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平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建立高效的課堂已經(jīng)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由此,作為語文學科的核心內(nèi)容,寫作教學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要想提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使之適應時代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需求,教師應當突破傳統(tǒng)束縛,重新審視作文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從素材到語言再到情感,用豐富的形式喚醒學生的自主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本文論述了小學作文指導有效性的意義,探討了相應的策略,以供參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在語文學科中,作文教學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是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由此,作文教學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改背景下作文教學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性,由此,課堂作文教學就需要面臨更有效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所以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契機,積極地給予學生科學的作文指導,引導學生有效地開展寫作,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
寫作是學生表達內(nèi)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方式,它應當具有多樣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關(guān)注寫作技巧、寫作模式的灌輸,教學方式單一,只依靠枯燥的練習來教學,這樣往往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寫作靈活度,使他們的寫作水平難以提升。
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依據(jù)作文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這樣就能促進學生思考,發(fā)展他們的文化視野和審美情趣。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以作文技法為主,忽視了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由此學生在寫作時就容易有畏難情緒,久而久之不愿意寫作,這樣也大大影響了作文教學的效果。
寫作素材是開展有效作文教學的前提條件。學生要心中有物,才能筆下生花。但當前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忽視了素材積累的重要性,學生沉浸于作文結(jié)構(gòu)、技巧的練習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契機去積累素材,由此學生在寫作時就會缺乏積累,難以寫出有水平、有深度的作文。
當前的作文教學評價還停留在教師評價這一單一的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評價模式較為片面,教師往往只從學生作文的結(jié)果來評價,但由于小學生的作文水平需要循序漸進,逐層發(fā)展,在評價較低時,他們就很難找到寫作信心,繼而降低寫作的積極性,更無法有效地完善寫作過程。在不科學的寫作評價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很難得到提高。
提升小學作文指導有效性的意義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此時綜合性的語文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認知,拓展他們的視野。在語文學習中,語言能力又是發(fā)展學生審美情趣、文化素養(yǎng)以及思維能力的重要基礎(chǔ),而作文教學正是融合這些核心素養(yǎng)的平臺,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發(fā)展平臺。因此,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指導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效的作文指導能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的作文指導下,教師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幫助學生習得良好的寫作技巧和習慣,并用豐富的形式和內(nèi)容充實課堂,合理地安排學生的寫作任務,這樣學生就會減少寫作的壓力,并在寫作中感受到趣味,從而提升寫作興趣。
其次,有效的作文指導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作文指導過程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語言,更重要的是會引導學生體驗,鼓勵他們思考,由此就能促成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讓他們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從而為作文注入思想和靈魂,逐步提高寫作質(zhì)量。
最后,有效的作文指導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寫作過程是學生認知與經(jīng)歷的碰撞,更是思維與語言的碰撞,學生能立足于現(xiàn)實問題深入思考,能嘗試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用真摯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由此不僅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還能讓他們從生活和行為中感悟文化,最終實現(xiàn)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小學語文作文指導的有效性策略
寫作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內(nèi)容,也是教學的難點部分。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不成熟,看待事物不夠全面、透徹,所以在寫作時往往會感覺困難,由此,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地尋找有效的作文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寫作過程。
注重興趣培養(yǎng),提升寫作熱情
興趣是促進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作文教學離不開日積月累的訓練,但這樣的訓練往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枯燥的感受,繼而影響寫作興趣。由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趣味的寫作環(huán)境,運用趣味的寫作方式,引導學生體驗寫作樂趣,從而有效地提升寫作熱情。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猜猜他是誰》習作教學為例,這是一個以人物為主題的作文,學生要嘗試通過語言描寫來突出人物的特點。在實際生活中,學生身邊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但是在寫作時他們往往沒有思路,或者無從寫起。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游戲,玩一玩“猜猜他是誰”,讓學生扮演自己心中所想的人物,挑一兩個獨特的特點來表現(xiàn),然后其他學生一起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畫出人物的一兩個特點,可以是外貌,也可以是表情或者動作等等。讓學生在游戲中著眼人物特點,思考如何表現(xiàn)。在游戲后,學生仍然興趣盎然,此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用文字將心中的人物表達出來,并且與他人進行分享,看是不是符合游戲中的猜測結(jié)果。這樣趣味的方式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思考和寫作活動中,提升寫作能力。
注重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靈感的發(fā)源地,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寫作的依據(jù),能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不足,對生活的感悟并不深入,在寫作時往往會感覺素材匱乏,甚至是無話可寫,這是導致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小學生好奇心強,本身對生活就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只是沒有好的指導,找不到了解生活、探索生活的窗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這一點,積極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細微之處品味生活的獨特之處,然后再鼓勵他們及時記錄,定期整理,這樣就能有效地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nèi)容。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習作教學為例,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它有各種滋味、各種顏色、各種情緒,能不斷豐富人的內(nèi)心世界,推動人的思想發(fā)展。所以,在我們的眼中,世界就是繽紛的。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生活閱歷不足,生活經(jīng)驗缺乏,由此對生活的感悟也并沒有那么多姿多彩,在寫作時往往表達不出世界的“繽紛”,使作文干癟不生動。這主要是由于他們沒有留意身邊的事物,沒有仔細品味生活的點滴。所以教師要注重觀察能力的引導,讓學生在經(jīng)歷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汲取生活素材,豐富內(nèi)心世界。例如鼓勵學生放大感官,在放學、上學以及日?;顒又嘘P(guān)注身邊的事物,比如清脆的鳥鳴聲、呼呼的風聲,斑駁的樹影、漸變的葉子,還有人們噓寒問暖的話語、溫馨甜蜜的笑容等,這些都能成為裝點世界的元素,也能成為學生作文的素材。在觀察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的記錄,以捕捉自己的靈感,抓住瞬間的情緒。久而久之,學生的素材就能有效積累,寫作時也能信手拈來。
注重讀寫結(jié)合,構(gòu)筑良好語感
讀與寫是語文學習的兩個重要維度,它們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由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同樣不能忽視閱讀的作用。閱讀能為學生提供欣賞文學作品的契機,讓他們近距離地感受語言之美,體會文本的思想,久而久之,學生也能被作品中的語言所熏陶,繼而在寫作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感。所以教師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jié)合,利用閱讀熏陶學生的語言感知力,然后借助寫作調(diào)動學生的語言運用力,促進語感的逐步形成。
以三年級上冊《這兒真美》習作教學為例,美麗的景色總是那么讓人陶醉,但是我們怎么才能將景色的美寫出來呢?這就需要靈活地運用語言,納入豐富的情感以及語言技巧,這樣才能讓作文更加飽滿、生動。但是很多學生在寫作時往往言辭匱乏,心中有想法但卻無法有效表達,這主要是由于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語感,缺乏語言的運用技巧。因此教師可以在寫作前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多閱讀幾篇與寫景相關(guān)的文本,從中體會語言的妙用,感悟細膩的情感,這樣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在閱讀《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語言中體會,并分析其效果。比如“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中的“抽”字,非常直觀地表現(xiàn)出了春天萬物生長的動態(tài)美感,再如“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中的比喻,非常形象地顯示出了太陽光透過薄霧、穿過樹梢形成的狀態(tài)。這種詞語的妙用能讓學生有獨特的體會,在閱讀完成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幫助他們從類似的用詞用句的角度思考如何寫景,由此也就能逐步構(gòu)建學生良好的語感,使他們能在寫作時抓住靈感,靈活應用。
注重情境體驗,豐富情感能力
“我手寫我心”,寫作是學生用語言表達內(nèi)心的過程,有效的寫作教學既要能讓學生表明自己的思想,還要能讓學生靈活地為作文注入情感,使作品變得鮮活、真實,這是寫好作文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是學生的日常生活較為簡單,很難感受那么豐富的真情實感,由此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設(shè)多樣的體驗情境,將真實的場景引入課堂,鼓勵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不同的情感,感受豐富的思想,繼而就能充實他們的內(nèi)心,使他們更具詮釋情感的能力,然后在寫作時就能為作文注入靈魂,豐滿文本。
以五年級上冊《我想對您說》習作教學為例,該篇習作以親情為主題,引導學生表達親情,感悟親情。但是很多時候?qū)W生并不能感受到父母之愛,在日常的相處中如果不去仔細回想或品味,學生很難體會到親情的厚度。所以此時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用真實的場景來喚醒學生的情感,推動他們更好地感悟親情。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與父母之間發(fā)生的一個印象最深的事件,然后確定需要出現(xiàn)的角色,并分小組安排扮演。比如有的學生想到自己要出門,父母會對著自己不停地嘮叨囑咐,還有的學生想到每每回家,都能吃上可口的飯菜等。在生動地演繹這些場景的過程中,學生能從學生角度、父母角度以及旁觀者角度重新審視所有人的行為,感受所有人的心理,這無疑能大大地促進他們的體驗與思考,讓他們更全面地感受那份親情,由此學生的情感能力也能迅速提升,在生活中更好地捕捉情感,從而將作文寫的更加生動、真實。
注重評價引導,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
評價是促成學生寫作能力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會忽略評價的作用,在評價時往往草草了之,學生無法獲得有效的肯定,更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寫作能力的獨特之處,久而久之,寫作教學也必將無法有效提升。由此,教師要想提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還應當重視每一次寫作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充分融入過程性評價,關(guān)注學生成長和變化的特點,給予他們個性化的指導,這樣就能真正保留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使他們更愿意在寫作時融入個性化的情感,表達個性化的思想,從而提升寫作的創(chuàng)新價值。
以五年級上冊《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習作教學為例,家鄉(xiāng)是每個人的出生地,不同的人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著不同的情感,同樣,在對未來的家鄉(xiāng)展望時,也定然會表現(xiàn)出個性化的一面。所以學生在創(chuàng)作該篇作文時,應當且必然需要體現(xiàn)出個性化,這樣才能算是有效的作文。由此,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寫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利用過程性評價幫助他們充分展示個性想法,提升作文的創(chuàng)新性。例如有的學生放飛思緒,想到家鄉(xiāng)原本河流清澈,但二十年后可能會遭受嚴重污染,環(huán)境遭受破壞。此時教師不能以固定思維來衡量學生想象的合理性,不能直接否認學生思考的方向,而是要接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嘗試了解學生這樣寫的目的及原因,同時鼓勵其進一步深入寫出當前怎樣的現(xiàn)象才會映射出未來的變化。通過這種個性化的引導,每個學生筆下的未來家鄉(xiāng)都獨具魅力,而不是千篇一律。由此,學生就能更積極地敢于寫作,而不是羞于表達或怯于表達,最終就能實現(xiàn)個性化寫作能力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劉家峽鎮(zhèn)大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