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雄鷹之下

        2023-05-31 20:20:20若若
        涼山文學 2023年6期

        若若

        2009年2月22日,北京,小雨。

        立春已經(jīng)半個多月了,但首都依然天寒路冰,稀薄的水汽被風刀切割成無形的冰棱,直愣愣撲向路上的行人。邱華掀了頭上的“英雄結(jié)”,展開雙臂,將飛舞的雨水擁了個滿懷。羊毛織的擦爾瓦鼓蕩起來,以山川溝壑的形態(tài),讓這只涼山的雄鷹有了翱翔的姿態(tài)。

        幾個小時前,邱華,這個來自西部涼山甘洛縣的彝族漢子,在全國科技工作表彰大會上,受到到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wù)委員劉延?xùn)|同志的親切接見。一上午過去了,那股熱流還順著指尖,順著粗糙的紋路流進血管,流向心臟,流向頭頂,流向腳尖。

        雨一直下,邱華的目光滑向自己的右手,黝黑,粗糙,皮膚的紋路里滲出草汁葉漿與泥土混合的顏色。有一段時間,這只手伸向別人時,會有點瑟縮和猶豫。更多時候,對方遞過來的手帶著掩飾不住的驚訝、不解、敬佩——這實在不像局長的手。邱華張開手,掌心向上,拇指與手掌分開,四指并攏微微向內(nèi)。他忘了上午自己是不是以這樣的姿勢迎上去,他只記得,在激動與慌亂中,自己緊緊地握住了領(lǐng)導(dǎo)的手,清晰地感受到那雙手傳遞的肯定和鼓勵,感受到血液被點燃時賁張的熱浪。

        奔騰的血液挾帶起熱浪。熱浪與寒氣在額頭上碰撞出細細密密的水滴。春天的小雨潤如酥啊,邱華看著雨蒙蒙的首都想。他使勁吸了口空氣,冰冷,肅冽,少了南方春雨的潤滑,也沒有草木紛繁濃郁的氣息。如果是老家,這樣的天氣里,在山村里走一走,身體就像從春天的染缸里拎出來的,里里外外都冒著清新、青澀的味道……再過段時間,山間溪畔,芽苞綻放,樹葉舒展,鋪天蓋地都是核桃葉味。

        邱華想著想著,鼻腔里真的彌漫起微苦透甘的樹葉味來。他忍不住笑了。果然,那60多萬畝、幾百萬株核桃樹,跟孩子似的,千山萬水也要追過來。

        “活了。接活了!都接活了?!卑⑵澯X村羅阿木激動的聲音,跳到到山上,又蹦到谷底,給春天的鄉(xiāng)野鍍上了金色的光芒。他說的是自家的核桃樹嫁接良種核桃,活了,長出了生機勃勃的葉子。

        就在幾個月前,40多歲的羅阿木還無比郁悶,自家的核桃?guī)啄瓴粧旃嗄甑男难獡Q不來家庭貧困狀況的改變。他在沮喪中準備揮斧相向,將那片核桃林變成柴火。

        斧子磨得錚亮的時候,邱華來了,帶著良種的核桃枝條,以及果樹嫁接技術(shù)人員。他們分散到桃樹林里,將一場“殺戮”演變成手把手、無償教授的嫁接。邱華說,過不了多久,嫁接的地方就能長出新芽。明年會結(jié)果。后年就會迎來豐收。羅阿木張了張嘴,“要是沒接活”在口腔里滾了幾滾,又被他咽了下去。

        阿木很感動。也有點懷疑。這個土生土長,沒上過幾天學的彝家農(nóng)民,見過育苗、栽樹,沒見過“嫁接”。他懷疑這指頭大小、毫不起眼的芽苞與掛果和豐收之間的聯(lián)系。但他聽過邱局長很多故事,知道他的話落地可以生根,可以開花結(jié)果。再說,他做夢都在盼自家樹上掛滿核桃的樣子,渴望滿坡的核桃能帶著一家人走出窮苦的泥潭。

        三年后,羅阿木坐在碧葉遮天的樹林里,望著滿眼綠油油、沉甸甸的核桃,算著增加的收入,笑得見牙不見眼。

        同一時間,在黑馬鄉(xiāng)優(yōu)質(zhì)核桃科技園里的邱華也笑了——又一屆的核桃節(jié)開得隆重、熱鬧而成功。全縣120多個村的60多萬畝、500多萬株核桃樹,以蔥郁磅礴的氣勢從邱華的報告里鋪呈開來。他還用10個早實核桃品種、5個晚實品種、3個新選育地方優(yōu)良品種、百畝15處育苗示范園,在甘洛核桃的版圖上描繪出錦繡前景。而年產(chǎn)核桃6000余噸,產(chǎn)值超過7280萬元,核桃收入占種植農(nóng)戶總收入的30%以上,則是他作為縣科技局局長獻給家鄉(xiāng)的大禮。

        閃閃發(fā)光的數(shù)字落進大家的耳中,落進核桃園里,引來嘩啦啦的掌聲和笑聲。而邱華的思緒,卻在這些數(shù)字搭建的通道里,走進了回憶。

        他還記得,2002年剛到科技局時,自己與辦公桌的對視。

        “陳舊、落后、一窮二白,這里與科技無關(guān)?!边@是辦公桌無聲的告誡。

        “打開窗戶,讓科技的光亮照進來。心在遠方,窮途也有未來?!边@是他對辦公桌的回答。

        這也是他在全局干部職工會下表的決心。

        這只是序曲。

        他接著說:“科技局的職責是讓科技唱主角,我們的目標,是讓老百姓過上科技改變的生活”。

        這話有點張揚。甚至說得上張狂。但決不是大話。它落地有聲。在全局干部職工的心里滾了幾滾。

        邱華扔出石頭后,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那張辦公桌能說話的話,它會這樣陳述。因為接下來的日子,它很少有見到邱華的機會。即使邱華到辦公室,也是來去匆匆。陪伴它的,是冷清和孤單,是沉寂到幾乎凝固的空氣。以及邱華偶爾回單位,身上裹挾的混雜著陽光、泥土、山野之氣的氣息。

        它常常聽見有人來找邱華。但大多數(shù)時候,那些人得到的結(jié)果都是邱局長下鄉(xiāng)去了;邱局長種核桃去了;邱局長修沼氣池去了……它聽見那些人埋怨邱局長把辦公桌搬到了莊稼地。這話說在了辦公桌的心坎上,它為自己受到的冷落而委曲。寂寞、感覺自己毫無用處的辦公桌望著并不常打開的窗戶,開始思索科技的光亮怎么照進來。

        邱華顧不上辦公桌的憂傷。他忙著走進村寨,調(diào)查哪些科技能下鄉(xiāng),哪些科技能助農(nóng);他忙著出差,參觀、調(diào)研、取經(jīng);他忙著談項目、籌資金……五十多歲的人了,倒是半點不服老,在田間地頭走得風生水起。跟農(nóng)民講技術(shù),比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還專業(yè);說起種植和養(yǎng)殖的注意事項,比農(nóng)民還農(nóng)民。為了落實項目,幾天幾夜不眠不休……

        他的身影一會兒在峽谷峭壁上的村莊,一會兒在高寒山區(qū)的村寨。他走進村民的院落、畜圈、果林,查看莊稼、牲畜,感受陽光、溫度和土壤的變化,用腳步解析改良全縣種植結(jié)構(gòu)的秘密。走累了,他會在核桃下歇氣。有時候睡著了,能看見母親。夢中的母親眉眼青幽,像春天舒展開的核桃葉。他在母親的眼睛里,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發(fā)誓要過好日子,要吃皮薄仁香核桃的小羊倌。

        他早已經(jīng)知道甘洛的地理、氣候,天生就是出好核桃的風水寶地。但45萬株原生核桃里,有著將近4成的不掛果“鐵公雞樹”。掛果的核桃里,有25%是“鐵”核桃。他在大會上說:“我要讓這3萬多畝的“閑置資源”變廢為寶。他聽見路過的風笑出了聲。

        他開始了奔走。從郫縣到鹽源,從組織人員參觀到成立核桃嫁接技術(shù)協(xié)會,從洽談優(yōu)質(zhì)良種枝條到高枝嫁接新技術(shù),從荒山荒坡連成片栽種到田邊地角栽成線、房前屋后建成園……阿呷、黑馬、吉米、蘇雄、海棠、阿茲覺,一個又一個的鄉(xiāng)鎮(zhèn)在他的奔走中成了核桃之鄉(xiāng),一戶又一戶農(nóng)民在核桃濃郁油潤的香味里脫離了貧困……

        這是收獲的秋天。卻也是科技的春天。邱華望向天空,那里白云朵朵,一只雄鷹正在飛過。雄鷹之下,彝家的寨子里,鄉(xiāng)親們已經(jīng)開始生火做飯。邱華想像得出那是什么樣的場景:爐具上的火,藍幽幽地燃著,屋里香氣蒸騰。火塘安靜著。沒有嗆人的煙,也沒有撲騰的灰。

        這熊熊的火,正是邱華燃起的另一股科技之火——沼氣。

        與核桃種植的推廣和改良不同,沼氣對一步跨千年的彝人而言,太過陌生。他們的火塘終年熱烈,燒過樹枝、農(nóng)作物的秸稈、甚至煤炭。他們的一日三餐、取暖、照明,與火塘息息相關(guān)。他們不相信邱局長的游說。不相信修個蓋了頂?shù)募S池,再接根管子,就會有可以燒飯做菜的燃料。

        對陌生事物的未知衍生出恐懼和與不安,讓人見人愛的邱局長成了人人都要躲開的“麻煩”。

        邱華理解鄉(xiāng)親。他要讓科技說話,讓事實說話。彼時,科技局的賬上,可支配的工作經(jīng)費從來沒上過五位數(shù)。他摸摸干癟的錢包,咬咬牙,當了帶頭集資的表率。并發(fā)動全局的干部職工,加入到集資的行列中來。那時,“張狂”的邱局長已經(jīng)成為大家心中“靠譜”的邱局長,他振臂一呼,全局上下都響應(yīng)。那一次,他籌集到3萬多元,為25戶農(nóng)民修建了沼氣池,還附帶改圈、改廁、改廚的福利。

        這是開天劈地的大事件——人畜的糞便、廚房的污水流進沼氣池,熊熊的火苗就從管子一端燃起來。人們驚呆了。示范性的效果以風的速度,在全縣、全州流傳開。那些躲著他的鄉(xiāng)親找上門來,村上鄉(xiāng)里的干部找上門來,直接或者委婉,都希望成為下一個示范。但一說資金,全部面露難色。

        如果儀器能檢測出人體血液的性格,讀到邱華的血液時,肯定滿屏都寫著執(zhí)著、堅定。就像雄鷹從來不屈服于困境,總會搏擊風暴一樣,他的血液里沒有服輸?shù)某煞?。再大的困難也不能阻擋遠眺的目光,再遠的跋涉,也會在終點迎來成功的繁花。

        在鄉(xiāng)親們殷殷的眼光中,他“盯上”了中央紀委紀檢監(jiān)察部定點幫扶甘洛縣的工作人員,上門“推銷”自己的想法和修建沼氣池的計劃,換來一拍即合的支持。接下來的半年里,他五上成都、三進北京。一個縣里的科級干部,一雙沾滿鄉(xiāng)村泥巴的腳,帶著一方百姓的貧困和沉甸甸的期盼,走進了州、省、中央領(lǐng)導(dǎo)的辦公室,爭取到國家沼氣項目政策的傾斜和連續(xù)兩年撥付國債資金227萬元資金的支持。作為樣板,全涼山州“一池三改”的現(xiàn)場會在甘洛召開。如果要敘述背后的勇氣和難度,大概可以寫成波瀾起伏蜿蜒曲折的長歌。

        資金來得不易,用起來卻是大方闊綽,“一池三改”在全縣范圍內(nèi)鋪開。千年難易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畜混住首次實現(xiàn)了分離,不用燒柴也可以有火——5萬人嘗到了建沼氣池的甜頭。

        他們喝酒相慶,醉意朦朧間,忍不住去擰開氣管,點燃那藍幽幽的火,唯恐這樣的方便只是夢一場。邱華也醉了。他想起小時侯低矮、破舊的房子,橫漫嗆人的煙灰,想起早逝的母親……遺憾像黑馬溪的水,又細又長。多希望母親還活著啊,親眼見見那個發(fā)燒的孩子,說過的所有胡話都成了真。

        有著雄鷹般血液邱華,亦有著廣闊的視野。他依然走在家鄉(xiāng)的山水間,眼睛和思想?yún)s常常騰空萬里,朝著更為高遠的地方。

        一次又一次的飛翔,換來了“中國黑苦蕎之鄉(xiāng)地理保護認證”成功,換來了“苦蕎資源高效利用開發(fā)”“甘洛黑馬產(chǎn)業(yè)園區(qū)建設(shè)”“工業(yè)礦渣綜合利用”“黑馬林下柴胡科技扶貧項目”“核桃園區(qū)觀光公路項目和飲水灌溉工程項目”等重大科技項目在甘洛落地。

        一次又一次的行走,盛滿科技改變生活的回響。他帶領(lǐng)“銀發(fā)”科技專家,利用科技扶貧在線網(wǎng)絡(luò)平臺,用彝漢雙語解答農(nóng)民群眾在科技應(yīng)用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他培養(yǎng)農(nóng)村“土專家”“田秀才”,志愿為農(nóng)村科技傳播科普宣傳;他引進中藥材種植,幫助示范戶注冊中藥材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他組織勞模創(chuàng)建勞模創(chuàng)新示范基地,省、州、縣老科協(xié)掛牌老專家科技服務(wù)營地;成立核桃嫁接管理技術(shù)服務(wù)隊與柴胡種植技術(shù)服務(wù)隊;他推廣使用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技術(shù),與日本川島藥業(yè)簽訂長期穩(wěn)定訂購合同……核桃、柴胡豐收了,畝產(chǎn)值近5000元,150余戶貧困戶因此實現(xiàn)脫貧摘帽,“造血式”脫貧致富有了新途徑……

        邱華成了彝區(qū)群眾最喜歡和信賴的“科技播種人”。雪片般的榮譽和桂冠御風而來:“四川省科協(xié)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全國科技管理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四川省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涼山州第一屆“十佳銀色人才”、第七屆四川關(guān)愛明天“十佳五老”“全國老科協(xié)先進工作者”、涼山州第一個享受“省部級勞動模范”殊榮的彝族科技工作者……他帶領(lǐng)的團隊,也先后獲得中國科協(xié)“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團隊”“全省老科協(xié)系統(tǒng)新冠肺炎防控宣傳先進集體”“四川省老科協(xié)先進集體”“甘洛縣老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先進集體”……

        站在首都街頭的邱華,回望家鄉(xiāng),他看見休息了一冬的核桃,睜開惺忪的眼,在春風中慵懶地舒展了身子,開始咕咚咕咚喝水?!昂颂覙錆皲蹁醯臉幼?,是大地上最好看的眉眼?!彼肫鹉赣H說的話。

        他在濛濛的細雨里,走近童年。

        他記得那天,五歲的自己背著比身體還大的背篼,和羊一起上山。初春的風還沒有熱氣,剛冒出頭的草芽鮮嫩多汁,是羊抵御不了的美食。羊上了坡,扎進深深淺淺的鵝黃,它們出慣了門,不用擔心走丟。但幾家人輪著供的牛牽回家了,得割上幾大背篼草才夠它們一天的飯。

        天色還早。小羊倌邱華,不,還沒上學的他還不叫邱華,叫阿牛乃米。阿牛將背篼一扔,鉆進路邊的野核桃林,在厚厚的落葉里翻找果子。這些在山里生長的野核桃,樹枝高瘦,結(jié)的果卻是滿身疙瘩,皮硬肉少,除了松鼠喜歡,并不受人待見。但這些年過糧食關(guān),土地干癟著肚皮,人們餓著肚子,核桃早早就被人打了去。偶爾落下幾個,也成了松鼠的口糧。找了半天,才翻出一顆。阿牛將桃林放在大石上,抓了比拳頭大的石塊砸。果子砸飛了,石塊把手砸腫了,出血了,終于砸開了。油沁沁的核桃仁真香啊,香得能把舌頭吞下去??蛇@比苞谷米大不了多少的核桃仁,落進小羊倌消化力極強又空空如已的肚子里,就像一滴水滴進大河。

        小羊倌更餓了。餓著肚子的阿牛在溫暖的陽光下做了個夢,夢里是滿地的核桃,皮跟紙一樣薄,里面的仁又多又香又油。他邊剝邊吃,吃著吃著,核桃里飄出股羊膻味。睜開眼,一頭羊正用熱哄哄的舌頭舔自己流出的口水。

        阿牛揉揉眼,抬頭看天,金閃閃的陽光沒有了。厚厚的烏云正帶著雨慢一腳緊一腳從對面的山上趕過來。烏云下,一只雄鷹展翅而過,山谷里響起蒼勁的回鳴。阿牛乃米趕著羊往家跑。羊跑得快。小羊倌的腿太短,跑不過狂奔的雨。他多想像那只雄鷹一樣,扇一下翅膀就能到家啊。他聽見雨滴在山林間,在頭上,砸出噼噼啪啪的聲響。陽光的溫潤砸散了。身上的熱氣砸碎了。牙齒被砸得咯嘣咯嘣響。

        渾身濕透的阿牛乃米跑回家,跑向火塘。那是家中最溫暖的地方。每天,媽媽在那里做飯,一家人圍著火塘吃飯、烤火。家里來了客人,也是坐在火塘邊上。他喜歡家里的火塘,一個坑,邊上壘三個石頭,支上鍋就是灶,取了鍋就烤火。但他討厭燒火時冒出的煙,撲起來的灰。媽媽煮的飯菜里,總有柴灰飛進去當作料。柴不干的時候,濃濃的煙子滿屋走竄,把人嗆得眼淚汪汪。每次被熏得暈頭轉(zhuǎn)向時,阿牛就想有一個燒火沒有煙,也不飛灰的火塘。

        現(xiàn)在,火塘一點熱氣都沒有。春雨順著破了的屋頂流下來,流進火塘,淋熄了掩了灰的火。雨水把屋檐下堆的木柴也淋濕了,那是前段時間阿牛和三哥從山上砍回來的。拾柴,砍柴,是彝家孩子的日常,是阿牛會走路就學會干的活。

        阿牛又冷又餓。他想吃飯,想要有吃不完的核桃。他陷入昏睡,在夢里喊“快跑!快跑!大雨要把核桃樹淋化了!”他聽見母親在耳邊說:“春雨比油貴,喝過春雨的核桃樹,能長出又青又亮葉子,是土地上長開的最好看的眉眼。”

        火塘的火還沒有燃起來,阿牛在母親的懷里醒來,看著傍晚的天光慢慢暗去。濃煙從潮濕的柴上彌漫開,把媽媽的溫柔逼得無處安身,也把小阿牛的決心切得斷斷續(xù)續(xù),“我長大了……要種好多好多……核桃,住寬大的房子,讓火塘明明光光……不長煙子……”媽媽摸著他滾燙的身子,說這娃怕是燒傻了說胡話。她擔心老天又要收走她的阿牛。

        阿牛之前的幾個哥哥,只有三哥木呷被秤留了下來——按照彝族習俗,如果前面的孩子沒存活,老三出生后必須用秤稱過才會長大成人。阿牛乃米是家里的第四個孩子,他的降臨,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歡喜。

        只是這微薄的歡喜并不能改變家里的狀況。饑餓一直伴隨著童年、青少年的阿牛。直到現(xiàn)在,他還經(jīng)常在夢里被饑餓追趕。好在母親聰慧、能干,又在公社當炊事員,總是在家里上頓不接下頓的時候,有辦法在袖子、褲子的縫隙里,藏上一小塊玉米粑、蕎麥餅,或者幾顆米,給兄弟倆補充點營養(yǎng),從饑餓的血盆大口里搶奪回他們的性命。

        邱華的家在黑馬鄉(xiāng)潘澤洛村邱家彝寨,緊鄰大渡河,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世代流傳的諺語給這里涂抹上歲月靜好的色彩:大米吃不完喂牲口,糍粑吃不完糊田坎,桿桿酒喝不完灌梯田??上н@么美好的諺語,對年幼的阿牛,對一家人,只是傳說。

        隨著弟弟和妹妹陸續(xù)出生,家里更窮了。窮人的孩子總是要早當家的,父母上工掙工分,剛學會走路的阿牛就跟著三哥,放羊,割草,打柴。稍微大點,便獨自包攬了這些活路。他小小的個子,干起活來卻是又快又好。

        有一天,他聽見村里的學生在講人生理想。沒上過學的阿牛不知道理想意味著什么,但他常常跟一起放羊的小伙伴說自己要離開這里,到廣闊天地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盡管他并不明白什么是大事業(yè)。他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他連縣城也沒去過。他只是隱約覺得,讀書是通往大事業(yè)的路。

        其實學校就在村委會,在家也能聽見學校里的讀書聲。放羊、割草的時候,阿牛還蹲在教室外偷聽過課。那些陌生、零星、一知半解的知識像春雨一樣流進阿牛的身體,將他要干事業(yè)的愿望泡得呼之欲出。

        他鋤地,除草,種莊稼,背水,能頂小半個大人。村里的人說這娃兒聰明,是個讀書的料。父母說讀書填不飽肚子,認不認得字有什么關(guān)系呢。是個干活的料就成。想讀書的阿牛只能繼續(xù)當父母的好幫手,給家里掙公分。無數(shù)次,他被遠處的讀書聲吸引,在夜晚的星空和白日的陽光下把目光投向?qū)W校。他算不出,要有多長的目光,才能穿過這幾百米的距離,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這一望就是好幾年,希望的星光才曲曲折折落進阿牛的眼里。

        白露一過,村里交公糧的工作就拉開了帷幕,12歲的阿牛和往年一樣加入到背糧食的隊伍。出發(fā)通常是晚上,夜間趕路走得快,這是父輩的經(jīng)驗,也是村里的要求。那天晚上,阿牛、三哥,還有一頭馬出發(fā)了。月亮早早爬上了山,星星也很亮,窄長陡峭的山路像飄帶盤旋在山谷里。林間的蟲子長長短短地聊天,60多斤的背篼在沉重的呼吸里起伏。阿牛看著自己被背篼壓得扁扁的影子,突然悲從中來。

        他太想讀書了。想和別的小伙伴一樣,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讀課文,寫字。想知道北京的天安門長什么樣。但這沉沉的背篼,繁重的農(nóng)活,將自己困在這里,困在永遠也走不出的大山之間。他哭了??蘼曮@走了四周的昆蟲,驚走了睡覺的夜鳥。

        凌晨五點,阿牛和哥哥到達了三十多公里外的蘇雄鄉(xiāng)糧站。此時,晨曦初露,阿牛的眼前,卻是金星閃爍——悲傷消耗了大量的體力,加上極度勞累引發(fā)的低血糖,他暈倒了。

        阿牛太累了。直到回家,直到在床上躺了兩天,也沒緩過勁來。朦朧里,他聽見有個聲音在呼喚。他跟著鑲了光環(huán)的聲音,翻山越嶺,涉河跨溪,一路狂奔,直到被冷水潑醒——如果不是村里的老人見他神志恍惚,幾個人合圍,在離大渡河不足百米的地方將他截住,舀了田里的水“鎮(zhèn)邪”,家里的人大概要到河里去打撈他了。

        被潑醒的不只是阿牛,還有父母——作為對阿牛念念不忘讀書的回響,他們終于松了口,答應(yīng)送孩子去讀書。第二年,父親東拼西借湊夠了學費,13歲的阿牛和15歲的三哥,11歲的妹妹,成了小學一年級的同班同學。

        小學的時光很短,邱華連跳兩級,三年就讀畢了業(yè)。但天空飛過的鳥留下了痕跡——不只是后來居上成績優(yōu)異,這個聰明能干的勞動委員,還利用課余時間,從山上、河壩里撿來石頭,為學校砌了幾十米防洪防塌的??病_@成了學校的榮譽墻,多年后,老師還指著??玻嬖V學弟學妹,這是大學生邱華為學校做的貢獻。好好讀書,就能像他一樣考上大學,成為榜樣。這是后話。

        小學畢業(yè),十六歲的彝族小伙阿牛早已明白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叫理想,記住了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他想上高中,上大學,將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改變自身的命運。改善家里的貧困。改寫村里的歷史。

        這個想法一萌芽,就長得飛揚。

        坐在初中教室里的阿牛,把渾身上下所有的毛孔都打開了。每一個毛孔都是牙齒,反復(fù)咀嚼老師講授的知識。他看見語文在血管里長成蓬勃的詩意,數(shù)學在骨骼上長出明亮的思維,化學、物理的奇妙反應(yīng),讓理想騰躍如山風激蕩。

        但是,初中的學習并沒有如他期望的純粹和充?!鞘侵R青年都要上山下鄉(xiāng)的時代,每天有一半多的時間,他必須和同學們一起參加勞動。當然,這不算什么,小個子阿牛,班長阿牛,帶著同學開荒、種地,依然干得又快又好。他們班的開墾的地總比別的班多,他們班種的玉麥、洋芋,到秋收的時候,總是比別的班沉甸出一大截。那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的組織能力已經(jīng)茁壯成長,蓄勢待發(fā)。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的消息跋山涉水來到偏遠的彝鄉(xiāng)時,已經(jīng)是幾天后了。這個驚天霹靂砸得校長和老師手足無措。學生阿牛卻在悲痛之余,第一時間領(lǐng)了班上的男生,從山上砍下柏樹枝、竹子,搭建起供人們悼念的靈堂。

        這也是他搭建出的通往遠方的階梯——當年冬天,作為班上唯一的代表,他第一次走出大山,與烏斯河鐵路學校的代表們一起,坐火車到成都參觀。

        那是陳奐生進城的體驗,用阿牛的話說,三魂七魄都出了竅。走在成都的街上,平日里靈活敏捷的小伙笨拙得邁不出腿。站在人民商場那些比星空更光芒璀璨,比朝霞更斑斕光華的商品面前,他渾身上下都是走進仙境的恍惚。遠方第一次有了清晰的定位——他要走出大山,走向成都。

        一年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阿牛被推薦到甘洛縣中學讀高中??h城的高中生了啊,阿牛不想只叫阿牛,他想有個叫起來響當當?shù)拿?,榮耀家族,光耀中華。于是,他給自己起了個漢名:邱華。

        顯然,換名帶來的信心還缺乏后繼的幸運,不久,邱華便嘗到了沮喪的滋味。當他再次張開全身的毛孔,準備以海綿的姿態(tài)擁抱知識時,卻看見縣城的風從教室前面拂面而來,帶著老師溫和的聲音,緩緩飄進耳里,又飛快地逃離出去——他聽不懂老師授課的內(nèi)容,那些陌生的定義、符號、計算公式……好像來自另一個空間。他專注地盯著老師,拼命記住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寫下的每一個字。他竭力把它們連接成自己能懂的樣子,但一眨眼,它們就亂成了朝王的蜜蜂。

        鄉(xiāng)下的優(yōu)等生成了基礎(chǔ)差、反應(yīng)慢的代名詞。嘲笑如雪落滿全身。憂傷使歡快的小伙變得沉默。

        除了學習,橫亙在邱華面前的還有物質(zhì)匱乏帶來的窘境。為了供自己讀書,父親賣了家里的耕牛去做生意,結(jié)果血本無歸。母親和妹妹耕種著分產(chǎn)到戶的田地,但收成并不好。他必須靠勤工儉學填補家里傾盡所有后依然存在的鴻溝。他利用課后的時間幫老師打煤炭換一頓飯;給建筑工地背石頭,換取糧票……即使如此,肚子還是經(jīng)常唱空城計。

        而此時,全國高考已恢復(fù),要靠推薦上大學變得不太可能。以自己的成績,要考出去也難如登天。長夜如墨,邱華望向成都的方向,不見光亮。望向家鄉(xiāng)的山脈,峭拔,剛勁而綿長。他問自己,放棄么?回答是不甘。更有堅定。他睜著眼迎接晨光的來臨,在清晨的清風中,給自己鼓勁。他投入更多的專注和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老師講授的知識,直到慢慢地可以聽懂,慢慢地可以運用自如。

        他還是那個質(zhì)樸、勤勞的少年。毫不意外,再次當選班上的勞動委員。在組織同學參加學校安排的秋收勞動時,一路拾撿起城里學生背不動往外丟的玉米撿,放進自己的背篼,躬身前行。他并不覺得這是值得表揚,或者是可以樹為標桿的行為。他只是本能地遵從一個農(nóng)家孩子對土地的尊重,對糧食的珍惜。但路過的領(lǐng)導(dǎo)卻看見了他那深掩于自然而內(nèi)斂之下本真、閃光的品質(zhì)。

        他成了學校的明星。給全校學生作報告。當上學校廣播室播音員,學生會主席,團支部副書記。甚至,破例讓他住進廣播室。

        接踵而來的榮耀和光環(huán),沒有讓少年迷失,和莊稼一起生長的孩子,懂得豐茂的前期是扎根,學好知識才能為理想啟航提供動力。

        所以,當表哥考上中央民族學院的喜訊傳來,邱華像自己考中了一樣激動得徹夜難眠。這之前,因為家庭成分,表哥連上高中的大門都沒有機會邁入。但表哥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他家那本《康熙字典》,不知被讀了多少遍。他總是在干活間歇,旁若無人,埋頭翻讀能買到或借到的書。在村里人眼里,那是是憨,是傻,是走火入魔。但邱華卻覺得,那才是讀書人應(yīng)該有的樣子。

        偶像成為明亮的北極星,高懸前方。而邱華的努力,也讓黑夜透出了白天的光亮——每天晚上,同學們都睡了,他和好朋友曾明權(quán)還在“偷”街上水銀燈的光,復(fù)習,討論,背誦。瞌睡無敵,他的絕招是涼水,眼睛睜不開的時候,就將頭埋進水盆。緩解疲憊的良方是暢想,暢想自己考上大學的場景。

        慎終如始者無敗事。1979年9月,邱華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南民族大學。而曾明權(quán)也考上了四川省財貿(mào)學校。

        到大學報道那天,他和母親穿過野核桃林去火車站。路上,他看見蹦蹦跳跳的松鼠,還有掉在地上的核桃。他跟母親說,以后要帶她去成都看看,吃核桃,逛百貨大樓,讓她過上好日子。上次去成都參觀時,他吃過老師買的核桃,皮很薄,仁很大。那美好的滋味,他一直記得。

        母親笑了,哼起彝家的歌,歌里說雄鷹要展翅飛翔。邱華也笑,笑得淚流滿面。他第一次發(fā)現(xiàn)媽媽老了,核桃葉般的眉眼被火塘的煙色浸得黢黑,光滑的皮膚刻進野核桃的紋路。

        他并不曉得給自己給母親許下的是一張永遠無法兌現(xiàn)的支票——兩年后,母親患癌癥去世。世上最疼愛自己的那個人去了,他連一絲回報的機會都沒有。這是邱華終生的痛。

        1983年7月,24歲的邱華大學畢業(yè),回到甘洛。

        站在縣城的街道,他有點恍惚。曾經(jīng)寬闊的街道如此逼仄,氣派的房屋如此低矮。而四周的山,依然陡峻高聳,水土流失嚴重的土里,莊稼太過稀疏……幾年的求學生涯,感觀與知覺的觸角早已盛滿大都市的先進、繁華和熱鬧。面對家鄉(xiāng)的縣城,無論是眼睛還是身體,都有點陌生。

        正是午間,對面山上的人家戶陸續(xù)冒起炊煙。邱華仿佛看見在火塘前燒火的母親,辛辣的煙逼進嗓子,逼進眼睛。辛苦勞作的母親,省吃儉用的母親,淚流滿面的母親,滿眼期待的母親……全部涌進腦海。

        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晌业募亦l(xiāng)依然貧窮。我是大山的兒子??纱笊揭廊回汃ぁN乙鯓?,才能回報腳下的這片土地?我要怎樣,才能改變我的家鄉(xiāng)?邱華問自己。

        回答他的,是縣委書記。大山里的“金鳳凰”學成歸來,成了縣上各大單位爭著要的“香餑餑”。而此時,國家以縣為中心的區(qū)域式扶貧開發(fā)正在拉開帷幕。建縣不到30年,農(nóng)村貧困的深度和廣度如何,農(nóng)民的生活究竟怎樣,縣上還缺少第一手資料。讓誰去開展調(diào)研采集數(shù)據(jù),是縣委書記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中文系彝文翻譯班畢業(yè),文字功底出色;能吃苦耐勞;組織能力強;蹣跚滿志、一腔熱血……當這樣的人才進入縣委書記視線時,他的眼睛一下就亮了。邱華立即被賦予重要的任務(wù)——到吉米拉達鎮(zhèn)進行貧困程度摸底調(diào)查。

        吉米拉達區(qū)在甘洛縣東南邊,解放前是黑彝統(tǒng)治的區(qū)域。高寒、瘠薄、閉塞,公路不通,通訊不達,自然條件惡劣,民風彪悍,是大家談之搖頭的地方。領(lǐng)了任務(wù)的邱華二話不說,和三個同年畢業(yè)的青年,背著鋪蓋就出發(fā),一頭扎進調(diào)查工作。

        幾年求學生涯建立起的認知,讓他敏感地捕捉到這項工作背后,有一縷春風正緩緩吹來——也許,改變家鄉(xiāng)貧困面貌的時機就要來了,鄉(xiāng)親們可以住上自己小時候夢寐以求的好房子,過上好日子了。自己要做的,是細致、深入、全面摸清情況。

        去的路上,邱華很輕松,也很興奮。在農(nóng)村長大的娃,熟悉四季的莊稼變化,家畜家禽生長的模樣都在心中,房屋朝向帶來的采光、背陽,夏汛冬雪引發(fā)的漏水、坍塌,他都見識過。至于那里的人難纏——他完全沒放在心上。他是農(nóng)村貧困家庭長大的孩子,他知道怎樣跟他們打交道。他對自己能圓滿完成任務(wù)充滿了信心。

        但吉米拉達的落后和貧困,還是超出了邱華的想象,這個以彝語的大山溝為名的地方,果然名不虛傳。相比土地肥沃的老家,這里的土地太過貧瘠,氣候太過惡劣。水稻無法生長,能存活的玉米、洋芋、苦蕎產(chǎn)量也低。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是農(nóng)戶的日常。低矮潮濕、人畜混居的茅草房,常年光著腳丫在泥石山路上行走的鄉(xiāng)親,比小時候的自己還貧窮……邱華的眼睛下起了雨。

        每天,邱華和同事披著星光出門,戴著月色回屋,翻山越嶺走村入戶。他用手中的卷尺,測量每一座茅草房、石板房的邊長面積;他用腳步,丈量5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他幫村民挖地、種莊稼;他劈柴、燒火;他和村民們聊天,在柴火的濃煙里思考他們的生活現(xiàn)狀,就著火塘的亮光分析貧困的原因。他儼然回到童年,是能干的阿牛。他又活在當下,是心憂家鄉(xiāng)的熱血青年。

        三個月后,一份《關(guān)于我縣高寒山區(qū)彝族群眾茅草房、石板房的調(diào)查》報告擺上了縣委、政府領(lǐng)導(dǎo)的案頭,其翔實的數(shù)據(jù),精準的分析,受到縣委、政府充分肯定。

        邱華被破格分配到縣委宣傳部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此后,作為宣傳干事的他,幾乎跟著縣委書記走遍了全縣的幾十個鄉(xiāng)鎮(zhèn)、100多個村,吃農(nóng)家飯,住民居屋,開院壩會,把一個立體的“3D”的甘洛裝在了心里。也把疼痛和憂傷裝在了心里。

        有時候,邱華也很奇怪,自己明明端上了“鐵飯碗”,是國家干部了,為什么還時常深陷感傷、恐慌而不能自拔。那些小小年齡,應(yīng)該讀書卻只能在山上放羊的孩子;那些整天勞作,將所有力氣和希望種進地里卻換不來溫飽的鄉(xiāng)親;那些向往北京首都,卻終生未走出過大山的人;那些被崇山峻嶺遮擋住彝地之首自信的鄉(xiāng)親……他的心被這些渴望、向往、迷茫的眼神灼得生痛,他的情緒,被每一個貧困鄉(xiāng)親的狀況攪得低昂不定。他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校園里歌唱,每一個家庭都能有沉甸甸的余糧,光亮暖和的住房,每一個人都能去往自己的遠方。

        他為自己個人渺小的力量自責。他固執(zhí)地用渺小的力量,鋪起通向希望的路。

        巖潤?quán)l(xiāng)修起了村級校舍,山里的讀書娃住進寬敞明亮的宿舍,不用每日翻山越嶺走幾個小時才能上課;特克林區(qū)的公路修通了,祖輩行走的崎嶇難行變成通向富裕的坦途;“軍民共建一條街”,以悄無聲息的方式改變著千年難易的“臟亂差”生活習性;職工宿舍拔地而起,房屋擁擠,蟑螂遍地鼠蠅橫行的時代成為過去……從1985年到1991年,從掛職副鄉(xiāng)長、五講四美三熱愛”專職副主任,到縣委辦副主任,思路敏捷,做事踏實的邱華將仕途走得順風順水,也將對家鄉(xiāng)靜水深流的感情,落實在可行性研究、竭盡所有爭取、獨樹一幟開創(chuàng)、不計回報努力、觸目可見改變的行動里。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如果說邱華反哺家鄉(xiāng)的情感深如大海,那么,以上這些,只是一路匯向大海的溪流。而溪流的前方,也許是驚濤拍岸,直到傾波碧水鋪天流淌。

        1996年,甘洛縣出了個轟動性的大新聞,縣民政局居然干起了福利彩票發(fā)行。一時間,置疑的、贊成的目光,明晃晃地落在時任民政局局長邱華的身上。冒進、撈錢、撈政績……各種各樣的標簽也貼在了他頭上。一向善談的邱華微笑以對——這是意料之中的事,要“吃螃蟹”,除了勇氣,還要有全面的分析、思考,足夠的定力。更重要的是,這還得是一場戴著合法合規(guī)“鐐銬”的獨舞。是的,在政府財政底子薄,在“五保戶”、特困戶、老弱病殘戶林立的情況下,要解決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提高補助標準,要改善甚至改變他們的生活,不另辟蹊徑哪里會有出路?

        這是一段焦灼的尋找。那段時間,邱華行走在村陌街巷,駐足于鰥寡孤獨的門口,在鄉(xiāng)野山間久久凝望。那些簡陋的住房,佝僂的身姿,貧瘠的生活,清澈的溪流,美麗的風景,在眼前變幻。天空高遠,而土地上的人卻又這么低微。他千萬次地問:太陽的子孫,雄鷹的后代,是什么折斷了你的雙翼?怎么樣才能讓深陷貧困沼澤的你重新振翅飛翔?

        他痛。思索的弧線在疼痛里生發(fā),一個又一個的想法照亮黑夜,將睡眠映成墻上的剪影。一個又一個的光亮湮滅,將失眠拉長。

        發(fā)行福利彩票的路走得緩慢、曲折而堅定。異鄉(xiāng)取經(jīng)、搜詢政策、各級匯報尋求支持……腿跑細了,舌頭急起泡,材料摞起老高。塵埃落定那日,在眾多形色的驚詫和興奮里,人們蜂擁著去買彩票,邱華的欣喜和激動,亦淹沒在連日奔波的疲憊和得償所愿的放松中。他終于睡著了。在夢里,他看見那些在貧困里掙扎的鄉(xiāng)親,舒展開了緊皺的眉頭,眼里有了向往的光亮。

        一炮打響的福利彩票,在短短的兩年里,在總?cè)丝诓坏?0萬的甘洛縣,銷售額超過280萬元,籌集到的助困救急經(jīng)費達110萬元。有了這些錢,780戶“五保戶”、困難戶告別了茅草房,搬進了新居。7000多人觸摸到溫飽二字的幸福和滿足——他們的困難補助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翻了一番,由每人300元增加到600元。

        邱華并不滿足。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版圖,裝著雪災(zāi)暴落洪汛漫流的時間、地點,裝著鄉(xiāng)親的冷暖、安危。他的眼光,如同雄鷹張開的翅膀,在群山河谷間掠過,俯瞰城市鄉(xiāng)野,繪制救濟救災(zāi)的坐標,落下紓困解難的“沙盤”。

        他在麻風村調(diào)研后,30多戶村民破爛不堪的住房換了模樣,村里第一次有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的悲憫,在他的心中翻滾,他遍訪全縣的退伍軍人、烈屬,優(yōu)撫、慰問,一個都不能少;他無法接受烈士們散落四方,他把他們?nèi)繋Щ亓陥@,用138座高規(guī)格的墓托起英烈高潔的精神和后人綿綿的敬仰,讓烈士陵園成為甘洛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夏天的雨,說來就來,不過幾分鐘,跑道上就汪起了大片的水。邱華穿過雨幕,跑向彝學會的大樓,棕色的鞋飛擺,像劃在水面的槳。體育場的燈光和水一起淌下來,落進他的眼里,泛出星空的幽藍和光澤。

        兩層樓的彝學會佇立在縣體育場的跑道旁。這是個顯得有點突兀的存在——跨進名為體育館的大門,有三幛建筑物:左邊是綜合體育館,右邊是羽毛球館兼籃球館,再往前,按慣性思維,應(yīng)該是乒乓球館或其他球類、健身、舞蹈類場所。但不。這里是彝學會,是四川大學甘洛彝族文化基地。

        幾年過去,跑道的顆粒間,還落滿那場盛大掛牌的喜慶,以及兩百米開外,縣政府一會議室傳來的如雷掌聲——2017年11月19日,甘洛彝學會正式成立。

        那是一場近300名嘉賓、會員共舉歡慶的盛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婦女委員會主席伍呷博士來了,四川省彝學會執(zhí)行會長、西南民大博士生導(dǎo)師沙馬拉毅來了,原四川省民委副主任曲木車和來了……縣委書記、縣長、宣傳部長、副縣長齊齊出席,與前來祝賀的、有著峭峰深澗重量的嘉賓額手相慶。

        大會勝利閉幕,邱華長長地舒了口氣——幾年的努力、籌備,以完美的方式落下帷幕,他很滿意,也很滿足。他又一次在甘洛縣的歷史上書寫出嶄新的一筆。

        甘洛彝學會是邱華退居二線后開辟的新疆域。不,應(yīng)該是這片空白的疆域一直在等著邱華。

        那天,當縣委書記找到邱華,說起正在消失的彝族文化和傳統(tǒng)時,邱華聽見自己的心里火焰騰起的聲音。潛藏在忙碌工作之下,輾轉(zhuǎn)在脫貧、攻關(guān)縫隙里的婉惜和痛心,如一枚火種,被春風一吹,嘩嘩嘩就燃開了。

        他記得小時候,家支里的老人們聚在一起吹口弦、彈月琴,悠揚的旋律、鏗鏘的跌宕,他聽見支格阿魯血液奔涌的聲音;他記得母親在火塘旁縫衣服,拉、抻、挽、扎,一針一線落得柔軟婉轉(zhuǎn);他迷醉畢摩作法,迷醉祭祀驅(qū)邪、鑲災(zāi)祛禍的神圣和虔誠;他迷戀彝文的悠久和字形的獨特,迷戀太陽歷的傳奇;他懷念高亢深長、機趣生動的民歌;他懷念那在婚禮上斗智斗勇掀起熱潮的克智……

        是的,作為彝人北向而敬畏天成的“彝地之首”甘洛,作為“神山”與“鬼山”并存而自豪橫生、頗有唯我獨尊氣概的甘洛彝人,眼見著那些流傳千年的習俗,那些在秘境里葳蕤生姿的遺產(chǎn),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潮里分崩離析,形銷骨立。常年穿行在鄉(xiāng)間村落的邱華,為村民們生活的變化而欣喜,也為傳統(tǒng)的飄散而痛心。

        事實上,還在更早的時候,他就意識到了傳承面臨的危機。大學剛畢業(yè),邱華便開始著手收集民歌,他走山過水,拜訪民間歌手,用錄音機聆聽天地間最本真、最生態(tài)的聲音,用彝文記錄蘊藏其間最熱烈、最飽滿的情感,用漢語展現(xiàn)彝族人鮮活的狀態(tài)。他花了幾個月時間,將收集的民歌整理成《甘洛民歌集》,表達對彝族文化的熱愛。

        此后,他在工作之余,還陸續(xù)挖掘整理了20多篇甘洛彝族傳統(tǒng)文化作品。

        但個人的影響力太小。他眼睜睜看著越來越多的彝族人聽不懂彝語、說不來彝話、舍棄掉彝規(guī),甚至羞于承認自己是彝族人。他眼睜睜看著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消失殆盡,他捧著滿腔的熱愛,在日趨的沒落里深長地嘆息。

        縣委書記的話點燃了邱華的熱情,不,是點燃了邱華的另一重生命。他又開始了行走。

        第一程的摸底是大海撈針,從20萬余人口中,篩出懂彝文通漢字的人才;從鄉(xiāng)親的口碑里,找尋博古通今的畢摩;從村莊田野間,問詢德高望重的德古;穿過清風日色,抵達歌手的吟唱、克智的光芒;穿過繽紛花事,貼近刺繡的寓意和柔軟;穿過白云青峰,觸摸樂器的內(nèi)斂和張揚……山一程水一程,幾多反復(fù)幾多翻越,邱華帶著幾個熱心的小伙,篩出了300多個傳承人。

        但接下來的行程離柳暗花明的明闊還有很長的距離,他不得不天天在埋怨的口水里艱難行進——這300多個人,分散在四鄉(xiāng)八村,認識彝文不一定認識漢字,會吹拉彈唱不一定會漢話,甚至對自己的名字,也會說出、寫出多個版本。年齡大的,沒有電話。有電話的不會發(fā)信息……簡單的建檔工作充滿穿越叢林的險阻。

        邱華只得天天守在打字店,邊打電話聯(lián)系、核實,邊請打字員打印。

        他渾厚的聲音,常常因為要讓電話那頭的人聽清楚而不得不拔高,而準確的信息必須靠寬闊持久的肺活量和經(jīng)久環(huán)繞的立體聲吼叫才能核實清楚。接了這個耽誤生意又不賺錢,還得每天忍受邱華從高亢嘹亮到喑啞晦澀的“嘶吼”,打字店的老板腸子都悔青了,天天黑著臉。而性格溫和開朗的打字員小姑娘,也受不了突破天際的“噪音”,恨透了他的改來改去,多少次強忍住把鍵盤砸他臉上的沖動,卻實在管不住脫口而出的痛罵……

        那是邱華最“卑微”,也是最開心的日子。他跟人家聊彝族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聊輝煌和湮滅,聊消失和傳承,聊責任和發(fā)揚。說得口干舌燥,聲嘶力竭,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支持。被對方掛電話,又打。挨了罵也不生氣,依舊笑言相迎。直到對方給予深深的理解和認同,心悅誠服加入傳承的行列,點亮發(fā)揚的星光。

        傳承民族文化的火苗,在邱華的助推中,以燎原的姿勢在甘洛縣的土地上燃開。每周六,朗讀彝文的聲音都會在學會的一樓會議室響起,那是學會開展的彝文教學志愿活動;彝家的歌頻頻在大型活動中嘹亮唱響,彝族的舞款款而起;民歌深情,和著樂器的奔放,在山間村落、各類匯演上經(jīng)久回響;精美的漆器、睿智的克智,在太陽之下綻放光芒;德古與司法聯(lián)手,走出了調(diào)解的新路;而畢摩,則以幾十萬字的巨著《彝族祈福經(jīng)籍》《彝族畢摩文化考釋》,雄視一方;四川大學在這里建起甘洛彝族文化基地,西南民族大學每年的田野考察都繞不開這里……現(xiàn)在的甘洛彝學會,已成為甘洛縣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

        其實,學語言的邱華,不只是骨子里流著對家鄉(xiāng)的情感,言語里也滿溢著深情?!拔页砷L在大涼山,走遍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巍巍的螺髻山,索瑪綻放,美麗的邛海湖碧波蕩漾。我生長在甲古甘洛,眷戀著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神奇的甘洛吉日坡雄鷹翱翔,神秘的德布洛莫波,故事傳揚。阿普頭上的天菩薩告訴我,彝人不屈的精神,譜寫燦爛的樂章。我祝福涼山兒女孜莫格尼,孜莫格尼……”他參與創(chuàng)作的《祝福涼山祝福甘洛》,濃情厚義,豐約搖曳,一經(jīng)發(fā)布,便成為宣傳涼山、宣傳甘洛的主打歌曲,廣為傳唱。而他作詞的《美麗甘洛》,則被選錄中國100首基層音樂錄;他的《黑馬溪畔核桃節(jié)》,還摘得了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老年演唱組金獎……

        點開邱華的微信、快手、抖音,隨時可看到他即興編唱的小曲、隨手拍的瞬間。他傳承歷史,更立足當下,以自媒體為介,宣傳家鄉(xiāng),科普知識;他記錄彝族風俗、文化,也展示家鄉(xiāng)新貌。他把自己活成有著數(shù)十萬粉絲的“網(wǎng)紅”,活成甘洛彝族文化的代言人。

        退休后的邱華不再奔跑。

        他常常哼著歌,愜意地走在如水的月光里,走在流金的陽光下。

        他見過長風萬里,他曾經(jīng)在天地間翱翔。他聽過植物緩慢的生長,觸摸過泥土的沉靜。

        他開始守望天空,看雄鷹飛過。他守望群山,等待支格阿魯?shù)木?,在這片土地上重新煥發(fā)風華。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9999精品视频| 国产黄色污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臀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在线 | 亚洲|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制服bt| 亚洲va精品va国产va|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少妇| 国产精品内射后入合集|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小池里奈第一部a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色老汉亚洲av影院天天精品 | 免费在线观看播放黄片视频|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色黄网站久久| 日本久久伊人特级黄色|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高清观看|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熟妇搡bbbb搡bbbb搡| 久久国产av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成人午夜视频| 天天色影网|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大片|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不卡一区| 欧美丰满熟妇性xxxx| 日韩毛片基地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中文字幕av第二页| 免费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蜜桃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高清理伦片a| 色欧美与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