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紅
2022年5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出臺,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為勞動課程設置十個任務群,要求其以豐富的勞動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在科技發(fā)展、產業(yè)變革背景下,新的勞動形態(tài)不斷涌現(xiàn),學校應如何以勞動課程為抓手,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其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成為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本期《教育家》線上圓桌論壇邀請多位中小學校長,就勞動課程建設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議題一:怎樣架構校本化勞動課程體系,回應時代發(fā)展需求?
謝賽璐:近年來,浙江省溫州市上陡門小學順應時代發(fā)展新要求,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強調對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校以課程為依托,建立了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qū)為輔助的“三聯(lián)”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拓寬勞動教育邊界,將勞動教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從上課日延伸到假期。同時,學校將勞動教育與行為習慣訓練、“雙減”政策實施、項目化學習相結合,形成“三聯(lián)三合”的勞動教育新局面,被評為浙江省勞動實踐教育校外職業(yè)體驗活動試點學校、溫州市首批勞動教育示范學校。
與時俱進,優(yōu)化勞育課程。勞動教育要體現(xiàn)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學校將校園種植園改造為一個集勞動、觀察、研究、展示為一體的“智能生態(tài)園”,建設智能溫室大棚、智能氣象站、科技農業(yè)實踐區(qū)、魚菜共生池、對比研究區(qū)、水勢能觀察區(qū)、成果展示廊等多個勞動實踐空間,使其成為學生綜合性勞動實踐基地。同時,學校開發(fā)STEAM勞動課程,運用大數據,引入物聯(lián)網,引導學生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開展探究勞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究能力。
整合資源,拓寬勞育路徑。學校建立以學校為主、家庭和社區(qū)為輔的三方合力的勞動教育機制,將優(yōu)質的社會資源、家長資源轉化為勞動教育資源,拓寬勞育途徑。一方面,學校利用寒暑假和雙休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與社區(qū)合作,每周三下午開展親子公益服務課程,針對性指導學生開展公益活動。另一方面,學校利用周邊資源開發(fā)職業(yè)體驗課程,讓學生在參加“我是小交警”“學做消防員”“小小普法員”“垃圾分類督導員”“我也會理財”等活動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和價值觀。
搭建平臺,培養(yǎng)生活技能。學校將勞動教育和行為習慣訓練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簡單的自我服務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學校開展“書包瘦身”行動,組織各班通過“書包瘦身”勞動課,探討“書包問題”,分析問題根源,并梳理解決問題的策略,制定“書包瘦身”方案。同時,學校將這項活動延伸到家庭,開展“我的房間我整理”“比比誰的抽屜最整齊”等活動,定期評選“整理小達人”,幫助學生養(yǎng)成即時整理的好習慣。此外,學校每年五月份開展勞動周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廚藝大比拼、勞動技能大賽、勞動趣味運動會等項目,為學生展示生活技能搭建平臺,讓勞動更有趣。
潘惠紅: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成美初級中學是2019年9月投入使用的一所全日制公辦初級中學。學校以“成美·融通”為辦學思想,以“五育融通、知行合一、成人成美”為育人目標,努力構建“融美通成”的成美育人體系,著力打造“強身心、講文明、善學習、有技能、能創(chuàng)新”的成美學子形象。近年來,為發(fā)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學校以“五育融通,勞動為基”為課程理念,以“在實踐中學技能,在勞動中促發(fā)展”為課程目標,構建了校本勞動課程體系。
立足學校校情,做好頂層設計。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學校結合場地實際與“融通”課程理念,發(fā)揮我校作為區(qū)域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學校的優(yōu)勢,制定了《成美中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案》《成美中學學生日常勞動素養(yǎng)培養(yǎng)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校內文件,進一步梳理學校的勞動課程體系,為各年級開展勞動教育制定了具體細致、可視化、可評價的勞動課程目標。同時,學校重視勞動課程設計的通識性、系統(tǒng)性和勞動教育的項目化,開發(fā)了學科融通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依托任務項目,發(fā)展勞動素養(yǎng)。我校是全寄宿制學校,因此,學校以“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養(yǎng)、家風傳承、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題,制定了學校日常勞動清單及家庭勞動清單;依托學校“傳統(tǒng)農耕”與“智慧農場”兩大勞動生產基地,學校以每周一節(jié)的勞動課為陣地,結合四大校本勞動社團課程,按照課程內容的遞進性、發(fā)展性原則,設計了一系列的勞動任務,指導學生開展種植生產勞動實踐;依托學校青年志愿者平臺,引導學生為他人和社區(q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讓學生在參與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強化社會責任感、培育服務意識。
融通各方資源,形成協(xié)同格局。我校不斷拓展勞動教育邊界,通過家長會、日常一封信等方式與家長建立聯(lián)系,形成教育共識;邀請家長參加學校勞動周、勞動節(jié)等活動,共同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充分發(fā)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同時,學校開發(fā)建設類型豐富的勞動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到不同的基地、社區(qū)進行形式多樣的勞動研學或服務性活動,使勞動教育貫通課堂內外、校園內外,讓學生從課堂走入生活,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感悟勞動價值。
林水: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qū)龍豪小學是一所公辦小學,學校致力于“美”的教育,以“做最美的自己”為校訓。2022年5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正式印發(fā),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龍豪小學結合認識、情境、趣味、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五方面內容,打造了“勞動+”課程體系,以勞動教育賦能學校發(fā)展。
勞動+認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開發(fā)“勞動+認識”課程,通過紀錄片、微電影、科普視頻等載體,對學生進行勞動認識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態(tài)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
勞動+情境。學校認為,要想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學會一項勞動技能,勞動情境的打造尤為重要。因此,龍豪小學打造了原生態(tài)土培農場、未來科技農場、整理收納學習空間、傳統(tǒng)工藝制作坊、膳食坊等勞動基地,將現(xiàn)實生活情境搬入校園,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勞動技能。
勞動+趣味。龍豪小學是一所完全小學,針對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不易持久等特點,學校開設了“勞動+趣味”課程,將勞動項目與體育趣味競賽相結合。比如,學校一年級開設的“勞動+趣味”課程,將清潔、整理、收納等勞動與跳繩運動有機融合,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意識。
勞動+傳統(tǒng)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龍豪小學結合傳統(tǒng)工藝制作任務群,建設了造紙坊、裱畫坊、篆刻坊、木藝坊等傳統(tǒng)工藝制作坊;結合烹飪與營養(yǎng)任務群,在學生食堂建設了二十四節(jié)氣膳食坊。眾多類型的工作坊,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勞動+創(chuàng)新。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因此,勞動課除了要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勞動創(chuàng)新意識。龍豪小學結合新技術體驗與應用任務群,建設勞動創(chuàng)客中心,引導學生根據現(xiàn)實生活需求發(fā)散思維,找到更新、更快、更優(yōu)的問題解決方法。
黃淑華: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白天鵝京溪實驗小學以“播下智慧種子,收獲幸福人生”為辦學理念,以“給學生最美好的童年,給人生最堅實的起步”為辦學愿景,以“培養(yǎng)有智慧的人”為培養(yǎng)目標。近年來,學校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為課程目標,設計勞動必修、勞動選修、實踐體驗、小菜園農耕以及校外研學等五大課程體系,不斷豐富學生勞動體驗,努力達到培育時代新人的目的。
開足開齊勞動必修課程。學校成立了由專職勞動教師和兼職勞動教師組成的勞動科組,以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研發(fā)的教材為依托,有效落實每周一節(jié)的勞動必修課程;系統(tǒng)梳理了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科學、美術等課程教材,充分挖掘各學科中的勞動教育元素,與學科內容相互滲透。
設計多樣的勞動選修課程。勞動選修課程是學校的特色課程,每周開設一節(jié)。學生每學期初進行選課,可自由選擇美食制作、手工DIY、科技制作、STEM模型等課程。學校還利用勞動選修課時,每學期舉辦一次家長志愿者課堂,由家長進班授課,加強家校聯(lián)系。
統(tǒng)籌安排各類實踐體驗課程。動手實踐是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主要學習方式,學校實踐體驗課程采取家校社聯(lián)動策略。校內課程以體力勞動為主,如班級包干區(qū)值日、小菜園澆水值周等活動;家庭課程以家務勞動大盤點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社區(qū)課程包括每班每周擔任一次文明禮儀志愿者、定期組織學生到社區(qū)開展公益勞動等內容。此外,學校結合每月“校園之星”“公德小標兵”評比活動,定期開展“勞動小達人”爭章活動,營造濃厚的勞動氛圍。
開發(fā)小菜園農耕課程。學校依托校內勞動實踐基地,開發(fā)“小天鵝菜園”農耕課程,該課程圍繞農業(yè)生產勞動,采取班級承包管理和特色社團雙線發(fā)展路線。此外,學校打破年級、班級界限,組建開心農場社團,每周由社團教師組織學生到小菜園上課,讓學生親身體驗翻土、耕種、養(yǎng)護、收獲過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
定期開展校外研學課程。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學段目標,定期開展校外研學課程,通過與校外勞動實踐基地開展共建活動,開發(fā)不同系列的勞動研學手冊。比如,學校組織學生到從化北緯23°8'森林營地,開展了以“躬耕田野擁抱豐收”為主題的研學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項莉:為發(fā)揮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作用,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qū)第三小學教育集團將勞動教育與學校文化相融合、與學科教育相融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形成涵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勞動教育課程。學校秉承“回歸真實生活,提升生存智慧”的理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項目化勞動教育活動,建構了以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的項目化勞動教育目標體系,以發(fā)展為核心研制了各學段學生勞動素養(yǎng)評價要求。
理清思路,構建三維課程體系。學校堅持素養(yǎng)導向,聚焦勞動教育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構建了學科項目化、跨學科項目化、超學科項目化三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其中,學科項目化勞動教育指將勞動教育學科本位內容項目化,使其學習內容更具兼容性、包容性;也指在常規(guī)勞動教育課程中,用探索性項目任務或者實踐性作業(yè)的方式引導學生不斷探索。跨學科項目化勞動教育融合各學科中的勞動教育元素,直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學生學習生活。此外,學校以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開發(fā)構建“金木水火土”超學科項目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知行合一,創(chuàng)新課程實施方式。我校勞動教育采用分散和集中兩種實施方式。學科項目化勞動教育課程采用分散實施方式,即全年級每周開設1節(jié)勞動教育課程;跨學科項目化勞動教育課程在每周五進行;超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則采取集中方式進行,在“超學科項目化勞動周”中,學生可自主選課、跨齡走班,圍繞一個勞動主題,開展勞動探究。
多維評價,引領勞動教育新突破。為保障勞動教育的有效落實,我校針對學生勞動素養(yǎng)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建立了私人定制式評價、項目沉浸式評價、獎勵兌換式評價等多種評價體系。
未來,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qū)第三小學教育集團各成員校將開發(fā)更多孩子們喜歡的勞動教育課程,不斷豐富勞育內容、拓展勞育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助其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
議題二:怎樣開展勞動課程的實踐活動,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李克:山東省淄博外國語實驗學校始建于2001年,是由淄博師專領辦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近年來,學校以“學正教育”為引領,依托淄博作為江北琉璃之鄉(xiāng)、魯菜發(fā)源地的獨特文化底蘊,開展系列勞動主題實踐活動,不斷探索實踐“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以勞創(chuàng)新”的勞動育人模式,助力每一個孩子“成長、成功、成才、成人”。
共建研學基地,發(fā)揮勞育功能。學校落實新課標要求,構建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體系,充分挖掘勞動教育資源和價值,積極探索實踐型、體驗型、探究型的校園勞動教育新模式,先后與淄博聊齋農業(yè)生態(tài)園、漢青陶瓷、西冶工坊、領尚琉璃文化園、憨兜家園等多家單位共建勞動實踐研學基地,推進學校勞動教育多樣化、優(yōu)質化、特色化發(fā)展。學校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按照“一個依托,兩個結合”的思路(以勞動實踐基地為依托,將勞動基地與勞動教學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勞動實踐基地的勞育功能,將基地作為培養(yǎng)學生勞動習慣、提升學生勞動品質的重要平臺。同時,研學基地秉承讓每一個生命自由生長的理念,為學生親近自然、體驗生活、學習技能提供了機會。
開展實踐活動,賦能學生成長。學校依據勞動課程設置的要求,緊緊圍繞課程方案,不斷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開設烹飪與營養(yǎng)、農業(yè)生產勞動、傳統(tǒng)工藝制作等勞動實踐課程,并通過開展“我為爸媽做一道菜”、開辟校內生態(tài)農場“蘭蕙圃”、到淄博富硒生態(tài)園采摘桑葉等活動,形成了常規(guī)勞動、主題活動和實踐活動相結合,以初步體驗烹飪、種植、手工制作等簡單勞動為主的勞動實踐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收獲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勞動技能,實現(xiàn)以勞塑心的教育目標。
學習傳統(tǒng)工藝,傳承非遺文化。學校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如今,剪紙、版畫、陶藝、熱塑琉璃等傳統(tǒng)工藝制作項目已經融入學校的勞動課堂,成為學生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提升藝術修養(yǎng)的新途徑。淄博是享譽世界的瓷都之一,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在“走遍淄博,探尋齊魯文化”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校學生走進漢青陶瓷工作坊,坐在工作臺前,用靈動的手指觸感陶藝文化實質和優(yōu)美人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工藝,學生們不僅領略了其博大精深,也親手嘗試了傳統(tǒng)手工藝的制作,產生了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從而自覺去宣傳、保護、傳承非遺技藝。
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已經成為我校勞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學校將立足實際,發(fā)揮勞動實踐的獨特育人價值,不斷拓展和豐富勞動實踐平臺,讓學生們在收獲勞動知識和提高勞動能力的同時,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優(yōu)秀的品格,體驗勞動的魅力。
許奇峰:近年來,浙江省余姚市東城小學因地制宜開展了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形成了“卯丁工坊”“屋頂農場”兩大勞動課程體系,深受廣大師生與家長的喜愛。
拓一片勞動基地,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傾心體驗。學校以中國傳統(tǒng)木工為核心內容,新建“卯丁工坊”創(chuàng)作室,開設木藝欣賞、木作加工、木趣拼玩等勞動實踐課程,通過布置工具墻、配置適合小學生使用的木工桌椅,為學生們提供勞動實踐場所。
此外,學校利用教學樓的樓頂空間,新建“屋頂農場”創(chuàng)新基地。“屋頂農場”的主體為教學樓樓頂的玻璃連棟溫室,面積大約250平方米,它集遮陽系統(tǒng)、增濕降溫系統(tǒng)、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三大功能于一體;基地內部分為無土基質栽培區(qū)、無土水培區(qū)、暖棚育苗區(qū)三個區(qū)域。
配一份“勞動大餐”,為學生積極明亮的人生奠基。學校以“屋頂農場”課程為依托,以“四季時令”為主線,設置12個主題課程,以此開展主題勞動活動,為學生奉上一道道“農場大餐”;以“卯丁工坊”課程為基礎,以“項目主題”為主線,形成“木情木探”“木作木品”“木藝木玩”三大課程,讓學生品嘗色香味俱全的“卯丁大餐”。
走一條項目學習之路,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效提升。學校倡導項目化學習方式,著力構建基于“屋頂農場”和“卯丁工坊”的項目活動課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問題驅動、探索思考、設計制作、展示交流等活動了解基本的勞作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學校建立“項目化平臺”,把項目活動方案、微課教學視頻、學生木工作品、摸索出來的修整方法、典型的勞動教育經驗與案例等以項目為單位發(fā)布到省之江匯教育廣場;在校園網建立“卯丁工坊”“屋頂農場”等專有的項目學習平臺,通過網絡擴大影響,讓勞動教育資源以項目化的方式實現(xiàn)共享。
借一方“積分制”平臺,給學生以勞動教育的新評價。學校依托課程體系,借助“農學幣”“木工章”進行積分制評價,推進“屋頂農場”和“卯丁工坊”的勞動實踐活動;策劃組織農產品展銷會、木工創(chuàng)意大賽等交流活動,評選“農場農學家”和“卯丁小魯班”,以勞動教育評價梯度制,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組一個教學共同體,為學生的勞動實踐保駕護航。學校以生為本,成立“一共體四中心”。其中,“一共體”是指由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員共同組成的教育共同體,“四中心”是指資源保障中心、主題開發(fā)中心、活動推進中心和活動評估中心。“一共體四中心”為“屋頂農場”和“卯丁工坊”的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學校聘請市農林專家和有豐富卯丁制作經驗的社會藝人定期來校傳授經驗和開發(fā)指導,通過“主題開發(fā)中心”結合校本實際發(fā)布主題活動任務,以勞動教師為領頭人、各班主任為協(xié)作者共同推進活動,由“教師、學生、家長”同步評價學生的活動過程,讓學校、家庭、社區(qū)共同保障活動項目的有效開展,多方聯(lián)動,架構起學校勞動教育組織框架,推動勞動教育實踐的真正展開,共同為東城學子的勞動實踐活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