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燕
教學目標:
1.會認“漠、燕、鉤、何、腦、踏”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并結合理解、想象、質疑、抒情、查資料等學習方法,感受馬的形象和詩人渴望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任務一? ?吟誦中初識古詩
1.吟誦回味,揭題古詩。
師:正是江南好風景,“盛花”
時節(jié)又逢君。同學們,今天我們何不借吟誦一首《江南春》來欣賞、回味這美好的春天?
(生吟誦《江南春》)
師:今天,我們要由南往北去邊塞,一起學習一首新的古詩。(板書課題)
2.讀通讀準,讀出節(jié)奏。
師:請同學們自己試著讀一讀這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生讀,師點評。)
3.結合注釋,自主理解。
借助注釋,帶入理解這首詩的意思;給書上沒有注釋的重點字添加注釋;帶著自己的理解,邊讀邊想象畫面。
(設計意圖:教學導入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和課堂主體的融合,古詩的學習是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氛圍的,吟誦《江南春》,是對課堂詩韻的渲染,更是對后面感受詩意的鋪墊。六年級學生學古詩,讀通、讀準、讀出節(jié)奏已經不是難點,可放手讓學生去讀。對于詩意的理解,通過借助注釋和添加注釋,不僅可以達成大體把握的目標,而且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技能。)
任務二? ?想象中體會“奇景”
過渡:經典千古流傳,名詩令人回味,尤其是這兩句。(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1.讀詩想象:從這兩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在朗讀想象中交流“沙如雪”“月似鉤”的大漠之景。
2.觀看大漠視頻:進一步直觀感受大漠中詩情畫意的景象。
交流:再談“大漠之景”。
3.讀詩思辨: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專家康震認為此兩句絕妙啊,妙在哪兒?
在朗讀交流中感受“沙如雪”“月似鉤”比喻的巧妙。
4.拓展讀詩:“如”“似”等入句的詩句。
交流:再議“絕妙”。
師:比喻入景,詩情畫意,使得詩歌充滿意境之美,就連茫茫大漠也充滿奇幻和柔美,這是一番怎樣的奇景!(板書:奇景)
任務三? ?質疑中探究“奇思”
過渡:意境奇美,通幽古今,點評專家康震的“絕妙一評”已通過時光隧道傳到了大唐,幾位邊塞詩人紛紛表示要來會一會康震。(配樂)
1.意外加戲,拓展分享。
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展開古詩回顧、表達。
師:第一個站出來的是高適:康兄,長吉詩雖妙,但適不敢茍同,邊塞應如鄙人筆下所寫——生: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師:第二個站出來的是王之渙:高兄高見,在下也應兩句——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師:此時,王昌齡騎馬而至,立足大喝——生: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師:哈哈,盧綸來也——生: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師:諸位好詩好性情,鄙人王 翰,且聽我說——生: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2.制造沖突,觸發(fā)思維。
(1)制造沖突。
鼓勵學生交流觀點:同學們,這幾位邊塞詩人為什么和李賀的詩情畫意杠上了呢?他們有怎樣的觀點?
觀看短視頻:康震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點評。(視頻中重點點評:一個將邊塞寫得如此詩情畫意的詩人,可想而知,他沒有去過邊塞。)
教師點評總結:原來,李賀沒有去過邊塞,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奇景是李賀想出來的。(板書:奇思)
(2)觸發(fā)思維。
啟思表達:再讀這兩句詩,想想李賀沒有去過邊塞,為什么要寫動亂不安的邊塞呢?李賀對邊塞充滿了什么情感呢?
師相機點撥:邊塞是軍事重地,心有所想,詩有所寫,這兩句景已經淺淺地表達出想去邊塞建功立業(yè)的想法。
讀全詩:品一品李賀的心聲。
任務四? ?抒情中感悟“奇志”
過渡:這首詩題為《馬詩》,全詩題目以外卻無一個馬字,“馬”藏在哪里呢?邊讀邊想,齊讀《馬詩》。
1.尋馬思馬,任務助解。
(1)尋馬:指名找到“馬”,從“金絡腦”的意思初步理解此物的功能和貴重。
(2)思馬:學生探究詩句為什么不直接用“馬”字入詩,卻要用一個馬籠頭(金絡腦)代替呢?從這個馬籠頭展開聯(lián)想,你會想到什么?
先在全班交流碰撞,再用任務助解。
啟思總結:通過探究,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明里寫馬,實則是在寫人。
2.邊讀邊思,感悟奇志。
反復誦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1)齊讀思考:李賀是這個騎著戴金絡腦大馬的人嗎?請大家邊讀邊想。
理解“何當”的意思,體會“何當”中的情感。
(2)引讀感悟:想被重用,而不得志,只能借馬來言說自己的志向——生: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想被重用,而不得志,這是多么的惆悵啊。生齊讀。(板書:借馬言志)
師深情總結:此時的李賀已經不是淺淺地表達自己想要到邊塞建功立業(yè)的心聲,而是借馬淋漓盡致地表露自己的志向。原來他的心中還藏著——(板書:奇志)
任務五? ?資料中認同“奇人”
過渡:為什么李賀心中有此建功立業(yè)的渴望與惆悵呢?
1.讀生平,理解李賀的志向。
(1)讀老師整理的資料,交流。
(2)結合自己查找的生平資料,進行補充交流。
師總結:短短一生,在貧困潦倒中胸懷大志,在艱難困苦中堅持創(chuàng)作,李賀共創(chuàng)作約247首詩,可謂——(板書:奇人)
2.讀古詩,感受李賀的才學。
(1)指名讀學生找到的李賀的詩。
(2)引出《馬詩二十三首》。
師引語:都說以夢為馬,把自己的夢想作為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而李賀是以馬為夢,元和九年(814年),正是李賀辭官歸鄉(xiāng)的那年,適逢馬年,詩人感慨萬千,一氣呵成《馬詩二十三首》。(《馬詩二十三首》用電影字幕滾動式呈現(xiàn))
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再讀讀李賀《馬詩》的其他幾首。
3.升華主題,余音繞梁。
師引語:千年回眸,清明懷古,吾等若為李賀,也當精忠報國至死不渝。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落實文化自信、語言運用、審美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也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在詩意的語境中,以“康震的‘絕妙點評”為引子,構建古今融通的學習任務情境。以反復誦讀為基礎,以詩眼“奇”為主線,以認知沖突為引領,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學習任務群。在四個任務中帶動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在讀中想象畫面,大膽補白,合理拓展其他詩句,以詩解詩,感悟詩歌的意境,進而和詩人產生共鳴,實現(xiàn)“興發(fā)感動”的生命力延續(xù);其次,借助驅動問題引發(fā)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輔以詩詞大會視頻、作者生平資料、反轉情境、其他詩句等資料,觸發(fā)學生學習思維,豐盈學生的體驗和情感,以深入體會景很奇、思也奇,達成更加立體的認識邊塞之景、馬之形象、詩人志向。)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錢塘區(qū)景苑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