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芊紅 崔玉閣 南月省 楊志成
一、問題的提出
山東省是我國教育大省,教育強省。2017年,山東省作為第二批高考改革地區(qū)開啟新紀元,2020年山東省首次實施新高考,依據(jù)教育目的和高中地理考試大綱要求,自主命制高考地理試題。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重視學生地理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fā)展[1]。地理思維是基于一定的地理學思想與理論,運用知識、技術,解釋和解決問題的心智過程與行為[2]。作為人才選拔的重要依據(jù),高考地理試題必須指向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科學地反映出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水平。系統(tǒng)分析山東省2020年和2021年高考地理試題思維結構特點,把握試題考查立意,對山東省一線中學地理教學和備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為第三批及之后實施新高考的地區(qū)科學命制試題、優(yōu)化教學和備考策略,提供有益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
1.研究方法
為了更好地考查學生獨立思考,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兼顧公平性和選拔性,高考地理試題在試題情境、問題線索、具體任務等方面設置不同的能力梯度。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類理論是根據(jù)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評價學習結果分等級的質(zhì)性評價方法[3]。本文運用SOLO分類理論,根據(jù)地理試卷特點和學生作答時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區(qū)分高考試題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高考試題中無法體現(xiàn)出前結構水平(P),因此從低到高,高考試題所要求的能力結構,分為單點結構水平(U)、多點結構水平(M)、關聯(lián)結構水平(R)、抽象拓展結構水平(E)4個層級,各層級對學習知識、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要求如表1所示。
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20年和2021年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對試題所考查的能力結構特點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年地理試題分值結構一致,總分100分,客觀題部分共15道選擇題,每題3分,共45分;主觀題部分共4道綜合題,11個設問,共55分。考試時長90分鐘。
3.研究過程
基于上述評價方法,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筆者另外選取對SOLO分類理論有系統(tǒng)認識的4位學科教學(地理)研究生,構成5人評價小組。各評價成員,獨立思考并評價高考試題中每個設問所考查的思維結構水平。評價結果回收后,為了便于后續(x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將SOLO分類評價的四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用數(shù)字1、2、3、4代替。另外,為了更好地區(qū)分2020年和2021年試題整體思維能力要求,數(shù)字賦值也代表該試題的難度水平。
在SPSS19.0中利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算肯德爾和諧系數(shù)(W值)和卡方值(Χ2),檢驗評定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6]。統(tǒng)計結果顯示(表2),2020年和2021年評價數(shù)據(jù)的肯德爾和諧系數(shù)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表明評價小組5位成員對高考試題的等級評定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在確定各試題思維等級時,若5位評價者認定等級相同,則該等級即為此道試題的最終評價結果。若5位評價者認定等級不相同,則把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等級作為此道試題的最終評價結果。如果出現(xiàn)類似1,2,2,3,3的評定結果組合,選取與5個數(shù)值平均值最接近的等級,作為該試題最終等級。如上述情況平均值為2.2,則最接近等級為2,即多點結構水平。最終得2020年和2021年山東省高考地理試卷各題思維能力層級。試卷各試題難度水平之和,即為本試卷的整體難度水平。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試題SOLO層次分析范例
(1)單一結構水平(U)
【2021年考題1】(3分) F村產(chǎn)業(yè)向觀光旅游型農(nóng)家樂轉(zhuǎn)變的主導因素是
A.政策? ? ? ? ? B.交通? ? ? ? ? C.市場? ? ? ? ? D.生態(tài)環(huán)境
【分析】 本試題以F村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素材,考查服務業(yè)區(qū)位因素。從試題情境中可知,該村每年有很多上海、杭州等地的老年人來此休閑居住。這表明市場需求是促進觀光旅游型農(nóng)家樂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故正確答案是市場。學生在解題中,只要抓住題目中的這一線索,即可得到正確答案。該題通過文字+表格信息,主要考察了學生空間位置聯(lián)系演變(區(qū)域認知)、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綜合思維)、關注社會現(xiàn)實(地理實踐力)、鄉(xiāng)村振興因地制宜(人地協(xié)調(diào)觀)4個方面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2)多點結構水平(M)
【2020年考題16(1)】 從地形、地質(zhì)角度分析濕地的成因(圖1)。(6分)
【分析】 本試題屬于闡釋地理成因類問題。關于濕地的成因,可以從“來水”和“去水”兩方面考慮,來水多、去水少,易形成濕地,再結合文字和本區(qū)域示意圖,具體分析環(huán)境特征對“來水”和“去水”的影響。學生在解題時,需要調(diào)用的知識有水循環(huán)、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等相關知識,需要的地理技能有根據(jù)河流流向、山峰高度等判斷區(qū)域地勢特征,準確描述地理要素間的因果關系等。通過文字+區(qū)域圖,主要考查學生空間位置、格局和聯(lián)系(區(qū)域認知)、要素綜合和地方綜合(綜合思維)兩大地理核心素養(yǎng)。
(3)關聯(lián)結構水平(R)
【2020年考題17(3)】 說明圖2所示區(qū)域地形對干線形成的影響。(6分)
【分析】 本題對應的考點是天氣系統(tǒng)、大氣運動。試題情境和具體任務中,出現(xiàn)了學生陌生的地理名詞“干線”。學生在解題時,首先需要理解“干線”的形成原因和形成過程,然后調(diào)用該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特征相關知識,具體分析區(qū)域地形特征對“干線”形成的影響。除了具備天氣與天氣系統(tǒng)、區(qū)域地理基礎知識外,還需要具有空間定位能力、區(qū)域認知能力、要素綜合分析能力,用地理語言綜合表達能力,對學生思維水平要求較高。此外,這道題也體現(xiàn)了新高考背景下,山東試題的創(chuàng)新性。
(4)抽象拓展水平(E)
【2021年考題12】(3分) 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廣場游玩時,發(fā)現(xiàn)廣場平面圖中的指向標模糊不清(圖3a),他通過觀測廣場石柱影子的長度和方向(圖3b),確定了平面圖的指向標。該廣場平面圖的指向標應該是圖 5c 中的
A.①? ? ? ? ? B.②? ? ? ? ? C.③? ? ? ? ? D.④
【分析】 本試題對應的考點是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和地圖的基本要素。試題情境接近學生生活,學生解題中,需要用到地球自轉(zhuǎn)、太陽視運動等基礎知識,需要用到的地理技能有空間想象、區(qū)域定位、時區(qū)計算等。評定小組認為該題難點在于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很高,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空間想象和數(shù)學計算等,構建正確的空間方位。另外,該試題也考查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提醒學生多關注生活中地理現(xiàn)象,真正地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地理問題。整體上,該試題對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水平要求高。
2.試題的 SOLO 層次分布特征
2020年和2021年山東省高考地理試卷各題思維能力層級及分值占比如表3和圖4所示。綜合分析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①2020年和2021年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所有層次都有所涵蓋,考查的能力結構完整,SOLO層級分值占比不均衡,表明試題存在明顯能力梯度。②從試題數(shù)量及分值占比來看,2020年和2021年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SOLO層次集中在M和R兩個層次,兩者約占總分值的3/4。③R層次試題分值占比最大,分別是44%和46%,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次是M層次,兩年占比均為32%。④2020年U層級分值占比高出2021年5%,而E層級2021年分值占比高于2020年7%,對比來看,2021年試題對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能夠有效地測試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差異,充分體現(xiàn)高考的選拔性。
3.2020年與2021年試題難度對比
為了更好地區(qū)分2020年和2021年山東省高考地理試卷的整體難度水平,筆者對試題SOLO分類層級表征的難度水平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計算結果表明,整體上2021年試卷難度水平高出約8%。其中主觀題部分兩者難度水平基本相當;客觀題部分2021年比2020年高出18%(表4)。2021年試題主觀題部分,有3組題對學生思維能力水平要求較高。
第5題和第6題,基于學術情境創(chuàng)設,設問為大興安嶺東坡三類草原帶水分狀況對比及其中一類草原形成的主要原因。受固有知識(迎風坡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的影響,學生會認為,3地水分狀況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造成誤選。在解第5題時,需要抓住“山麓洪積扇”這一關鍵信息,調(diào)用相關知識,綜合考慮地形因素對局部地區(qū)水分條件的影響。正確理解第5題是完成第6題的基礎。對于學生來說,該試題采用排除法,更易獲得答案。從正面理解“局部環(huán)流”對造成該地水分較少,需要綜合考慮大氣環(huán)流、季風氣候、地形因素等,充分考查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區(qū)域認知能力。
第12和13題考查地球運動內(nèi)容,需要整合多個知識點,同時借助良好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地理計算能力,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關于第13題的具體分析在上文已提到。
另外,第14和15題,出現(xiàn)了新的地理名詞“克拉香天氣”,試題材料中雖有介紹該天氣狀況,但對于其形成過程學生需要結合已有知識及具體的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特征,形成正確的理解,此基礎上推理給定區(qū)域或時間段內(nèi),出現(xiàn)該天氣的原因或頻率。學生在考試中,時間有限,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對特定區(qū)域該自然現(xiàn)象形成正確的認知,再從綜合思維角度解釋其成因,難度較大。2020年高考地理試卷中,也出現(xiàn)了新的地理名詞,如“農(nóng)地楊樹化”(3題和4題)、“同城化”(5題和6題),這些名詞在試題中有比較充分的解釋,且屬于人文地理類名詞,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可能有或多或少的認知體驗,相對來說難度較小。
四、結論與啟示
整體來看,山東省2020年和2021年高考試題考查的能力層級以多元結構和關聯(lián)結構為主,注重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復雜地理問題的考查。隨著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進行,2021年山東省地理試題抽象拓展結構考查比例有所增大,整體難度水平有所提高,對學生的高階思維要求高。通過以上對山東省高考地理試題的分析,可以給中學地理教學和備考以下啟示。
1.精心設計問題鏈,促進教學情境與教學內(nèi)容的融合
從試題上看,所有試題的情境與任務要求是有機融合的,對學生考查能力要求越高,試題情境越復雜。這就要求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加強教學情境與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融合。通過從教學情境中提取出來的問題鏈,促進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落實對學生地理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增加學生表達機會,促進思維能力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更關注記憶結論性的地理知識,而對于地理事物形成或發(fā)展的過程,重視不夠。在新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更多開放性、探究性、真實的地理問題,學生主動探索地理之“理”。另外,課堂上需要給學生更多文字表達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判斷其思維水平及發(fā)展過程,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學生分析、綜合、對比、判斷、推理、歸納與演繹等思維能力的進階發(fā)展。
3.避免教學碎片化,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
對于多元結構、關聯(lián)結構與抽象拓展結構層級的試題,需要學生準確、熟練地調(diào)用多種地理知識或技能,要求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是經(jīng)過加工,具有完善結構體系的。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零散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方式和題海戰(zhàn)術,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更深奧的地理知識,但碎片化的知識無法解決復雜試題情境中的任務和真實的地理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單元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方式,借助思維導圖等學習工具,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
4.注重構建微專題,強化對重難點瓶頸的突破
微專題構建可分為不同類型,如以高考重難點為主的微專題、以知識鞏固為線索和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探究地理事件的微專題、以方法指導為主和知識應用的微專題等。在微專題“小尺度、小切口、新角度、深分析”這一設計要求下,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效率和思維品質(zhì),迎合高考特點,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孫德勤. 地理思維:核心地理素養(yǎng)的重要表征[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 2017(10):20-22.
[3] Biggs J.B. Collis K.F.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The SOLO Taxonomy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4] 鐘麗純.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高考試題能力結構研究——以2013-2017年新課標乙卷地理試題為例[J]. 地理教學, 2018(12):43-45,52.
[5] 張祥文, 陳露.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高考地理試題能力結構研究[J]. 地理教學, 2015(16):37-39.
[6] 劉斌, 王濤耕, 石一堅, 等. 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的高考地理試題的解構與分析研究—以2015—2019年全國新課標地理試卷Ⅱ卷分析為例[J]. 2019(19):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