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長跑。新時代,如何引導和教育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自覺堅定理想信念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如何通過紅色教育,幫助學生錘煉品德修為、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擔當時代責任?本期論壇邀請各位校長就此話題建言獻策。
議題一:如何從課程入手,優(yōu)化紅色教育路徑?
李紹團:佛山市南海區(qū)石小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現(xiàn)有89個教學班,學生4300余人。近年來,我校把紅色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讓紅色教育活動化、課程化、專題化、系列化,形成了新時代中小學紅色教育的新樣態(tài)。
營造育人氛圍。學校建成500余平方米的黨、團、隊一體化紅色教育基地,讓黨史知識成為師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的歷史”;利用學校的走廊、大廳、宣傳欄等宣傳陣地,打造紅旗映日、勤耕樂園、詩書畫廊等紅色主題景觀;打造一班一品的班級特色文化,讓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紅色詩詞、英雄人物事跡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學生心靈。
挖掘節(jié)日內涵。學校深入挖掘節(jié)日背后的內涵,形成了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紅色節(jié)日(紀念日)、新時代主題節(jié)日為主的節(jié)日課程體系。其中,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內容,紅色節(jié)日(紀念日)課程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為主要形式,新時代主題節(jié)日課程則以“六一”兒童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為契機,展現(xiàn)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推進課程建設。學校圍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路徑、課程評價等維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等人文教育內容自然地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建構紅色教育課程體系,研發(fā)豐富多彩的紅色活動課程,讓學生在講革命故事、唱紅色歌曲、讀紅色經(jīng)典、繪偉大祖國、觀愛國影片、演英雄人物等活動中,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
整合紅色教育資源。我校依托本土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開展了主題為“美麗廣東、魅力佛山”的紅色主題研學活動,讓學生在“重走長征路”、參觀西海抗日烈士陵園活動中,體驗革命生活、尋訪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此外,學校開發(fā)“3+1”周末家庭長作業(yè)(閱讀、勞動、周末分享和自主修習),布置親子共讀一本紅色書籍、共做一道憶苦思甜菜、開展一次紅色經(jīng)典故事分享會、參觀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作業(yè),讓家長充分參與到紅色教育中來。
如今,學校形成了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紅色教育課程體系,實現(xiàn)了課程的主題化、結構化、系列化。
議題二:怎樣拓寬教育場域,打通紅色育人渠道?
程立春:作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歷史名校,上海市奉賢區(qū)曙光中學自創(chuàng)立伊始就被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紅色是學校鮮明的底色,“紅色精神培育”是學校以校史為依托、對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而確定的特色辦學方向。學校通過構建“旗幟(AFLAG)”特色課程系統(tǒng),在校內打造了“一館九室一基地”的主題場館,同時,積極開發(fā)“模擬人生”等項目作為特色課程系統(tǒng)中“活動體驗課程”的重要實施載體,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大課堂,結合社會問題開展跨學科、項目化、研究性學習,在探索紅色教育新動能的過程中,實現(xiàn)校內外教育資源的聯(lián)動。
自2022年1月17日起實施的“模擬紅色場館長”項目,是學校開發(fā)的跨學科綜合實踐項目活動,跨學科、項目化、校本化是其最大的亮點。學生以“如果我是紅色場館館長,如何更好地利用場館資源,對青少年進行紅色教育”為驅動性問題,探究“如何開發(fā)紅色場館教育資源”這一本質問題。活動中,學生自由組建項目團隊,深入挖掘家鄉(xiāng)和上海市域內紅色資源,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為不同紅色場館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出謀劃策,得到了多個場館的高度認可。
以民福村紅色堡壘紀念館這一紅色場館為例,項目組成員在完成前期考察后,從環(huán)境、運營、宣傳等方面為場館提出了科學、可行的建議。比如,在場館內增設多媒體影音設備,通過播放紅色歌曲、視頻等方式,為來訪者增加視聽體驗;設計參觀任務單感悟卡,推出打卡紀念冊、場館系列印章等,增加體驗感;增設館校合作項目,與周邊學校合作,定期送課進校園,宣傳場館故事;利用網(wǎng)絡平臺面向青少年開展“民福村歷史有獎答、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活動。2022年7月,“模擬紅色場館長”最佳項目組成員代表學校參加了第十三屆全國中學生領導力展示會,收獲了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模擬紅色場館長”項目不僅鍛煉了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學習了紅色歷史知識,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立體化的紅色教育。
邵建剛:衢州市衢江區(qū)實驗小學創(chuàng)建于1906年,是一所有著百年辦學歷史又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小學。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林維雁,是我校的杰出校友代表。“去除雜草的最好方法,是在地里種上莊稼”,在小學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給師生的心靈種上合適的“莊稼”。近年來,我校充分挖掘英雄學姐林維雁的事跡精神,持續(xù)開展“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黨建品牌建設工作,賡續(xù)紅色根脈。
融合師資建設,鍛造高尚教師。學校既重視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又重視師德高尚教師隊伍的鍛造。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我校一直把紅色教育作為學校教師黨建、團建的主要內容。新冠疫情期間,我校黨支部迅速行動,副書記、黨員骨干等32人組成“抗疫先鋒隊”,學校黨支部也因此被衢江區(qū)教育局評為疫情防控正面典型第一批先進集體。
建設紅色課程,培育紅色少年。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從2019年2月開始,我校以思政課建設為陣地,開發(fā)“林維雁”校本教材,開設“紅雁之歌”紅色德育課程。在衢州市紅色基因項目化評比中,本課程的《用手繪本傳播紅色基因》和《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項目學習案例,雙雙榮獲一等獎,并被評為浙江省精品案例。
輻射家庭社會,營造向黨氛圍。我校的紅色基因傳承館向全市預約開放,讓廣大市民可以和孩子一起接受紅色洗禮。同時,我校還與貴州遵義市老城小學、新疆烏什衢州小學開展“紅雁之歌”共讀活動,為樟潭街道的每個文化禮堂贈送鄉(xiāng)賢讀本,以此喚起家長和學生的紅色記憶,將愛國愛家的情懷根植每個孩子的心底。
鄔桂紅:嘉興市秀洲區(qū)印通小學是一所有著3000多名學生的鄉(xiāng)鎮(zhèn)小學。近年來,學校秉持“每一個都重要”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現(xiàn)代中國人。在育人上,學校一直堅持“德育為主,五育并舉”的辦學方針,而紅色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印通小學地處嘉興市秀洲區(qū)洪合鎮(zhèn),而洪合鎮(zhèn)是嘉興地區(qū)唯一一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城鎮(zhèn),有著很多寶貴的紅色資源。每年秋季開學,學校都會組織六年級學生開展少年軍校軍訓活動,邀請軍事教官對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訓練。此外,學校依托地域優(yōu)勢,每年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少年軍校遠足活動,到達遠足目的地后,學生們將接受國防教育,然后原路返回學校。4個多小時的徒步過程雖辛苦,但是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活動磨煉了學生的意志,也激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發(fā)揚腳踏實地、堅持到底、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儀式教育活動要體現(xiàn)莊嚴神圣,發(fā)揮思想政治引領和道德價值引領作用,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與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展示相結合”。因此,學校在德育課程中融入儀式活動,逐步形成校本德育特色課程體系。施阿釗是洪合本地的抗日英雄,每年清明時節(jié),學校大隊部都會組織少先隊員前往洪合鎮(zhèn)泰石公墓祭掃革命烈士墓,在陵園中聆聽紅色故事,了解紅色歷史。此外,學校每學期開展主題式德育活動,上半年組織學生徒步掃墓,緬懷先烈;下半年結合國慶節(jié)和建隊節(jié)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組織少先隊員在輔導員或家長的帶領下參觀王洪合文化公園等公共文化場所,開展獻禮活動。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英雄事跡,學校還組織學生觀看了以王洪合等為創(chuàng)作原型的電影《7把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精神上的洗禮。2021年9月的開學季,學校在王洪合革命事跡展陳館舉行“少年立志,強國有我”開學第一課活動,學生在那里聽校長講黨課,聽講解員們講王洪合事跡,孩子們邊聽邊看,在探尋紅色故事的過程中,傳承紅色基因。
印通小學校名取自愛國教育家張印通先生,為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張印通先生的教育情懷,學校在校門口,樹立張印通塑像;在底樓,設計印通文化長廊;在校園內,以張印通西遷辦學歷史為道路命名;開展“讀城記”研學活動,帶領學生重走張印通先生西遷辦學路;組織印通故事演講活動,觀看張印通先生相關紀錄片《師者心符》。此外,學校面向教師開展“印通課堂大比拼”活動,以此提升教師的育人理念,堅定教師的理想信念,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楊君輝:深圳市寶安區(qū)燕山學校坐落于紅色燕羅茅洲河畔。燕羅,作為“寶安一大舊址”的所在地,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紅色底蘊和豐富的紅色資源,對開展紅色育人活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近年來,燕山學校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創(chuàng)建無邊界、立體化的紅色育人課堂,打通校內外紅色育人渠道。
成立“紅燕學習社”,不斷拓寬教育渠道。2018年10月21日,寶安首個紅領巾學習社團“紅燕學習社”在燕山學校揭牌啟用,學校通過開展沉浸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紅色研學、尋訪紅色足跡、尋找家鄉(xiāng)英烈、參加黨史學習等活動,推動紅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打造校長思政品牌課,筑牢紅色教育陣地。學校推出的校長思政品牌課——“思政第一課”,帶領全校師生探尋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將紅色教育精神播撒到師生心中,夯實紅色教育根基,助力紅色教育結碩果。
建設紅色文化長廊,營造紅色育人氛圍。學校利用黨史知識長廊展示全國黨史、本地黨史圖文資料,與校園內92個燈柱展示的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物互相襯托,形成“四史”學習文化長廊,供學生學習了解。此外,學校還在禮堂設立“紅色觀影室”,定期組織師生觀看紅色電影,營造紅色育人氛圍。
協(xié)同網(wǎng)絡紅色資源,拓展紅色教育視域。學校利用“黨史學習教育室”這一物理空間開設了多個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學習項目,觸屏一體機接入國家中小學網(wǎng)絡云平臺“從小學黨史”專欄,學生瀏覽圖片即可了解建黨100周年重要歷史事件,掃碼即可收聽百名先鋒人物故事。
參觀紅色主題場館,豐富紅色教育實踐。學校利用毗鄰寶安一大舊址的優(yōu)勢,組織學生通過觀看實物與圖片、聆聽講解等方式,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此外,學校培養(yǎng)了30多名紅色黨史小小講解員,為我校的紅色教育注入新內涵。
探訪革命舊址,賡續(xù)紅色精神。2021年5月,學校家委會組織紅燕學習社成員,尋訪黃學增學習之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參觀了講習所課堂、軍事訓練部、學員宿舍等場所。參觀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yè)取得勝利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紅色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做好紅色教育工作需要校內外雙向協(xié)同??傊耸墙逃氖滓ぷ?,人的全面和諧健康發(fā)展是教育的價值追求。因此,積極構建新時代背景下學校紅色教育的育人模式,是我校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程永峰:甘肅省西和縣盧河鎮(zhèn)九年制學校創(chuàng)建于1936年,是一所九年一貫制農村寄宿制學校。近年來,學校依托盧河鎮(zhèn)寶貴的紅色資源,發(fā)揮紅色教育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寬教育場域,講好家鄉(xiāng)的革命故事、英雄故事。
營造濃厚校園文化氛圍。學校依托紅色資源,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將紅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主題班會、學生書畫比賽,以師生共講紅色故事、學生向家長講紅色故事、師生尋訪紅色足跡等方式,厚植學生家國情懷。
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學校依托草關無名烈士墓、歇臺寺戰(zhàn)斗遺址等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積極引導師生參與紅色文化活動,用好用活紅色資源。
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學校邀請縣會議紀念館、黨史辦工作人員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宣講活動,通過展板展示、演講、學習交流等方式,深化師生的紅色文化認知,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緬懷革命先輩、弘揚革命精神的儀式感與使命感。
規(guī)劃重要節(jié)日活動。學校以重要節(jié)日、重大活動為契機,開展了“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等活動;每年的清明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國慶節(jié),學校都會組織師生前往紅色教育基地,通過瞻仰革命遺跡、為烈士獻禮、現(xiàn)場演講等方式,引導師生找尋紅色記憶,感受紅色力量。
如今,學校依托紅色資源不斷豐富紅色教育內容,拓寬紅色育人渠道,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切實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在思想洗禮和實踐鍛造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fā)、勇毅前進。
議題三:聚焦當下,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邱琳:多年來,青島基隆路小學堅持“翔宇”紅色教育理念,以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引,以中國近代杰出人物代表為學習榜樣,用紅色文化、紅色故事、紅色人物滌蕩師生心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
建設翔宇校園文化環(huán)境。學校在校園環(huán)境中呈現(xiàn)教育文化、紅色文化、中華文化、先進文化、科學文化內容;融合新時代教育要求,提出“崇尚偉人精神,追求卓越夢想”的校風、“愛生于情,敬業(yè)于精”的教風、“學文、明理、篤志、力行”的學風;促進“力行成美”行為文化的生成,通過課程、儀式、常規(guī)落實、師訓等,規(guī)范師生行為,讓校園成為師生成長的樂園。
開發(fā)翔宇品格課程。學校研發(fā)愛、禮、智、健翔宇課程體系。其中,翔宇禮儀課程以學生的一日在校生活為內容,通過美行歌謠學習、美行風采展示、美行評價督導,營造人人爭做榜樣的氛圍;翔宇儀式課程以升旗儀式為載體,每周一開展講榜樣故事活動,激勵學生成長;翔宇心理課程建立“校級—班級—專家級”三級課程模式,完善“基礎課程—實踐課程—聯(lián)動課程”三維課程模型,激活學生“心”動力;翔宇思政課程以“黨團隊宣講團”為依托,以黨員教師帶領學生學“四史”、少先隊員宣講團講黨史故事、老黨員和模范人物走進校園講黨員故事為主要活動形式。
每月開展榜樣主題活動。學校制作每月翔宇紅色教育“菜單”,科學有序推進學英烈、學楷模活動。此外,學校充分挖掘社區(qū)教育資源,通過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方式,開展“小手牽大手,榜樣伴我走”活動,聽老一輩講述過去的生活和奮斗歷程,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構建翔宇少年多元評價體系。學校將“五育”內涵融入學生德育評價,制定《翔宇之星多元評價方案》,科學細化評價維度,從愛、禮、智、健四大板塊中評選“翔宇之星”,讓學生在評價的引導和激勵下,成長為新時代翔宇好少年。
如今,“翔宇”紅色教育為學生明確了發(fā)展目標,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文化熏陶下,學校也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德育工作者,助力學校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