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醫(yī)院的急診室來了一位58歲的徐阿姨。據(jù)陪同徐阿姨來的家屬介紹,徐阿姨一早起來就喊胸悶、胸痛。經(jīng)過急診科檢查,徐阿姨的心肌酶譜異常。急診科醫(yī)生認為,徐阿姨十有八九患了心肌炎。但是為了確保診斷的準確性,醫(yī)生還是讓徐阿姨去放射科做心臟磁共振檢查。放射科醫(yī)生發(fā)現(xiàn):徐阿姨的心內膜下一片亮亮的高信號區(qū),竟然是心肌梗死!人們對CT、磁共振檢查可能都聽說過,但是對心臟磁共振檢查,可能還是第一次聽說。那么,心臟磁共振與普通磁共振有什么區(qū)別,能檢查哪些病?
磁共振檢查,其實就是將人體放置于一個強大且均勻的磁場內進行檢查。磁共振成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醫(yī)學已經(jīng)有三十多年了,因為它對人體無創(chuàng)傷,所以是檢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肉骨骼系統(tǒng)、血管系統(tǒng)、腹腔內器官的理想方法。
雖然磁共振技術應用于臨床多年,但心臟磁共振成像是在二十一世紀初才獲得突破的新技術。心臟的不斷跳動,會導致磁共振無法清晰地捕捉心臟的圖像。醫(yī)學界不斷改進磁場共振的掃描序列,通過心電門控和呼吸門控等先進技術,獲得了清晰的心臟磁共振圖像。
不僅如此,做過心臟支架手術的患者,現(xiàn)在也可以做心臟磁共振檢查。以前,放射科醫(yī)生會告訴患者:體內裝有支架的人不適合做磁共振檢查。原因在于:金屬支架會在磁場內移位;在磁場作用下金屬支架會產熱,對血管造成損傷。但這樣的說法如今要改改了。因為,支架在植入過程中,會牢牢地鑲嵌在血管內,把狹窄的血管支撐起來,充分釋放的支架是不會發(fā)生移動的。同時,植入的支架會逐漸被新生的血管內皮覆蓋(在醫(yī)學上稱之為“內皮化”),也就是支架和血管“融為一體”了。至于磁場下,支架溫度升高的問題,有研究試驗發(fā)現(xiàn),這種熱效應是相當有限的,一般僅僅升高1~2℃,還不及一次身體發(fā)熱帶來的體溫升高,而且冠脈內血流是連續(xù)且快速的,產生的熱量也不至于損傷心臟。因此,就目前的醫(yī)學技術來看,無論是裸金屬支架,還是藥物涂層支架,做磁共振檢查都是安全的。但2007年以前置入的弱磁性支架,就有必要對其安全性進行重新考量。
心臟磁共振被稱為心臟“一站式檢查”,即可以通過一次檢查就能同時完成心臟結構與功能的評估。對比大家更為熟悉的心臟超聲,心臟磁共振檢查能更直觀地觀察心臟整體,包括瓣膜、大血管、心包等其他結構的生理和病理情況。
心臟磁共振是一項特殊檢查,可直接顯示心肌、心外膜和心內膜的邊界,可精確測量心梗后心肌變薄的程度,清晰顯示心臟收縮功能,定量測定心肌梗死質量、梗死百分比及透壁程度等。心臟磁共振能診斷的疾病非常廣泛,除了缺血性心臟病外,還可以確診肥厚性心肌病、致右室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肌炎、左室致密化不全、擴張性心肌病、心包疾患等疾病。
總而言之,心臟磁共振檢查安全又可靠,沒有電離輻射損傷,且磁共振造影劑具有低黏性、無毒性和低過敏性。
指導專家/周滟? 吳連明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
編輯|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