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月
[摘 要]散文,以其傳遞作者的真情實感而倍受人喜愛,其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小。在進行散文類課文的教學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遣詞造句手法、作品的文學性及其展現(xiàn)出的文化內(nèi)涵,帶領學生感悟文體特質、聚焦細節(jié)描寫、關注作者心境、分析寫作風格、發(fā)掘審美要素,在教學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散文閱讀;內(nèi)容選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0-0056-03
在統(tǒng)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構思精巧、行文優(yōu)美、意境深遠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讓學生領略到了文學的魅力。那么,教師該如何利用好這些散文,實現(xiàn)散文教學與學生成長的融合呢?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五年級為例進行說明。編者將散文的教學目標及閱讀引導巧妙地通過單元語文要素、文中氣泡、課后練習、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板塊等呈現(xiàn)出來,讓師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與作者對話,做到形神相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對教學有很大助益的素材,讓散文教學教有所指,學生學有所得。
一、閱讀感悟要符合文體特質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唐代詩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引入,語文要素為“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和“推薦一個好地方,寫清楚推薦理由”。由這些信息可以看出:本單元的課文旨在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描摹風景、表達情感。該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觀潮》,在課后練習中就有以下要求:“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選擇印象最深的和同學交流。”文質優(yōu)美的《走月亮》在課后安排了小練筆:“你還記得月下的某個情景嗎?仿照著寫一寫?!卑徒鹣壬摹斗毙恰吩趯W習初始便提出問題:“你也看過夜晚的繁星吧?說說你當時的感受?!绷曌鲃t要求學生推薦一個好地方;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則以“讀文章,我還能‘聞到味道……”為引,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這些點對點的練習都在傳遞著散文教學過程中編者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去關注作者筆下隱藏在景后的情,學習作者借以抒情的方法,從作者的視角去感受景致,體驗別樣的情感,豐富個體的情感經(jīng)歷,進而明白課文的內(nèi)涵、人生的真諦。
散文的文體特質就是在“散”中有著統(tǒng)一的基調(diào)和情感表達。較其他體裁的課文而言,散文的語言表達更具感染力,意境渲染更具感情色彩,作家個性化的體驗、情緒性的描摹更凸顯。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能夠嘗試深度解讀教材編者的意圖,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與文本閱讀有關的主問題及各層級的小問題,引導學生展開系列探究實踐活動,就可以讓散文的文學價值與教學價值得到統(tǒng)一與融合。
以《觀潮》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筆者先與學生一起梳理出文章的結構脈絡“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接著讓學生再次走進課文,尋找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學生抓住文中對潮水形態(tài)、氣勢、聲響的描寫,認為作者描寫的潮水很奇特,與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錢塘江大潮不一樣。筆者與學生一起將大潮的形態(tài)、聲響的變化概括出來。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第四小節(jié)是對潮來時最值得觀賞的情景的描寫。學生將文中潮頭形態(tài)的變化概括為“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將課文第四小節(jié)中的比喻修辭提取出來仔細品讀,發(fā)現(xiàn)這一小節(jié)第一句、第二句是客觀描寫,第三句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如此,學生明白了在寫景狀物的時候可以結合自身情感、融入豐富的想象。
可見,散文類課文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去發(fā)現(xiàn)作者的思考,感受作者的胸懷、品質等與所寫景物、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能嘗試運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想。
二、品味語言要聚焦細節(jié)描寫
《走月亮》一課描寫的是“我”和阿媽在秋夜走月亮時的所見、所感、所想,景物描寫的背后是作者對親情深深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贊美。課后也設計了體會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句子的練習,指向“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單元要素。這對學生的語言文字品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都有所助益。
文質優(yōu)美的散文,值得字字斟酌、句句回味。筆者在執(zhí)教《走月亮》一文時,嘗試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細節(jié)之處,發(fā)現(xiàn)作者語言表達的精妙,感受作者的巧思與真情。比如,文中反復詠嘆的一句:“啊,我和阿媽走月亮……”每到一處、每換一景、每生一情都會用這一句來過渡,使文章整體中局部分明,而這句話又將每一個片段連成整體。筆者與學生反復誦讀這句話,討論這樣寫的妙處,使學生習得了謀篇布局的方法。此外,文中還有很多傳神的描寫,如“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中的“抱”,將月亮倒影的乖巧、水塘的靜謐美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秋蟲唱著”中的“唱”將秋蟲的怡然自得盡情展現(xiàn),同時也可想象出作者心情舒暢、愉悅,才將蟲鳴聽成了歌,毫無聒噪之感;“溝水汩汩,很滿意地響著”一句中的“很滿意地”將人看到豐收景象的心情轉嫁給溝渠,也蘊含著對溝渠默默奉獻的褒獎……這些詞句,將文本變活,把情感傳遞,耐人尋味。這樣引領學生品悟、感受,在涵泳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閱讀體驗和情感體驗。如筆者引導學生從“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去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作者比喻的精妙,說一說從這句話想到了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回答:“天上有淡淡的云絮,月亮清亮亮的,好像在對著大地微笑,星星們時隱時現(xiàn),好像在跟月亮媽媽捉迷藏。月光下,我和媽媽牽著手,慢慢走著,聊天,說笑,我覺得十分溫暖和踏實?!边@樣的句子表明她領會了文章的真意,感受到了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
散文的特征是用語言創(chuàng)造出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文字質樸但情真意切,敘述平直卻動人心弦。因此,散文類課文的教學價值就在于對其文字的感悟與學習,而精彩之處往往是通過細節(jié)流露出來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的同時,還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表達的感染力,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著手,在理解感悟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文本閱讀要關注作者心境
其實,學生在生活中也常有與家人月下散步聊天的體驗,但是學生卻不會注意到那么多的美,也不會生出那么多的感慨,原因在于他們沒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價值判斷能力也還未完全形成。散文類課文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關注文本內(nèi)容,還應與學生一起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當時的心境,學習作者經(jīng)驗分享的方法。
作者寫散文的目的是想要將自己看到的人、賞到的景、經(jīng)歷的事以及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分享出來。作者獨特、豐富、細膩的情感是作品有特色的重要原因。若學生能夠關注作者分享出來的這些見識、情感、思考,便能間接得到人生閱歷、人生經(jīng)驗、審美體驗,從而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去感受綺君眼中桂花的美、桂花的香,將作者的表現(xiàn)與母親的表現(xiàn)比較著讀,將自己看到的桂花與文中作者描寫的桂花比較著說,將身邊人采摘桂花的動作與文中的搖桂花進行比較,從而產(chǎn)生更豐富的個人體驗。筆者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感受桂花遍地開時的靜謐、濃香,搖桂花時的興奮、開心,以作者的經(jīng)歷來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觸發(fā)了學生具有獨特個性色彩的新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不同情境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心境,不能以自己的認知為標準去衡量、評判文章,而是要尊重各時期、各地域的風俗、特色、認知,在作者用文字所營造出的氛圍中,去分析作者分享的目的。這樣,學生在與作者的對話中就能明白:生活并非一成不變,也并非單調(diào)無趣,生活還有那么多精彩的不同面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感受、去品味。
四、文本分析要參照寫作風格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貓》一課學習結束后,編者為學生提供了同題材文本的閱讀鏈接:周而復的《貓》以及夏丏尊的《貓》;教學豐子愷的《牛和鵝》之后,學生知道了有位俄國作家葉·諾索夫寫有一篇《大白鵝》,任大霖先生有一篇文章連題目都一樣,也是《牛和鵝》……這便是同類型文章的群文閱讀。通過比較,學生知道:同樣的題材,出自不同人之手,表達方法、情感基調(diào)都會不一樣。多視角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在領略不同風格的作品風采后感受到什么叫“各有千秋”。
散文類課文的教學雖然要讓學生感知文中人物形象、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但是不能用固定的教學思路和分析模式去教學所有的散文類文本,而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作者的表達特質和文本風格,按風格對作品進行分類,捕捉其中的表達特點。
透過作者的一篇作品去閱讀作者的一本書甚至整套書,也是幫助學生感受作者風格的好辦法。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帶入課外閱讀中去驗證,對學生走近作者、領會文意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學習了綺君的《桂花雨》之后,筆者向學生推薦她的同名散文集,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以小見大的抒情方法、善用古詩文增加表達效果的技巧、細膩柔婉的筆致。學生徜徉在文學世界中,學會了圍繞“這個人”“這篇文”“這本文集”進行深度閱讀及探究,窺一斑而知全豹,形成了個性化、系統(tǒng)性的閱讀策略。
五、賞析散文要發(fā)掘審美因素
美是散文的特質,其美在語言、形象、意境、主旨等方面,其中蘊藏的審美因素是教學散文的獨特資源?;谏⑽拈喿x來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不但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因為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散文教學中,一些教師或是目光短淺,覺得培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和考試沒有關系,或是自身文化修養(yǎng)和閱讀儲備不夠,對散文的審美閱讀鑒賞能力不強,使得教學方法簡單機械,制約了學生審美意識的萌發(fā)和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文學評論家童慶炳先生強調(diào),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是它的審美功能,美是首先的,讀者必須首先感受到文學之美,并為之吸引,才能在愉悅的審美閱讀中,逐漸了解人生和受到教益。由此可見,審美教育對于語文教學尤其是散文閱讀教學是多么重要。
散文的最大優(yōu)勢是語言優(yōu)美,這是散文作品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語言準確生動,可以個性化地表達所見所聞,借助獨特的語言形式抒發(fā)感受。散文作品通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遣詞造句,營造了美的情感和意境,具有音樂美,富有感染力,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范本。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品味語言之美,是培養(yǎng)其審美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聚焦散文的主要段落,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感受語言之美,感受表達效果,享受散文閱讀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品味動詞的準確傳神,感悟形容詞的生動形象,體會疊詞的韻律之美。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天窗》一課中“你會看見雨腳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這句話時,筆者引導學生品味詞語“卜落卜落”,指導學生在讀中展開想象,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體會作者透過窗看雨時的快樂之情。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聚焦描寫生動的語段,品味修辭手法的運用,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散文的語言之美。比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中,作者通過排比的修辭手法,借助“愿意……就……”節(jié)奏明快的短句,形象地描繪了園子里動植物自由生長的畫面以及“我”和祖父生活的快樂,抒發(fā)了對童年自由生活的懷念之情。再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這篇課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春夏秋三季以及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xiàn)了鄉(xiāng)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xiāng)村生活,也贊揚了鄉(xiāng)下人家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多個層面的反復誦讀,指導學生賞評優(yōu)美的語言,促進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理解、欣賞并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
總之,散文類文章的教學是小學中高年段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師要關注作者的情思,關注作者細微之處的表達,引導學生提煉主題,鑒賞字、詞、句、段的表達效果,使學生對作品的品析由淺嘗輒止走向深度剖析,從一篇文、一本書、一系列作品等全面的閱讀欣賞中,感受到文學的博大精深,拓展人生閱歷和人生經(jīng)驗。
[ 參 考 文 獻 ]
[1] 吳小龍.探尋散文閱讀教學策略:以統(tǒng)編教材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白鷺》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21(12):30-32.
[2] 吳曉玲.深度學習視域下的散文探究性閱讀教學:以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科書散文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6):56-61.
[3] 陳藝梅.引導個性品讀 體驗散文精彩:例談小學語文散文類課文的個性化閱讀教學[J].名師在線,2019(28):70-71.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