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窗外,一條閃光的河流輕柔泛波,時有白鳥翔集。2021年9月始,每個周三下午四點半,我都和27個孩子相約在看得到蘇州河景的這間創(chuàng)意教室。我總感覺,除了孩子們在聽我講課,這條見證了上海開埠以來所有歷史細節(jié)的城市河流也在不動聲色地、溫和地傾聽著。
河流和孩子們,似乎都在向我提出疑問:能不能讓這一小時的黃昏時光過得更有價值?從一開始,我就很明確,這門課程的目標并不在于教授“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感覺”。打開感覺之門,從“細讀文本”開始。
我為《老人與海》制訂的教案中,將這篇杰作的特殊性(84天沒有釣到魚的奇夸)與普遍性(人與困境永續(xù)的對抗)拆解成一個個情節(jié)鏈,以大懸念套小懸念的形式帶領(lǐng)同學們?nèi)テ平?。當他們跟著故事中的人物,帶著巨大的馬林魚返家的路上,意外但又符合情理地遇到尾隨而至的鯊魚將漁獲搶食一空時,每位同學都感受到了嚴肅和嚴酷,也觸及了小說真正要表現(xiàn)的這種不得不去應(yīng)對接二連三的困境而永不屈服的人的精神。當小說進入到尾聲,老人獨自駕船帶著魚骨歸來,幾乎是一無所獲,卻贏得了全村人的尊敬,且得知人們出動了直升機尋找他時,一種人間溫情又彌漫開來。到了最后,鏡頭拉遠,露臺飯店上的外國客人看見海水中隨波起伏的馬林魚骨,錯認為鯊魚,做作地驚嘆了幾聲,我問孩子們此時是什么心情?有幾個孩子答道:“惋惜?!眱H從這準確、精練的兩個字,就足以明白他們讀懂了這篇名著。
再舉一個《愛的教育》的例子。我從第一個故事《開學》開始,將學校內(nèi)外的各路人馬介紹給孩子們仔細辨析,因為其后的故事就是圍繞他們分別展開的:貴族、有錢人、仆役、工人家庭、紳士、女傭、老師、校長、各年級同學。到了一年后的畢業(yè)典禮那一刻,上述各條情節(jié)線上的人物又都匯聚到一起,這時,同學們就可以感受到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改變,也更加可以體會到學校真正的意義——在一個客觀上有階層差異的社會里盡可能實現(xiàn)的“公平”;在知識女神面前,每個人享有平等、追求真理的權(quán)利。
入冬之后的一個下午,暮色四合,華燈初放,我讓同學們離開座位,每人找一個窗邊的位置,閉上眼睛,去感受光、氣味、溫度、濕度、聲音和觸感,然后向我描述。蘇州河的潮氣和橋上的暖色燈火霎時進入到了他們的描述里,他們還捕捉到了居民樓里炒菜的動靜和香味,紛紛說“餓了”。這個小小的練習,結(jié)合《老人與?!分欣先嗽趬衾锫劦搅朔侵薮箨懙臍馕兜拿枋?,我相信能讓孩子們進入文學的語境。和孩子們一起靜靜佇立在河畔觀照內(nèi)心的時刻,對于我自己也是終生難忘。
每隔幾個課時,我會布置同學們一個指定主題的繪畫作業(yè),有一個女孩畫的“老人與?!?,船上不僅有老人,還有那個小男孩(小說中,小男孩是留在岸上等老人回來的)。我問為什么這樣畫?她回答,老人在殘酷的獨自搏斗中多次感嘆“要是男孩在就好了”,于是她想讓男孩在旅途中陪伴著、幫助著老人。我也請孩子們?yōu)椤稅鄣慕逃分魅斯骼锟频暮糜鸭恿_內(nèi)畫一幅畫像,他們都畫得好極了!好幾個男孩子畫得神似自己。這些驚喜讓我確信,孩子們投入到了小說故事中,并且注入了他們自己真摯的感情。
像這樣從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結(jié)構(gòu)出發(fā),來設(shè)計的一些小互動、小任務(wù),可以讓他們化整為零地“吃”下名著的精髓。
《愛的教育》里的名篇《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我用了兩個課時仔細講。上課前,我提了兩個問題:“你和父母一起旅行,最遠到過哪兒?你一個人出門,最遠到過哪兒?”孩子們很踴躍地回答,和父母一起最遠到過南極、到過美國、到過世界各地;而獨自一個人最遠只能完成大約十分鐘的回家之路。這時,我告訴他們,這篇故事里的男孩馬爾科,十三歲,獨自一個人,行程超過一萬里。在一片“啊”聲中,一雙雙眼睛瞪大了,故事也就這樣開始了。
最讓我感動的一幕發(fā)生在這堂課的課后作業(yè)中,有一個男孩在回答“馬爾科在船上的同伴是誰”這個問題時,寫了兩個字“背包”。他認真地說:“老師,我覺得只有背包才是他的同伴?!币祸畷r,我的淚水幾欲涌出。孩子的回答擊中了我。遠洋船上的馬爾科十分孤單,他真正的“同伴”確實只有他那孤零零的、癟小的背包。
在十四個課時的教學中,這樣美麗的時刻時有發(fā)生。我很慚愧未必能給孩子們帶來多少教益,但他們真誠、靈敏的心卻能下沉到我所不能及的深度,帶給我震動和滋養(yǎng)。
(源自《新民晚報》,離蕭天薦稿,有刪節(jié))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