范校之一,以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以下簡稱《提升工程2.0》)為依據(jù),抓牢教研組在教育發(fā)展和質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組織教師結成學習共同體,相互學習、共謀發(fā)展。其中,英語科組在學校統(tǒng)一布局下,創(chuàng)新教師研修的方式方法,探索建立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的,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策略。
政策引領、方案先行?!短嵘こ?.0》中提出了教師應具備的信息化教學、跨學科教學等能力,學校對照廣東省以及廣州市政策中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校本應用微能力的細分標準,明確要從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5個維度入手加以提升。英語科組對照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以及微能力考核要點,明確了要以信息化手段助力學生學科學習。根據(jù)英語組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及師資配備情況,確定研修計劃,主要分為3個階段——組內學習、研討交流,課例實踐、聽課研討,能力認證、總結提升。
多元分組、會議落實。根據(jù)研修方案具體內容及微能力標準,根據(jù)共同體的研修需求,設置不同組別:技術骨干組,主要負責典型課例的打造等工作;備課組,各備課組長組織教師完成科組內的研修培訓任務;常規(guī)磨課組,參與典型課例的觀課、磨課活動;設置課題組,完成滿足微能力標準的“微課”課題任務。而后通過科組會議,讓教師把握研究重點,做好教學難點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探索高效的雙線教學模式,以及做好基于能力點的評課議課等工作。
雙線交流、聚焦教學。在學習共同體中,成員可保持動態(tài)交互,突破常規(guī)的培訓學習方式限制,如除了線下研討外,還可以利用UMU平臺進行微能力點學習材料推送,撰寫聽課評課筆記,交流彼此意見,分享專家指導視頻等。此外,科組內盡可能每月完成一次學習、一次研討、一次公開課??平M長在省級平臺布置對應微能力點的研修作業(yè),備課組跟進完成,教師自主參與。每月結合相應微能力點組織校本公開課,常規(guī)磨課組教師跟進聽課、磨課,技術骨干組提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備課組統(tǒng)計不同課型中學生的參與情況后發(fā)現(xiàn),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投入度。而教師追求微能力時,無論教研還是評課議課同樣更為積極,加快了教研成果的產出。
科研帶頭、項目跟進。在學??傉n題《基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養(yǎng)模式研究》的引領下,英語科組結合課題《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微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落實微能力點的應用。如以微能力點中的G5、G6、B2為例,G5指的是利用平臺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反饋學情,G6是智慧教學的方法與環(huán)境,B2是創(chuàng)造真實學習情境。體現(xiàn)這三個微能力點的教學應是基于學情的情境化教學,根據(jù)不同特點的學生推送個性化資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得到個性化指導。在技術骨干教師的教學實踐中,能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實現(xiàn)這一目標。此外,可組織教師在微能力學習沙龍中共同學習微能力與課例的融合,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并有意識地加以調整。
助力達標、總結經驗?!短嵘こ?.0》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微能力認證。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達標,每個備課組安排一周進行一個微能力點的認證材料修改工作。由技術骨干組教師先行示范,其他教師基于認證材料的樣稿,共同學習,總結提升。最終科組相互評議,為教師提供修改意見,確定終稿。教研組還可組織教師積極參加相關比賽和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素養(yǎng)。發(fā)動教師將一些優(yōu)質課例作為母本,多次研討修改,打造精品課例,從而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