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霞,華 輝,黃麗莉,曹麗琴,常秀梅
(東臺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東臺224200)
骨質疏松(OP)是一種普遍的全身骨骼系統(tǒng)性疾病,常見于老年人群,主要由于骨代謝紊亂引起的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骨強度下降,易發(fā)生骨折,其中以椎體壓縮性骨折最為多見[1]。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術后骨愈合緩慢,創(chuàng)傷大,增加了患者再骨折的風險,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3+1”整體康復護理是指健康評估、健康教育、肢體功能鍛煉的預見性護理的綜合性措施,全方位對患者進行干預,從而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加速康復護理理念是將康復學與護理學聯(lián)合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護理中,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器官功能,減少并發(fā)癥,改善預后,加速康復[3]。目前關于二者聯(lián)合應用于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已有報道,但具體對關節(jié)功能、疼痛評分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鮮有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聯(lián)合“3+1”整體康復護理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的影響,為改善預后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前瞻性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者;②經(jīng)CT、X線、骨密度等檢查后診斷骨質疏松者;③無心、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者;④無腫瘤疾病者[4]。排除標準:①營養(yǎng)不良,身體狀況差,且不配合康復訓練者;②預計生存期≤1年者;③伴認知、心理障礙及精神異常者[5]。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60~75(68.85±5.24)歲;病程1~6(3.86±1.69)年;骨折部位:髖部骨折15例,脊柱骨折16例,橈骨骨折10例,其他7例。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60~80(68.99±5.72)歲;病程1~5(3.47±1.57)年;骨折部位:髖部骨折17例,脊柱骨折14例,橈骨骨折11例,其他6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3+1”整體康復護理。①健康評估: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估患者的情況,依據(jù)評估結果采用針對性護理方式。隨著病情發(fā)展,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運動能力呈漸進性降低,因此要定期進行健康評估,以便及時調整護理方案[6]。②健康教育:定期組織康復講座,講解骨質疏松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同時加強家屬健康教育,告知其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和處理措施等。③肢體功能鍛煉:鼓勵患者適量運動,護理人員給予指導。④預見性護理:加強病房巡視,交班嚴格,確保患者安全,監(jiān)督用藥情況,若出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
1.2.2 研究組 實施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聯(lián)合“3+1”整體康復護理?!?+1”整體康復護理同對照組。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干預措施包括:①超前鎮(zhèn)痛。入院后給予患者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等。②術前健康教育。術前告知患者手術方法及術后康復注意事項,醫(yī)護結合協(xié)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引導患者適應功能鍛煉。③術前鎮(zhèn)痛。術前30 min肌內注射帕瑞昔布鈉40 mg。④物理治療。入院后接受低頻脈沖電磁場(PEMFs)治療,住院期間每周5次,出院后每周1次,每次20 min,持續(xù)12個月。其中磁場強度以6、8檔變換為宜,頻率應用8、12 Hz變頻。⑤手術護理。腰背部穿刺雙側小切口,球囊擴張,PMMA骨水泥少量多次填充,以恢復椎體高度以及保持胸腰椎正常序列,術后第3天可佩戴護具,適量下床運動。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護理前后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shù)、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采用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總分100分,<60為差、61~80分為尚可、81~100分為較好;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估患者的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好[7]。采用VAS評估患者疼痛情況,評分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低。②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理想[8]。③比較兩組依從率。采用Morisky依從性量表評估患者的護理依從性,量表總分10分,≥8分為完全依從、5~7分為部分依從、≤4分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shù)+部分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④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颊咭罁?jù)護理效果及舒適度等方面的感受判斷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護理前后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shù)、V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shù)、V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依從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依從率比較[例(%)]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骨折類型,其臨床多表現(xiàn)為粉碎性骨折、內固定物易松動脫落、難以復位與固定、再骨折發(fā)生率高。該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神經(jīng)肌肉平衡協(xié)調能力下降,導致患者跌倒引起骨折[9]。目前關于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國內外指南均推薦以手術治療伴隨有效護理為主,能夠加速患者康復,有效預防并發(fā)癥,改善預后。
“3+1”整體康復護理模式是制訂更精準的護理內容,評估患者不同階段病情,并且給予針對性鍛煉,改善其髖關節(jié)功能、緩解疼痛,改善預后,預防疾病惡化。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屬于一種新型外科技術理念,可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10]。同時,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已通過循證醫(yī)學被證實安全有效,對術后康復具有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前后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P<0.01),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評分及依從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聯(lián)合“3+1”整體康復護理可增強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的手術耐受力,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緩解患者疼痛,促進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康復,提高生活質量、鍛煉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改善預后,聯(lián)用受益更大。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聯(lián)合“3+1”整體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緩解疼痛感,提高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改善生活質量,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