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榕,薛海華,達一磊,胡光明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南京210004)
子宮腺肌癥指子宮內膜腺體、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并伴有周期性增生、剝脫、出血等功能性改變,常表現(xiàn)為月經量增多、痛經、排卵期出血等[1]。西醫(yī)學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經宮腔操作手術、子宮內膜炎癥、高雌激素等原因引起,最徹底的治療方案為子宮切除,但患者接受度低。目前,臨床多采用子宮動脈阻斷術聯(lián)合左炔諾孕酮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痛經癥狀,但術后復發(fā)率較高,且易導致月經量減少甚至閉經[2]。中醫(yī)學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氣滯、寒凝、熱灼、氣虛、腎虛等原因,導致淤血阻滯沖任、胞宮,治療的核心為活血化瘀,通常采取針灸、穴位敷貼進行干預,可起到疏通筋絡、活血化瘀、散寒除濕等效果[3]。慢性痛經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常規(guī)護理主要強調對癥護理,無法完全滿足患者心理需求[4]。中醫(yī)情志護理是采用言語、表情、行為等影響和轉變患者的情志,緩解其焦慮和憂郁情緒,樹立患者治療信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生理狀態(tài)接受治療,促進康復[5]?;诖?本研究探討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干預在子宮腺肌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21年5月1日~2022年4月30日在我院受治的60例子宮腺肌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子宮腺肌癥診斷標準[6];②有性生活史;③年齡20~48歲,未絕經;④近半年內無婦科手術史;⑤意識清晰,精神系統(tǒng)檢查正常;⑥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類疾病、無正常語言表達能力者;②原發(fā)性痛經者;③已絕經者;④患有其他嚴重婦科疾病、肝腎功能障礙、高血壓等疾病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8~47(40.87±5.34)歲;病程2~5(3.62±0.95)年;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20例,高中及以上10例。研究組年齡28~48(41.70±5.11)歲;病程2~5(3.72±0.93)年;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28 d。①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子宮腺肌癥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式,給予飲食健康教育等。②用藥指導:為患者講解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服藥依從性。③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溝通,指導患者宣泄負性情緒。④對癥護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評估患者月經量,若月經量>150 ml,遵醫(yī)囑給予宮血寧等止血藥物治療。
1.2.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干預28 d。①針灸:選取足三里、中極、元關、三陰交、合谷、太沖穴位進行針灸。患者取仰臥位,暴露穴位部位,穴位消毒后,用28號不銹鋼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采用提插捻轉手法重瀉,行針1 min,留針30 min,每周3次。②穴位敷貼:以艾葉、制香附、白芥子、延胡索、三棱、莪術制成中藥粉,并用米醋將藥粉調制成膏狀,用代溫灸膏貼敷于患者神闕、關元、八髎穴上,注意避免燙傷,2~4 h/貼,每周2次。③中醫(yī)情志干預:a.認知干預。向患者詳細解釋疾病知識,及時與患者溝通其病情,引導其表達內心真實想法,正確認識子宮腺肌癥的臨床癥狀,并通過積極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重建信心。b.音樂放松療法。鼓勵患者多聽舒緩、柔和的純音樂,每次30~40 min,4~6次/d。在音樂放松治療過程中,護士針對患者性格特點,以五行、五音及情志相生理論為指導原則,通過播放音樂,幫助患者放松心情,緩解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減輕疼痛。c.情志相勝法。依據(jù)中醫(yī)五行相勝理論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喜勝憂”,喜則氣血通達、心氣舒暢。護士通過言語、情緒及行為等方式引導患者意識到治療成功后的喜悅情緒,提高治療信心及依從性。通過為患者詳細介紹治療方案的最佳預期,幫助患者克服恐懼、焦慮等負性情志。d.移情易性法。護士通過七情說與五志論對患者進行干預,如針對易激怒患者,可指導其進行腹式呼吸鍛煉、參與感興趣的社交活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針對過度焦慮、緊張的患者,可指導患者與病友、家屬交流,使其感受關懷等。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癥候積分:干預前后,依據(jù)《中藥新藥證候及療效評價》[7]評估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分標準見表1。②子宮體積、痛經程度及月經量:采用邁瑞Mindray提供的DP-10型全數(shù)字便攜式超聲診斷儀器測量子宮三維徑線,子宮體積=[4π×(3個切面半徑之積)]/3。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0~10分,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疼痛難忍。依據(jù)衛(wèi)生巾使用情況評估月經量。③應對方式:干預前后,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8]評價患者應對方式。該量表包括積極(1~12條目)、消極(13~20條目)2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0~3分4級計分法,積極維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積極傾向越強,消極維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消極傾向越強。④護理工作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9]評價患者滿意度。該量表共19個條目,依據(jù)條目內容將量表分為溝通技巧、專業(yè)技能、服務態(tài)度3個維度,采用1~5分5級計分法,得分與護理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
表1 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分表
2.1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子宮體積、痛經程度、月經量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子宮體積、痛經程度、月經量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SCSQ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CSQ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NSNS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NSNS評分比較(分,
子宮腺肌癥患者常表現(xiàn)為痛經、月經量增多等,部分患者可合并缺鐵性貧血,生活質量降低[10]。有研究表明,子宮腺肌癥發(fā)病率為7%~23%,多為35~40歲女性,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對我國女性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1]。西醫(yī)學主張手術治療,但存在手術費用高、術中風險大等缺點[12]。中醫(yī)中并無對子宮肌腺癥病名的記載,依據(jù)其癥狀將其界定為“痛經”“月經過多”等范疇,認為主要病因在于瘀血。瘀血阻于胞宮,使氣血不暢,而氣血不通則致使痛經[13]。中醫(yī)學者認為子宮肌腺癥治療核心為活血化瘀,通過針灸、穴位敷貼雙重作用,可達到疏通筋絡、活血化瘀、散寒除濕、調和臟腑、防治防病的作用[14]。《青囊秘箓》中記載“善醫(yī)者,必先醫(yī)其心,而后醫(yī)其身”,因而心理情志是否健康與疾病恢復關系緊密[15]。故需重視對子宮腺肌癥患者的情志干預。
本研究對子宮腺肌癥患者實施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1),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月經量少于對照組(P<0.01),說明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痛經、月經量增多癥狀。分析原因:針刺足三里具有調理氣血、沖任的作用,可通于氣海;中極穴是痛經的病位穴,針刺具有調整子宮功能的作用;關元穴為女子蓄血之處,常用于治療痛經;針刺氣海、中極、元關三穴合用可起到理胞宮、調沖任的作用,達到調理、理氣、止痛的目的[16]。三陰交是脾、肝、腎三經的樞紐,又與各脈相連,針刺該穴位可調補沖任、補肝益腎,進而達到解痙止痛、溫經散寒、行氣通脈的目的[17]。合谷是全身鎮(zhèn)痛要穴,針刺具有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太沖為足厥陰肝經的輸穴,針刺具有平肝熄風、健脾化濕、調氣疏郁的作用;二者合成四關穴,合用具有開關利竅、調經止痛的作用[17]。穴位敷貼將中草藥制成膏狀,貼敷于患者穴位上,通過皮膚對膏藥的吸收和膏藥對穴位的刺激,同時配合中醫(yī)情志護理緩解患者負性情緒[18]。
本研究對子宮腺肌癥患者實施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干預后,研究組積極應對、消極應對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應對方式,提高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分析原因:子宮肌腺癥患者長期痛經、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憤怒等負性情緒,憂傷肺、喜勝憂、怒傷肝、悲勝怒[19]。中醫(yī)情志護理通過應用認知干預、音樂放松療法、情志相勝法等,在護理工作中,密切觀察患者情志變化,通過向患者介紹疾病知識,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消除患者疑惑、憂慮等不良情志,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以五行、五音及情志相生理論知識為指導原則,通過音樂放松療法,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情緒,使患者正確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通過情志相勝法、移情易性法,以“喜勝優(yōu)”激發(fā)患者內在積極因素,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改變應對方式,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加速康復。同時,在實施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充分交流,積極為患者提供幫助,提高了患者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子宮腺肌癥患者實施針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痛經、月經量增多癥狀,改善應對方式、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