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銘
摘要:一名高一女生因為想學音樂的愿望一直不被允許,心中對父母產(chǎn)生了怨恨,并陷入不能學音樂的情緒困擾之中。咨詢師運用ACT療法,幫助來訪者學會自我放松,處理情緒;通過認知融合,幫助來訪者調整不合理認知,拓寬思維,擁抱更多可能性。同時結合家庭教育指導,幫助來訪者改善親子關系。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輔導,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咨詢效果良好。
關鍵詞:ACT療法;正念;家庭教育指導;認知融合;承諾與行動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2-0057-04
一、個案評估與分析
高一女生亭子(化名),16歲,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家中還有爺爺、奶奶和弟弟。亭子自訴喜歡唱歌,從八年級開始跟父母透露出學音樂的想法,但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自此一直都很痛苦。
1.個性敏感脆弱。亭子是一個比較內向和敏感的學生,內心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不太敢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面對挫折傾向于自我封鎖,容易胡思亂想,內心相對脆弱。
2.生活危機事件。亭子很喜歡唱歌,一心想學音樂,但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她參加了校園十大歌手選拔賽,卻慘遭淘汰,而過去一起學唱歌的同學拿下了比賽冠軍,這引發(fā)了她內心的沖突。她對未來感到迷茫,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3.親子溝通不良。親子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父母并未認真傾聽亭子的訴求,常常在亭子面前表現(xiàn)得不耐煩,甚至指責和謾罵,導致亭子在面對與父母的關系時內心極度委屈。
根據(jù)心理正常與異常三原則[1],亭子的主客觀統(tǒng)一,知情意協(xié)調一致,衣著得體,身體健康,智力正常,思維清晰,語言表達通順,有自知能力,沒有出現(xiàn)幻覺、臆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疾病。亭子的心理問題持續(xù)時間已經(jīng)超過兩個月,加之親子關系不良,讓亭子內心充滿委屈和挫敗感。亭子的認知合乎邏輯,人格上無明顯異常。心理問題出現(xiàn)泛化,比如自我感受比較痛苦,對未來感到迷茫,學習動力不足,對自我缺乏信心,睡眠質量下降等。由此可以確定亭子的心理問題屬于嚴重心理問題。
二、輔導目標
短期目標:放松自己,處理情緒。想到父母反對自己學音樂,亭子就會陷入無盡的委屈、怨恨和遺憾之中,需要在輔導中幫助亭子學會調適情緒。
中期目標:在學音樂這件事情上,亭子積壓了很多對父母的負性情緒。因此,在輔導中需要幫助她改善親子溝通,提升親子關系質量。
長期目標:亭子長期存在情緒困擾,導致思維狹窄,對未來喪失信心。因此,在輔導中需要幫助她拓寬思維視域,澄清價值觀,確定承諾并付諸行動,樹立對未來的信心。
三、輔導方法
本案例主要采用美國治療師Steven C. Hayes提出的接納與承諾療法(以下簡稱ACT),旨在通過平衡接納與改變來提高心理靈活性。ACT涉及六個核心治療過程[2]:(1)接納,即以積極的態(tài)度擁抱各種經(jīng)驗和感受。(2)認知融合,改變思維和其他心理事件的消極功能,幫助來訪者學會退后一步觀察這些心理事件,平靜看待這些心理事件而不深陷其中。(3)觀察自我,改變關于“自我”的概念,從概念化的自我變成作為各種心理時間載體的自我。(4)引導來訪者學會將注意力放在當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上,學會以一種非評價的方式感受當下的過程。(5)澄清價值觀,在生活的不同領域幫助來訪者建立有意義的生活。(6)承諾與行動,幫助來訪者將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并加以實踐。
在運用ACT過程中輔以家庭教育指導等方式,幫助來訪者學會接納當下,放松自己,緩解情緒困擾。覺察自我不合理認知,改變自我評價,改善親子關系;澄清價值觀,尋找學習和生活的多種可能。
四、輔導過程
(一)放松自己,處理情緒
第一次面詢時亭子很準時地來到了心理輔導室,她神色憂郁,一開口就禁不住掉淚,她說她一直很喜歡唱歌,小學時的音樂老師也認為她很有歌唱天分,但父母對其學音樂的要求表示堅決反對,認為她要學音樂是“不懂事”“走捷徑”,還聯(lián)合家中的其他親戚力勸亭子不要學音樂。每次提及父母和周圍人的勸阻,亭子的情緒都會出現(xiàn)波動。在亭子敘說的過程中,我充分地給予了共情,并用身體語言鼓勵她繼續(xù)表達。
而后亭子又提及了她參加“校園十大歌手”比賽的經(jīng)歷,在敘說中,亭子的情緒一直都很強烈,不適合進一步談話。于是我采用正念呼吸法引導亭子進行放松,緩解情緒壓力。正念是ACT技術的核心基礎,旨在幫助來訪者隔離或脫離情感的痛苦,把注意力從內在轉向自我的呼吸。
在正念呼吸進行過程中,亭子忽然睜開了眼睛:“老師,我很難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蔽沂紫雀兄x亭子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我,并對此表示理解和接納:“正念呼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慢慢地練習,第一次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我們慢慢來。”考慮到亭子的情緒反應,我臨時決定改用心理著陸技術幫助亭子放松,處理情緒。心理著陸技術的原理是把注意力從內部思考轉移到外部世界,有助于個體負面情緒的緩解。
我讓亭子環(huán)顧四周,引導亭子關注一個小東西,選一個能放在桌上的,不會引起情緒波動的物品。亭子最后選擇了桌上的一支荷花造型的圓珠筆,我示意亭子把筆放在自己面前,繼續(xù)進一步引導,“請舒服地坐著,做一個緩慢的深呼吸?!币驗橛辛饲懊嬲詈粑木毩暎ぷ舆@回很快進入了狀態(tài)?!翱粗阊矍暗臇|西,不要碰它,用一點時間觀察它的外形,然后想想它擁有的不同的特征?!薄斑@是一支筆,它表面看起來是什么樣的?是光滑還是粗糙的?看起來還有什么獨特的地方?你還可以觸摸它,并注意觸摸的感覺……”
亭子很認真地跟著指導完成了心理著陸,并表示心里沒那么難受了。本次輔導成功幫助來訪者進行情緒疏導,對比發(fā)現(xiàn)心理著陸技術更適合亭子。此外,我還與亭子探討了其他有效的情緒舒緩的辦法,比如寫心情日記,或者通過運動等方式幫助自己緩解身心的緊張感。咨詢結束時,我布置了咨詢作業(yè):每天安排30分鐘的體育活動時間,每日進行1~2次的心理著陸練習。
(二)覺察自我,接納當下
這次輔導主要采用認知行為療法(CBT)的“箭頭向下”技術,幫助來訪者識別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非理性信念,并利用“控辯方技術”“可能性區(qū)域技術”幫助來訪者進行初步的認知調整。輔導過程中準確識別來訪者的情緒,是保障心理輔導有效性的前提。在談話中我發(fā)現(xiàn),父母不同意學音樂這個事實讓亭子很挫敗,而父母的指責和誤解更讓亭子感到委屈和不滿。這些負性情緒一直困擾著亭子,使她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失去了對未來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和信心。
在對亭子的準時赴約表示贊賞后,我們開啟了本次的談話。亭子首先表示,她完成了咨詢作業(yè),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可以部分掌控自己的情緒;近期曾經(jīng)試圖與父母聊學校的事情,卻很難“聊得下去”。
“我覺得他們根本不理解我,總是很敷衍我。”
“父母不同意你學音樂,這讓你想到什么?”我開始使用“箭頭向下”技術,幫助亭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動化思維。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箭頭向下”技術會讓來訪者有一種“刨根問底”的感覺,如果不提前說明,很容易使來訪者產(chǎn)生“被逼迫”的感覺,從而影響咨訪關系。在實施“箭頭向下”技術前,我與亭子做好了溝通,有效避免了咨詢過程中的阻抗現(xiàn)象。
“他們不理解我,每次提起這件事總是會大發(fā)雷霆……”亭子在面對父母時常常產(chǎn)生“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這就是一種很明顯的自動化思維。
“爸爸媽媽不理解你,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我接著往下問。
亭子思索片刻:“我覺得他們不夠愛我。他們有些重男輕女,偏愛弟弟,忽略了我的感受?!?/p>
“父母不愛你,偏愛弟弟,這又意味著什么?”
“我很差勁,不值得被愛……”亭子很無力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通過層層追問,我找到了亭子的非理性信念。我把亭子的這些想法列出來,并介紹了控辯方技術。引導亭子思考支持這些想法的證據(jù)是什么,支持相反想法的證據(jù)是什么。針對亭子不被允許學習音樂這件事,我采用了CBT中的可能性區(qū)域技術。應用可能性區(qū)域技術時可向來訪者提問有如下幾個典型的問題[3]:
(1)最糟糕的情況是什么?最理想的情況是什么?最可能的結果是什么?
(2)支持糟糕可能的證據(jù)是什么?支持理想情況可能的證據(jù)是什么?
(3)如果最糟糕的事情發(fā)生了,你怎么辦?
(4)有沒有可能做些什么,爭取到更好的結果?
運用可能性區(qū)域技術的目的在于使來訪者能以客觀的視角看待當下,從而接納現(xiàn)狀,以積極而無防御的態(tài)度擁抱各種可能。本次輔導中,亭子不似之前那般情緒失控,能夠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受時間的限制,我把控辯方技術和可能性區(qū)域技術的相關思考任務打印出來,作為輔導的作業(yè)留給亭子慢慢思考和完成。這個過程可視為“認知融合”,即幫助亭子改變思維,平靜地看待心理事件。
(三)家庭教育指導,改善親子溝通
征得亭子的同意后,我與亭子的班主任進行了溝通。在班主任的協(xié)助下,我與亭子的父母在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進行了會談。
在會談中了解到,在父母眼中,亭子一直都很懂事。上中學后,父母發(fā)現(xiàn)亭子不太愛說話了,但兩人認為女孩子心思多,并沒有放在心上。而對于亭子要求學習音樂的事,父母不是很贊成:一來孩子學藝術的費用比較高,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但不知怎么跟亭子解釋;二是亭子學習成績尚可,擔心她心血來潮學習音樂,最后沒有出路還荒廢了文化課。種種顧慮讓亭子父母不敢支持孩子的這一想法,但對于女兒他們很心疼,內心也充滿著愧疚。
看得出來,亭子的父母確實不太懂得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不太重視親子之間的問題,導致與孩子的關系越走越遠。在本次談話中,我主要與亭子的父母就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溝通,建議家長能夠以尊重、接納和非評判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情緒變化,同時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的需要及心理狀態(tài),適度地進行自我反思,并多與孩子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亭子的父母對此表示認可。
(四)澄清價值觀,尋找新可能
這次輔導開始時,我從亭子處了解到:她的父母在周末晚飯后和她做了一次深入的溝通,對她表達了愛意與歉意,雙方都說了很多心里話。亭子表示自己當時有些無所適從,過后感覺沒有那么埋怨父母了。
我見亭子對父母的態(tài)度有所轉變,對這一變化表示肯定。同時提及之前給她留的運用“控辯方技術”對“父母不愛我,我不值得被愛”這一非理性信念進行辯駁的輔導作業(yè)。這一次亭子找出了很多支持相反想法的證據(jù),慢慢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關愛,但對于不能學習音樂這件事依舊存留著遺憾。
我再次運用“可能性區(qū)域技術”對亭子學習音樂這件事進行探討,引導她看到事情的多種可能性。亭子說最糟糕的事就是可能她永遠都沒辦法去學唱歌,而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父母支持她的想法,讓她現(xiàn)在就轉去藝術班學唱歌。亭子表示,第二種情況似乎不太可能,她知道父母也有難處。而最可能的結果是她把唱歌當成一個愛好。在這次對話中,亭子的情緒穩(wěn)定了許多。
我對亭子的想法表示理解和尊重,并通過“自我暴露”談了一些個人的經(jīng)歷。
“自我暴露”也稱“自我開放”,是指咨詢師把個人的情感、思想、經(jīng)驗等方面的信息告訴來訪者,與來訪者共同分享。我把亭子帶到心理輔導室隔壁的陳列室,里面擺放著一架古箏。亭子對這架古箏感到好奇。我很坦誠地告訴亭子這架琴是我自己的,并與她分享了自己學習古箏的經(jīng)歷。亭子聽完深有感觸:“我也可以先把當下的功課學好,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以后再尋找機會去學習唱歌。”
在本次輔導中,我重點引導亭子將注意力放在音樂以外其他事情上,減少對于不能學習音樂的過度關注,并引導亭子拓寬思維視域,探索未來生活的多種可能。
(五)作出承諾與行動
在最后一次輔導中,我運用ACT技術中的“承諾與行動”,幫助亭子將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中并加以實踐。亭子對自己當前生活做了一些初步規(guī)劃,并對未來生活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整個過程中,我一直耐心地陪伴她,并對她計劃中的一些困惑提出了參考意見。
在輔導結束的時候,亭子釋然地告訴我:“老師,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那么糾結能不能學音樂了。我的父母也很不容易,目前我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調整好,考好期末考試,選好科目。高中這幾年把學習搞好,將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可能性!學音樂不再是我心里的‘痛了?!?/p>
亭子的一番話讓我倍感欣慰。在討論計劃時,亭子非常認真,眼神里充滿了希望。在征得亭子的同意后,我們結束了咨詢。
五、輔導反思
本案例的輔導持續(xù)了一個多月,輔導過程比較順利,基本實現(xiàn)了最初制定的輔導目標:亭子能夠處理自己的情緒壓力,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親子關系得到了緩和,父母能夠與亭子誠摯溝通,給予亭子尊重和理解;通過“控辯方”技術和“可能性區(qū)域技術”,亭子逐漸調整了不合理認知,澄清了之前的許多認識誤區(qū),對學習音樂的事情不再耿耿于懷,能夠堅定自信地對未來作出規(guī)劃。
本案例給了我不少啟發(fā):(1)家庭是教育的根基,孩子出現(xiàn)問題后,父母需要作出改變,孩子才可能得到成長;(2)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輔導中,有的來訪者會出現(xiàn)強烈的情緒反應,優(yōu)先處理好情緒才能更好地幫助來訪者面對問題;(3)ACT療法的核心在于幫助來訪者悅納自己、積極面對、解決問題,擁抱更多可能性,非常適用于高中生心理輔導。
參考文獻
[1]郭念鋒. 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林甲針,陳如優(yōu). 中學心理輔導使用技巧與案例[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郭召良. 認知行為療法入門[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
編輯 / 黃偲聰終校 / 于 洪 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