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吳家森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廣西貴港 537100)
鼻咽癌屬于耳鼻咽喉科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頭頸部惡性腫瘤,其原發(fā)部位為鼻咽部,往往起源于鼻咽癌上皮細胞,其發(fā)病率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日益轉變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呈逐年攀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1]。由于鼻咽部位結構特殊以及鼻咽癌對放療敏感性較高的特點,臨床針對該病患者的治療方案以放療為主,然而放療后患者極易出現口腔干燥、吞咽困難、張口困難等一系列并發(fā)癥[2]。其中放射性骨壞死是該病患者放療后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fā)癥,壞死骨質和組織可能侵蝕頸內動脈,繼而引發(fā)大出血,對患者預后轉歸產生不利影響,需采取及時有效的個體化治療干預措施[3]。目前,臨床上針對鼻咽癌放療后復發(fā)和骨壞死患者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但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治療方案,勢必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傷,甚至會增加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4]。因此,術后開展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亦是保證手術治療效果以及改善預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出院患者因缺乏放療知識、自控性欠佳,加之護理不及時等原因,使得預后普遍不如住院患者,故此,對患者開展延續(xù)性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該護理模式的根本是對住院期間護理的延伸,通過有目的、連續(xù)性及可控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康復。鑒于此,本文通過觀察延續(xù)性護理對鼻咽癌患者放療所致顱底骨壞死手術后的干預效果,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方案支持,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鼻咽癌放化療后顱底骨壞死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齡33~79歲,平均(60.21±10.35)歲;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8.37±1.23)年;體重指數19~31 kg/m2,平均(23.51±1.32)kg/m2。入組標準:(1)所有入組人員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鼻咽癌;(2)年齡>18歲;(3)臨床病歷資料完整;(4)均經放化療后并發(fā)顱底骨壞死。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2)肝、腎、肺等臟器發(fā)生嚴重病變患者;(3)神志異?;蚝喜⒕窦膊』颊?。入組人員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1)針對鼻咽癌放化療后復發(fā)患者,根據復發(fā)病變進行TNM分型,原發(fā)灶實行鼻內鏡鼻咽復發(fā)灶腫瘤Ⅰ~Ⅳ型切除。如果頸部有淋巴結殘留就行頸淋巴結清掃術。術后根據病灶情況確定是否給予化療。(2)針對鼻咽癌放化療后顱底骨壞死患者,開展鼻內鏡顱底骨壞死清除+黏膜瓣修復術,最大范圍地清除顱底壞死骨質及壞死組織到有血供的軟組織面為佳,應用帶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或顳肌瓣修復創(chuàng)面。(3)延續(xù)性護理。①制定隨訪追蹤卡及康復計劃書:患者出院前發(fā)放隨訪追蹤卡及康復計劃書,內容涵蓋隨訪時間、復診時間以及用藥情況等。追蹤卡上詳盡記錄醫(yī)護人員的聯系方式以及科室微信公眾號等內容。②健康教育:護士按照患者基本信息和受教育程度,開展健康教育,內容涵蓋功能鍛煉注意事項、口腔保健知識以及合理飲食等。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鼓勵患者傾訴內心真實想法,并按照評估結果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與其分享既往成功案例,幫助其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③隨訪干預:護士在患者出院后每周完成1次隨訪,隨訪方式包括電話隨訪以及來院復診等,同時和患者家屬積極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康復情況。④信息反饋:及時整合信息,按照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進行評估,適當調整干預方案。指導患者掌握相關自護技能,并叮囑家屬在生活中進行監(jiān)督、反饋。⑤醫(yī)患交流平臺的建立:添加所有患者的微信,創(chuàng)建患者交流群,每日于微信群內推送有關鼻咽癌護理的知識,并通過線上解答的方式為患者答疑解惑。定時開展疾病知識講座,并要求治療成功的患者進行自我護理知識、經驗的分享。
1.3 觀察指標分析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變化、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生存率,對比干預前后睡眠質量。心理彈性通過心理彈性評估量表完成評價,包括堅韌、自強及樂觀3個維度,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4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預示心理彈性水平越佳[5]。自我護理能力通過自我護理能力量表評估,主要涵蓋健康認知、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護技能4個維度,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0~172分,得分越高預示自我護理能力越佳[6]。受試者生活質量借助健康調查簡表(SF-36)完成評估,內容共有情感/生理職(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均為百分制,評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7]。通過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睡眠質量,內容包括7個維度,共19個條目,總分21分,得分越高預示睡眠質量越差,總分≥8分即為睡眠障礙。上述各項指標的評估均由研究者獨立完成,評估時間分別為干預前1天以及干預3個月后,通過電話、上門隨訪以及來院復診等方式完成。并發(fā)癥即干預3個月內發(fā)生并發(fā)癥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復發(fā)率即干預12個月內復發(fā)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生存率即干預12個月內存活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
2.1 干預前后患者的心理彈性評分對比干預后患者的堅韌、自強及樂觀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均P<0.001)。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的心理彈性評分對比(分,
2.2 干預前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價干預后患者的健康認知、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以及自護技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均P<0.001)。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價(分,
2.3 干預前后患者的各項SF-36評分對比干預后患者的各項SF-36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均P<0.001)。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患者的各項SF-36評分對比(分,
2.4 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及生存率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及生存率分別為5.00%(3/60)、3.33%(2/60)及95.00%(57/60)。
2.5 干預前后患者的PSQI評分及睡眠障礙發(fā)生率對比干預后患者的PSQI評分低于干預前,且睡眠障礙發(fā)生率低于干預前(均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PSQI評分及睡眠障礙發(fā)生率對比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診斷技術的日益完善,鼻咽癌的診治得到顯著發(fā)展,該病患者預后得到明顯改善[8-10]。放化療是目前臨床公認的治療鼻咽癌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會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害,繼而導致患者可能出現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以及放射性骨壞死等并發(fā)癥[11-12]。鼻咽癌放療后顱底壞死時,可于鼻內鏡下發(fā)現鼻咽部存在大量痂皮,且伴有惡臭的膿性分泌物和裸露壞死骨質[13-14]。一旦顱底壞死,患者的病情將會出現不可逆的持續(xù)性進展,因此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治顯得尤為重要。鼻咽癌放療后顱底壞死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兩類,前者雖可緩解癥狀,但無法實現對壞死病灶的徹底清除,而手術可有效清除壞死病灶,已成為鼻咽癌放療后顱底壞死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
本研究發(fā)現,干預后患者的堅韌、自強及樂觀評分均高于干預前。這提示了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鼻咽癌患者放療后顱底骨壞死手術后的效果顯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究其原因,可能是延續(xù)性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耐心傾聽其所提出的問題并予以解決,從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同時,該護理方案通過為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可有效避免患者因對上述知識未知而出現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此外,干預后患者的健康認知、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以及自護技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這反映了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鼻咽癌患者放療后顱底骨壞死手術后,有利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改善。分析原因為延續(xù)性護理主要是通過對患者實施個性化干預,并通過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保證了護理措施的特色鮮明、預見性,使得患者可接受連續(xù)性的專業(yè)護理服務,繼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另外,干預后患者的各項SF-36評分均高于干預前。這說明了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鼻咽癌患者放療后顱底骨壞死手術后,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紤]原因為護理過程中通過電話隨訪以及微信平臺交流等手段,加強了對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教育,并根據具體情況提供針對性護理,充分調動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主觀能動性以及護理依從性,為生活質量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延續(xù)性護理通過多種途徑為患者詳細講解鼻咽癌相關醫(yī)學知識,并為其介紹康復期間的注意事項和對癥處理方式等,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改善。廖婷婷等人[15]的研究發(fā)現,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鼻咽癌患者放療中,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這為本研究結果提供了佐證。另外,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以及生存率分別為5.00%、3.33%及95.00%。提示了延續(xù)性護理在預防并發(fā)癥、降低復發(fā)率以及改善患者預后方面效果尚可。原因可能是延續(xù)性護理打破了空間以及時間的限制,為患者提供了長期的專業(yè)醫(yī)療服務,從而有助于其預后的改善。
本文結果還顯示,干預后患者的PSQI評分低于干預前,且睡眠障礙發(fā)生率低于干預前。說明延續(xù)性護理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方面的價值較高。原因可能是延續(xù)性護理可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長期優(yōu)質護理服務,從而有利于睡眠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鼻咽癌患者放療所致顱底骨壞死手術可取得明顯的效果,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以及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