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旭
摘 要:初中是培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時期。文本細讀是一種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將其與初中語文閱讀課程相整合,對增強學生閱讀能力和自主閱讀興趣大有裨益。文章主要采用學情分析法和探索研究法,探討了初中語文開展文本細讀教學的必要性,從文本導入情境創(chuàng)設、文本思路梳理、語言品析技巧滲透以及文本主旨思想挖掘四個方面論述了文本細讀具體的實施策略,旨在助力學生語文閱讀技能和習慣的養(yǎng)成。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細讀;必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3-01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35
文本細讀是一種新型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初中生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需求。教師合理引入文本細讀策略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展開細致剖析,同時增強學生對文本語言、內涵的領悟效果。為此,教師應當明晰初中語文教改實施文本細讀的必要性,根據閱讀教學流程以及文本的題材、語言特色,布設創(chuàng)新、有趣的文本細讀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語言的藝術魅力,向學生滲透科學的文本細讀技巧,從而達到學生對閱讀文本深度解讀的目標,下面我們就對初中語文文本細讀策略展開研究。
一、初中語文開展文本細讀的必要性分析
所謂文本細讀,簡而言之就是對文章的語言、結構、修辭等要素展開仔細解讀的閱讀模式,主要目的是挖掘文章的深層次旨意。文本細讀是一種針對文章本身的閱讀分析方法,在新時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用價值非常高。經過語文閱讀學情分析和理論實踐研究,筆者將初中語文開展文本細讀的必要性概括整理為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閱讀文本語言的理解。語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語言的構建和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和積累意識的艱巨使命,想要達成上述目標,實施文本細讀是非常有必要的。文本細讀最顯著的作用,就是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有效的文本細讀主張直面文本、字斟句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特色展開賞析,如文章創(chuàng)作運用哪些修辭和表現手法,這些手法的應用發(fā)揮怎樣的表達效果,使學生在語言賞析中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積累更多妙筆生花的修辭手段和書面用語,這些都能驅動學生語言構建和運用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借助文本細讀夯實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基礎。
第二,有助于學生挖掘閱讀文本的內涵主旨??v覽現階段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理解現狀,部分學生對文本存在膚淺化、片面化的解讀現象,或是依賴于課外參考材料對文章的解析,無法自主探析文章所要闡釋的思想主題,制約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文本細讀強調感同身受和開掘意蘊,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文本細讀有助于學生挖掘閱讀文本的內涵主旨。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文本內涵主旨的理解方法和途徑,再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闡述自身的閱讀感想,對文本思想主題展開評價,使學生對文意產生通透解讀,從而幫助學生突破片面化閱讀困境。
第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古語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边@句話也適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的前提條件,部分學生正是缺少這種習慣,所以在閱讀探究中表現較為被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文本細讀是一種具有計劃性的閱讀模式,基本流程包括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精細的語言分析、文章情志意趣的鉆探等等,這套流程中包含大量習慣培養(yǎng)內容,比如段落劃分習慣、詞匯批注和摘記習慣、查閱詞典釋義生詞習慣等等,教師通過實施文本細讀可以引領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優(yōu)良的閱讀習慣,這樣學生在開展自主閱讀時就能自然而然地基于習慣和章法高效閱讀,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理解技能躍升至更高水平。
二、初中語文開展文本細讀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文本導入情境,喚醒學生的文本細讀期待
初中語文開展文本細讀面臨的最大阻礙,是學生閱讀陌生文本時畏難情緒較為強烈,影響學生和文本內容展開近距離對話。從情境認知理論來講,學生的閱讀思維需要具象事物的刺激才能產生情感和行為的反應,這是學生主動參與文本細讀的基礎條件。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改中實施文本細讀時,應該重視文本導入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學生熟悉、感興趣的事物中,探尋文本切入點,借助多媒體材料、生活資源或是懸念設計,創(chuàng)設別開生面的文本導入情境,從而營造樂讀、樂活的閱讀環(huán)境,喚醒學生的文本細讀期待。具體的導入策略如下:
第一,創(chuàng)設多媒體形式的文本導入情境。多媒體素材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最強,是創(chuàng)設文本導入情境的絕佳選擇。教師在文本細讀教學中應用時,需要根據文本內容,在互聯網資源庫中甄選多媒體素材。如閱讀文本的題材是科普說明文,教師就可以搜集相關科學知識的應用案例,以圖片、小視頻等形式將其呈現給學生,同時跟進情境導語:同學們,大家還接觸過其他有關這項科學知識的事物嗎?能否列舉一二?學生立即展開互動議論,這樣科普說明文主題就有效導入,學生文本細讀興趣被迅速激活[1]。
第二,立足生活視野創(chuàng)設文本導入情境。閱讀文本的描述事物和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創(chuàng)設文本導入情境也應該依托生活視野。如閱讀文本是描寫生活中景物的,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先在投影設備上展示對應的景物圖,同時引出生活話題:同學們,投影屏上的景物大家在生活中見過嗎?在何處見過?該景物在你眼中有哪些特點?學生踴躍參與生活話題交流,并聯系生活實際爭先恐后地闡述景物特點。在學生闡述完畢后教師作小結:我們今天所要研讀的文章就和這個景物有關,作者又會從哪些視角切入創(chuàng)作呢?下面我們就到文本中進行探索!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文本細讀期待,實現高質量的生活化文本導入情境創(chuàng)設[2]。
第三,通過懸念設置創(chuàng)設文本導入情境。學生的好奇心理十分突出,教師在創(chuàng)設文本導入情境時,應該通過懸念設置開發(f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如閱讀文本有其相關的影視劇或動畫作品,教師可以搜索下載影視劇或動畫,剪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在文本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給學生,學生正看得津津有味之時,影視劇或動畫片段戛然而止,教師適時設置懸念:主人公后續(xù)遭遇會是怎樣的?故事的結局是喜是悲?同學們不妨大膽猜一猜!學生立即展開熱烈猜測和討論,幾分鐘后教師揭示文本主題:老師剛才播放的影視劇/動畫片段,是根據教材文本拍攝/制作的,同學們對后續(xù)情節(jié)的猜測都不拘一格,但是真正的答案潛藏在文本中,欲知后事如何,需要大家細致地閱讀和探索!這樣在懸念情境的牽動下,學生就會基于自主動機參與文本細讀。
(二)梳理閱讀文本思路,促進學生對文脈整體感知
思路和結構是語文文本細讀的基本要素,學生只有先探明文本的結構和大致內容,才能進行更細致的閱讀理解。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文本細讀時,必須重視引導學生梳理文本思路,促進學生對文脈整體感知,從而實現對文本創(chuàng)作思路和結構的有效把握。相關教學策略如下:
第一,整體感知文本體裁和內容。在這一步,教師應該通過設計朗讀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初步摸清文本的體裁和內容。朗讀活動的設計和開展要根據具體的文本體裁,如閱讀本文是詩歌或散文,教師可以播放悠揚舒緩的樂曲,鼓勵學生隨樂曲有感情地朗讀文本;若閱讀文本中含有較多的人物對話,教師可以讓學生劃分小組、分角色朗讀。學生朗讀完畢后,教師先指導學生標注文本段落序號,然后提出思考問題:同學們,文本屬于什么體裁?文中寫了什么人、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在學生交流并正確作答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段落大意批注在文本旁邊,便于下一步的文脈梳理[3]。
第二,梳理文本創(chuàng)作結構和思路。在這一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結構探究問題:同學們,通過段意概括,大家發(fā)現文本的創(chuàng)作結構屬于哪個類型?是總分式、遞進式、并列式還是其他形式?學生探討并作答后,教師再問:大家是如何辨別文本結構類型的?有學生表示文本各段落之間有相互過渡和照應的句子,還有學生反饋文本的首尾段落中含有總結性的語句。教師讓學生劃出這些句子,并引導學生從段落主題句分析文本創(chuàng)作結構和思路,比如學生認為文本屬于總分式結構,并在首段中找到有關過渡句,教師可以提問:這個過渡句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聯系上下文回答:具有總結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這樣學生就對文本脈絡了然于心,達到有效開展文本細讀教學的目的。
(三)滲透語言品析技巧,強化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
初中語文實施文本細讀教學,對文本語言的品析和鑒賞至關重要,文本是學生感性語言材料的主要來源,部分學生對研習文本語言缺乏科學的技巧,致使難以吃透文本的語言精髓,影響學生閱讀理解和語言能力發(fā)展效率。為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文本細讀時,必須加強向學生滲透語言品析技巧,引導學生從文本修辭、表現手法、藝術特色等角度鑒賞語言,從而強化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促進學生運用語言時游刃有余地含英咀華。相關教學策略如下:
第一,從修辭手法滲透文本語言品析技巧。修辭是作家為提高文本語言表達效果而常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教師在文本細讀教學中向學生滲透語言品析技巧時,應該從修辭手法切入。如學生精讀文本后,教師可以設計一項修辭句查找任務:同學們,請大家分小組將文本中的修辭句找出來,比一比哪組找到的修辭句最多、最全。幾分鐘后,各組輪流匯報找到的修辭句,并說明每個修辭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教師應該根據文本描寫的事物,引導學生咀嚼修辭手法的妙用,比如某組學生匯報文本中的排比句,教師適時提問:作者運用這個排比句狀物、說理還是抒情?學生結合文本內容作答:抒情。教師追問:那么起到怎樣的抒情表達作用呢?學生反復品味后回答:三個結構、含義相似的短句放在一起,節(jié)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增強作者情緒和文本氣勢。這樣學生就順利習得從修辭手法品析文本語言的技巧[4]。
第二,從表現手法滲透文本語言品析技巧。表現手法在文本創(chuàng)作中應用也十分廣泛,是文本細讀中關鍵的語言品析板塊。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聯想、鋪墊、象征、欲揚先抑、托物言志、用典等等,教師在滲透該技巧時,需要指導學生根據文本具體語句展開品析。如本文中采用鋪墊的表現手法,教師可以設問:文本故事的高潮情節(jié)到來之前,作者搭建了哪些次要情節(jié)?學生分析交流后正確闡述次要情節(jié),教師跟進提問:那么這些次要情節(jié)能否省略?省略之后對文本語言表述有哪些影響?學生品讀前后文表示:不能省略,省略之后文本的主要情節(jié)顯得突兀、缺乏邏輯性。教師:那么這種鋪墊表現手法對文本語言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呢?學生經過探討總結道:可以渲染氣氛、增強讀者的期待感,同時為文本主要情節(jié)做好準備和醞釀,使文章前后照應、結構更加嚴謹。這樣學生品析語言的技巧以及文本細讀能力就會更上一層樓。
(四)挖掘文本主旨思想,實現學生對文章精細解讀
高質量的文本細讀在于對文本主旨思想的深入解讀,多數學生理解文本浮于表面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忽略引領學生開掘文本意蘊。為此,教師在優(yōu)化語文文本細讀時,應該加強指導學生挖掘文本主旨思想,促進學生將文章內涵內化于心,從而實現精細解讀,相關教學策略如下:
第一,體悟文本情感,從文眼探知主旨思想。情感基調是文本的文眼,其中也蘊藏作者的思想旨意。教師在文本細讀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將文本中反映情感色彩的詞、句提煉出來,比如描述冷/暖色調的詞匯,表達人物歡快/悲傷情緒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描寫內容等,然后讓學生合作共議文本的情感基調,是愉悅的、悲涼的,還是批判或頌揚某種事物的,這樣學生就能從文本情感線索和文眼中挖掘主旨思想[5]。
第二,聯系生活解讀,體會評價思想內容。學生初步參悟文本的主旨思想后,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解讀文本,從心得體會評價文本的思想內容。如本文主題是關于愛國主義精神的,教師可以設計解讀問題:同學們,將文本中的愛國主義事跡代入現實生活,你產生怎樣的感想?對文本傳遞的思想內容,你的想法是什么?提問后,教師發(fā)動學生分組集思廣益,在此期間啟發(fā)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例闡述心得體會,最后對文本思想內容作出肯定性的評價,這樣文本細讀教學目的達到了,學生也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感熏陶。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閱讀文本語言的理解,也能促進學生挖掘文本的內涵主旨,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诖?,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文本導入情境,喚醒學生的文本細讀期待,引導學生梳理閱讀文本思路,促進學生對文脈的整體感知,同時向學生滲透語言品析技巧、帶領學生挖掘文本主旨思想,強化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實現學生對文章的精細、透徹解讀,從而提升文本細讀開展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余美琴.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8):24.
[2] 趙曉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2(11):72.
[3] 馬俊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讀寫算,2022(3):120.
[4] 羅尾勝.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研究[J].學苑教育,2021(32):43.
[5] 車文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21(3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