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如果一個孩子表現(xiàn)為獨立、友善、有主見且有合作精神,而且在學習上與活動中追求成就的動機很強,也常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并比較容易受到他人喜愛,那么很大概率上他的家中有一對權威型父母。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S·費爾德曼這樣定義:“權威型父母會嚴格地設定清晰、一致的限制。盡管他們像專制型父母一樣,會相當嚴格,但也會關愛孩子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他們還試著和孩子講道理,解釋為什么他們應該按照特定方式做事,說明他們?yōu)槭裁磻土P。權威型父母鼓勵孩子獨立?!?/p>
其實在學校,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也需要遇見權威型的教師。那么,教師如何樹立自己合理的“權威”呢?
首先,要對學生設定清晰的行為界限。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發(fā)生的多數(shù)錯誤表明兒童在主動探究與學習,只是認知能力不夠。如果教師預設周到、指導到位,或者事后及時分析、主動講解,學生下次重復犯錯的概率會相當小。
但也有一些錯誤,不是兒童的認知能力問題,的確就是他們的主觀意圖。有些兒童一直在試探各種場合中行為的界限,一直在揣摩教師對他們不良行為的接受邊界,甚至在明知道某些行為是不正確的,還在不停地嘗試,試圖通過這樣的挑戰(zhàn)去突破不同場合的不同行為準則,以滿足自己被同學、被老師關注的心態(tài)。
四年級班上有個學生A,屬于各項規(guī)則的“挑戰(zhàn)愛好者”,他通過花樣百出的“挑戰(zhàn)”,成功地獲取了部分科任教師的特殊關照。他每次因課上違反各種規(guī)則而被教師課后單獨談話時,都很配合,但是下節(jié)課會繼續(xù)違反規(guī)則。
有一陣子,學生A對這樣的“挑戰(zhàn)游戲”大概玩上癮了,上午我聽到好幾個科任教師提起他在課堂上不停地用筆敲打桌面。輪到我下午的英語課,只要我轉身板書或者調整屏幕,就聽到他敲打桌面的聲音。兩次之后,我停止講課,沒有點他名字也沒有注視他,而是提醒全班學生:“上課時候請大家不要敲打桌面?!笔聦嵣?,這已經(jīng)讓他得逞了,他就是要試圖成為教師眼里與眾不同的那一個,我的溫和提醒完全無效,他繼續(xù)敲打。我走過去,把他的課桌移到過道里,平靜地說了一句:“你太過分了?!比缓罄^續(xù)上課。
他偃旗息鼓,不再敲打桌面,估計他認為自己的挑戰(zhàn)成功。在那一周里,我很多次接收到他探詢的眼神,但我都選擇沉默、不予任何回應。除了找他訂正作業(yè)并批改,我不跟他多說一個字。之前的每個課間他總喜歡湊到我身邊打個照面、聊一句半句,但那一周里,我完全不給他這樣的機會。即使他挨到我身邊來,或者與其他同學玩鬧著靠近我,我都選擇避開他。
四年級的學生不知道“上課不可以故意敲打桌面”嗎?當然不是。學生A只是想獲取教師的更多特殊關注。當教師在他一次次故意擾亂課堂行為后找他談話,就讓他的“挑戰(zhàn)計劃”完美閉環(huán)。
直到第二周,學生A開始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而且默寫成績非常優(yōu)秀。有一天下課之后,我對著他微笑:“今天上課你表現(xiàn)真好。”他咧嘴一笑,自然聽懂了我的言外之意,也真正領會了“用良好行為獲取他人關注”的感覺。從那之后,在我的英語課上,他走神、犯懶這樣的行為雖仍時不時“冒泡”,但“挑戰(zhàn)游戲”再也不玩了,我也恢復了課間與他的聊天。
所以,面對學生各種行為界限的“鞏固與復習”,很多時候,教師可以用一些規(guī)避行動或者“不行動”來替代苦口婆心,權威性不需要過多的說教。
其次,要為學生提供溫暖的情感支持。
權威型父母也會表現(xiàn)出支持性教養(yǎng)的一些特點,包括在日常互動中溫暖的關心、積極的教育、平靜的討論以及在兒童的同伴互動中表示出興趣和參與。父母使用支持性教養(yǎng)方式的小孩會表現(xiàn)出更好的調節(jié)能力,在今后可能出現(xiàn)的逆境面前也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同理,權威型教師也該在昭示各種不良行為界限的同時,及時為學生提供溫暖的情感支持。
四年級班上有個B同學的社交情況非常糟糕,他對老師、對同學常常出言不遜而不自知,每天都愛找老師投訴小伙伴。但事實往往都是他的錯,他卻仍然振振有詞。這個班級的孩子都特別厚道,他們并不跟他太計較,但是會用各種消極行動回避他,有跟他同桌申請調離的,有申請不與他小組合作活動的……他因此而更加憤怒,時不時爆發(fā),教師只好不停制止他的不良言行。
其實他的憤怒后面更多的是沮喪,不管在與他人的關系還是自我情緒調節(jié)方面,他都不能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的言行。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在制止其不良言行的同時也需要更多地表達對其困境的理解,并提供一些支持。
有一次午間休息時間,B同學到我辦公室補交一份作業(yè)。事實上,我從不要求學生把作業(yè)本交到辦公室——平時沒有學生會這么做。他這個舉動相當于是“我主動交作業(yè)了,老師你該表揚我”,但從我的角度看就是“他找理由從教室里出來遛一圈而已,實在應該批評”。然而一個人被識破而非主動宣稱的動機,不該作為事實依據(jù)去認定。因此,我收下他的作業(yè)本,不表揚也不批評,只是再次聲明:“以后作業(yè)不用交到辦公室來?!?/p>
我想起剛才經(jīng)過教室的時候,他們班外放的音樂聲音特別大。于是,我對B同學說:“麻煩你回教室的時候,跟值班老師說一下——沈老師覺得教室里的音樂聲音可以低一點。”四年級的學生理解這句話毫無障礙,但是要原樣復述卻并不容易。我請他預先說一遍,他開口是“沈老師讓你把音樂聲關小一點”。我及時指出:“你的話跟我的意思一樣,但是聽起來非常不禮貌,會讓值班老師聽著不舒服的,也會對我產(chǎn)生誤會?!蔽抑貜土艘幌拢埶俅螐褪?。他還是用一貫的話語體系——命令式的口氣又來了一遍。
我恍然大悟:“現(xiàn)在我知道了,為什么平時有些同學對你有意見,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边@句話讓他如遇知音,眼圈瞬間紅了。我繼續(xù)道:“在我們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態(tài)度要溫和、有禮貌。這樣才會讓自己獲得更多人的友誼和支持?!?對于B同學而言,這樣表達對他困境的理解,是對他最直接的情感支持,其意義會勝過在他犯錯之后的各種行為指正。
我再次示范如何友善地建議老師把音量調低,他跟著我復述。直到我認為沒問題了,才讓他回教室。后來,值班老師反饋他的轉述的確很有禮貌。我及時把這信息反饋給B同學:“你能做到的!值班老師說你的表達非常有禮貌,所以他配合把音量調低了?!比缓笠舱圔同學思考:“如果你在跟同學們相處的時候,也經(jīng)常溫和而有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強硬的、命令式的表達,是不是可以得到更多同學的友誼呢?”
學生身處不良行為導致的困境中,教師要引導他們恪守行為準則,同時也要對他們的困境表達理解與同情,絕對不能讓學生感覺教師在“幸災樂禍”。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后,才有可能調整自己的言行。
最后,要教學生擁有共情他人的能力。
父母所采取的不同教養(yǎng)方式會導致兒童行為上的差異嗎?答案是肯定的,權威型父母的孩子表現(xiàn)最好。以此類推,教師所采取的不同方式的教育行為,也會導致兒童行為上的差異。
一年級的C同學,把同桌D同學得到的獎品——棒棒糖塞進了自己的書包。他以為老師沒注意到,但事實上老師回頭的時候剛巧看到。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反應:其一,讓C同學站起來,當眾教訓他的“偷盜”行為,讓全班同學都知道他的過錯,并打電話告訴他的家長;其二,溫和地告訴C同學他做的不對,以后不可以再拿同桌的東西;其三,告訴C同學“你的同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獎品不見了,非常難過”,然后讓他坐在教室里好好想一想“如果你心愛的東西再也找不到了,你會難過嗎”;其四,不介入,讓兩個孩子自己解決。
而這四種不同的教師反應之下,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后續(xù)影響。第一種,C同學很大概率上不會再拿別人的東西,但是巨大的羞恥感需要多久消化,不好判斷。第二種,C同學被賦予正確的行為指導,但是不夠有力量,不能保證C同學今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有可能讓C同學產(chǎn)生“下次注意不被老師和同學發(fā)現(xiàn)就好”的錯誤認知。第四種,D同學也許可以把棒棒糖要回來,也許并不能夠——后者是對犯錯的C同學的縱容、對被侵占棒棒糖的D同學的不公平。這次“縱容”和“不公平”會在教室里產(chǎn)生各種連鎖反應,班級風氣就是在一次次這樣的小事中形成的。兩個一年級學生的心智不足以解決類似行為,教師此時決不能懶政。
很顯然,持第三種反應的教師具有合理的權威性,在堅定地教學生共情他人。一年級學生因為年幼,共情他人的能力很弱。這就需要教師在各種行為指導時候反復敦促學生體會他人的心情,并幫助學生理解“不傷害他人”和“不影響他人”的行為才是被允許的。學生只有明白,各種傷害或影響他人的行為都會被有力制止,才會漸漸把“不傷害他人”和“不影響他人”奉為行為準則,即便在其他公共場所,也能使自己行為得體。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如果一個孩子在家中并不擁有情緒穩(wěn)定的權威型父母,從而導致出現(xiàn)各種認知、行為偏差,那么對他而言,在學校里遇到權威型教師是非常有必要的。權威型教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的邊界要始終明確而堅定,同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提供各種積極幫助。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