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宇 韓海賓
跨文化音樂教育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國外音樂教育的教育觀念、方法及理論的譯著、譯文等公開發(fā)表、出版,對我國音樂教育發(fā)展起著極大的助力和推動作用。其中,音樂翻譯無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橋梁作用,翻譯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著學習內(nèi)容及學習效果。本文將基于筆者自身對音樂口譯的理解與思考,對音樂口譯的方式、內(nèi)容、與音樂教育的作用等方面進行討論與研究。
“音樂翻譯”是一門涉及學術領域廣泛的跨學科專業(yè)(聶韶丹,2022)。隨著中外藝術交流越發(fā)頻繁,對音樂翻譯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從內(nèi)容而言,音樂翻譯的主體是音樂藝術相關領域內(nèi)容。音樂翻譯者運用跨文化語言翻譯能力,進行文化交流、思想傳播、國際合作等雙向語言翻譯工作。
翻譯形式主要分為筆譯與口譯。筆譯為書面翻譯,根據(jù)文體內(nèi)容不同,翻譯方式和風格也相應變化;口譯細分為交替?zhèn)髯g、同聲傳譯、耳語傳譯,主要要求翻譯與原語者的即時性和同步性,即快速、精準地將原語者的內(nèi)容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使得原語中的文化在新的文化生態(tài)中也能得以傳播。需要口譯輔助的跨文化音樂交流主要包含大師班、講座、國際工作坊、國際藝術節(jié)、國際比賽、演講等多種形式。隨著中西音樂交流的不斷加深,藝術交流形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方式。但真正能勝任音樂專業(yè)口譯的人才不多(翁鳳翔,1999)。賀文嘉(2021)也指出我國的音樂翻譯專家多為音樂專業(yè)理論與實踐學者,而兼顧較高語言應用能力的音樂口譯人才十分緊缺。順應中國音樂“走出去”的時代發(fā)展,音樂口譯人才需要做到“又專又通”,在音樂學與翻譯學上不斷深耕,從而實現(xiàn)中西音樂文化的有效溝通。
(一)音樂口譯的關鍵是文化交流
翻譯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交流活動,更是不同文化、思想、精神溝通的橋梁。音樂的背后一定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承載著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歷史時代的神韻。譯語與文化相匹配,才能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作用。因此,在外譯過程中,最大的挑戰(zhàn)莫過于如何將蘊含著深厚文化背景的音樂知識讓異國文化吸收并理解。2017年4月,筆者在翻譯拉脫維亞著名舞蹈編導、舞者Olga Zitluhina在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的編舞課程時,她曾將學生們帶出教室,來到校圖書館的樓梯上,然后,自己首先穿著單衣一級一級地滾下樓梯,并讓學生們跟隨著她,依次滾下樓梯。學生們面對這一情況起初不能理解,隨后老師說道:“As an artist, you cant just beaware ofwhat is beautiful. You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iscover what is happeningthrough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andyour own country. Take the spirit in your work andpassit the citizens. ”(作為藝術家,你不能僅僅喜歡“美”的事物。你有責任隨時隨地洞察社會、環(huán)境、國家正在發(fā)生什么改變,將精神和信念放入你的作品中,傳遞給觀眾。)聽完這番話后,學生們看著身上的污漬,豁然開朗。在她的世界里,學習藝術并不只是一件光鮮亮麗的事情,學習藝術需要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青年學生思考、借鑒與學習。舞者Zitluhina 不僅有著專業(yè)技術,也有著支撐其成為著名舞者的文化底蘊。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需盡量用詳實的語言解釋她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拉脫維亞的社會情形,啟發(fā)學生思考自己作為藝術工作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二)音樂口譯的基礎是音樂專業(yè)知識
自嚴復首標的譯事三難:“信、達、雅”,第一步便是“信”:指意義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準確地表達原文含義是翻譯的首要原則。在音樂口譯中,專業(yè)內(nèi)容可能包括音樂藝術、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個領域知識,如想做到“信”,需要譯者自身具備一定廣度的專業(yè)知識。同時,因口譯中與原語“同時性”的特點,還要求譯者的語言能力,這也是口譯的難度所在。例如,在作品講解時,作者提到D 大調(diào)屬和弦中的高音,如果譯者不能及時反應出所指的是E 音,有可能使同學們非常迷茫。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具備樂理知識,以此為基礎才能夠做到精準地翻譯。
音樂專業(yè)知識還包括音樂專業(yè)詞匯的積累。例如四分音符,在中文中我們常用名稱僅本名一種。而英文中,有crotchet/quarter note等叫法。不同國家音樂家的習慣用語也不盡相同,在口譯之前,譯者可能沒有大量時間和音樂家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了解。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我們無處得知原語者的語言習慣,這就需要譯者自身的功底和積累足夠深厚,才能靈活應對各種不同狀況。除此之外,音樂學科的特別之處在于其中包含著多種文化、多個地域的藝術形式及非通用語種的使用。例如,芭蕾中常用的法國術語如“rond de jambe”(單腿畫圓圈)、“temps levé”(單腳跳)、chassé(追趕步),樂譜上的意大利術語“accelerando”(再快一些、漸快)、“crescendo”(漸強,縮寫為cresc.)、“diminuendo ”(漸弱,縮寫為dim.)等等,需要譯者譯前提前做好專業(yè)術語整理,熟記于心,才能在現(xiàn)場翻譯中做到專業(yè)準確。再例如,在聲樂歌曲中,從意大利歌劇,到蘇格蘭民謠,再到中國民歌,著名曲目往往不會隨意增改其語言特色,會保留其最初版本的韻味和歷史。對一些非英語的經(jīng)典作品,口譯者也應有相應的了解和認識。
(三)音樂口譯的形式應“因地制宜”
口譯絕不是一種統(tǒng)一的語言轉(zhuǎn)換現(xiàn)象,而應該是“因地制宜”的,是由時間、地點、人物等多種因素互相結(jié)合影響而成。同一堂大師課在面對不同學生時,會碰撞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同一場講座在不同城市巡回時,得到的反響也不盡相同。筆者認為,“因地制宜”涉及三個方面:“為誰講”、“如何講”、“誰在講”。
“為誰講”意為譯者應考慮聽眾的平均年齡、專業(yè)水平、需求訴求,選用不同的翻譯風格、措辭方式。面對幼兒的啟蒙大師課與面對專業(yè)音樂學院學生,所用的語氣風格迥然不同。譯者不僅要譯準,還承擔著傳播課程內(nèi)容,成為內(nèi)容精神重塑者的責任。譯出的話,需要“動聽”,不僅要讓不同年齡、水平的觀眾都能夠聽懂、愛聽,更要集中注意力在大師的內(nèi)容上。除此之外,地域口音的差別也會造成慣用語的區(qū)別。筆者于天津口譯芭蕾課程時觀察到,芭蕾基本動作中的“plié”(蹲下),是法語詞匯,中國學生、教師也在基本動作中直接使用法語詞匯??赏饧處熆谥械摹皃lié”,學生們琢磨半天沒聽懂。后來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常用的詞匯已加入了本地方言并已本土化,語音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所以即使在面對共通詞匯時,也需用本土化的叫法進行二次翻譯,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們聽課中的舒適度和安全感,更加投入地進入課程的學習。
“如何講”涉及活動形式、活動內(nèi)容、時間長度等方面,轉(zhuǎn)換自己的翻譯風格和敘事方式。一般情況下,講座偏向于學術、嚴謹?shù)拇朕o用語;而大師課更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程內(nèi)容設置也會隨學生接受程度而做即時的調(diào)整;小型圓桌會議不僅需要翻譯外籍嘉賓的發(fā)言,還需提煉出中方嘉賓發(fā)言的重點,即時將中方其他嘉賓發(fā)言耳語同傳至外方嘉賓處;國際藝術節(jié)等大型活動翻譯應端莊大氣,同時起到調(diào)動全場氣氛的主持作用。譯者應自主判斷不同場合下需采用何種翻譯方式進行工作。
“誰在講”需了解原語者的個人風格特點及專業(yè)方向。筆者認為,口譯的較高層次是能夠使原語者的風格同步轉(zhuǎn)換,或幽默詼諧,或?qū)I(yè)嚴謹,或優(yōu)雅知性。作為原語內(nèi)容的重塑者,最好能做到與原語者同步配合,為之助力。保持原語者個人風格的完整傳遞,將每位大師的個人魅力展現(xiàn)給聽眾。
綜上所述,如何打破文化差異的隔閡,使聽眾快速汲取作曲家、舞蹈家、鋼琴家等各門類音樂大師的意中精髓,作為譯者,一方面需不斷全面提升自我專業(yè)素養(yǎng),廣泛學習音樂文化各領域知識,增強語言功底,力求翻譯的高效和精準;另一方面應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能力,尊重并了解各國文化及風俗特點,提升在口譯過程中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才能盡量縮小對話雙方之間的語言和文化障礙,更好地起到口譯這一溝通橋梁的作用。
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開放與發(fā)展的政策導向,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外籍專家面對面地交流與學習。要想學習更加透徹、形象、直接,音樂口譯傳譯無疑是重要工具和手段。它是音樂“教”與“學”之間無障礙溝通的保障,文化間相互學習的重要工具。現(xiàn)場的專業(yè)音樂口譯人員的速度與精準度是保證學習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前提之一,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我國各大音樂學院也在近年間成立了音樂翻譯學科,但研究以文獻翻譯為主。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音樂口譯傳譯也能夠在中國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從而促進文化的深入交流與合作。
在雙向交流中,不僅僅是對我國音樂的單純展示,還需要盡可能打破不同語言間的障礙,使各國、各地區(qū)人民真正了解中國音樂以及中國音樂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現(xiàn)實存在的一個挑戰(zhàn)是中國音樂詞語絕大多數(shù)在外國音樂中并沒有完全對應的(莫德昌,1987)。針對中國的音樂術語等譯名不統(tǒng)一的問題,也需要口譯者在工作中迅速思考英文中是否有對等概念,選擇“音譯”或“直譯”方式進行翻譯。希望在專家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能使中西方音樂交流從“單向輸入”真正改變?yōu)椤半p向交流”。
通過音樂口譯傳譯,我國音樂發(fā)展找到了一條更好地與世界音樂溝通和交流的途徑。隨著我國音樂翻譯工作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對全球音樂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深。但在翻譯過程中, 翻譯工作者仍需不斷思考如何完善翻譯方法和翻譯內(nèi)容。從我國語言出發(fā),以開放、學習的態(tài)度不斷進步。中國音樂翻譯工作在專家、教授、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有朝一日,我們也會做出更多譯至海外的研究成果,讓世界了解中國音樂文化,搭建國際音樂教育的雙向橋梁。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