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C老師為研究個例,通過分析“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對語文教師專業(yè)學習的影響因素,為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對“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的一些思考與教學建議。
【關鍵詞】“青藍工程” 專業(yè)學習 師徒結對 青年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4-0015-03
古人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扒嗨{工程”的出處便來源于此。一般而言,學校會為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配備導師,也就是師傅。師傅會從如何備課、上課、與學生相處、處理班級工作等方面對徒弟進行指導;徒弟從各個方面積極向師傅學習,定期向師傅及學校展示和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扒嗨{工程”旨在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青年教師在師傅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實現(xiàn)專業(yè)化成長。
“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能否符合我們的預期?它是不是一種成功的培養(yǎng)模式?在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中,這樣的培養(yǎng)模式能起到什么樣的促進作用?這樣的培養(yǎng)模式在國內不同地方復制并傳承了幾代人,能否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樣的培養(yǎng)模式是否讓所有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從中受益?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選取L小學“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下快速成長起來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代表C老師作為研究個例,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青藍工程”模式下的案例與啟迪
(一)備課:從手中的“寶典”到心中的“寶典”
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一般奉教參、備課筆記為“寶典”。學校要求工作三年以內的青年教師必須手寫教學詳案,教學“六要素”(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時間、教學準備、教學板書)缺一不可。多數(shù)時候,初任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成熟的思考,于是首選抄教案。C老師剛入職時也不例外。
C老師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上冊《ang eng ing ong》時,原本是按照教參上寫的,借助書本上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拼音。C老師先以“這一天陽光明媚,幾個小朋友約好一起去野外放風箏,天上的風箏可真多呀,有‘巨龍圖案的,有‘老鷹形狀的,還有可愛的‘小蝴蝶樣子的……”的情境描述的方式導入教學,由“放風箏”的“放”和“風”、“巨龍”的“龍”、“老鷹”的“鷹”,導入后鼻音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借助圖片將這些詞語說清楚,而一旦“開火車”單讀,就和前一課學習的an、en、in、un、ün混淆不清,分不清楚前后鼻音。這樣的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
課后,C老師沮喪地去找?guī)煾礎。師傅A和她談了這節(jié)課的聽課感受,希望C老師從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三方面進行備課。首先是備教材。建議C老師反復閱讀教材,認真思考,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再思考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ang eng ing ong》一課為例,前后鼻音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只有在講透后鼻音的基礎上讓學生辨別,才能有成效。如可以讓學生將舌頭略微伸直,讓氣流從鼻腔流出,同時讓學生摸摸自己的聲帶,感受一下聲帶震動。其次是備學生。建議C老師找準教學起點,學生能自主學習的就放手,學生有困難的就引導點撥。如班上有部分學生能區(qū)分前后鼻音,可以讓這部分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生生互動,效果可能會更好。最后是備方法。教師應想方設法使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法組織教學,寓教于樂。一年級教學應突出趣味性,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可以結合一些小兒歌,如“放學放學ang ang ang”“吹風吹風eng eng eng”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師傅A的指導,C老師這才明白簡單地信奉教學參考書和備課筆記為“寶典”進行備課是遠遠不夠的。備課時只有將“三備”落到實處,才能擁有真正的“寶典”。
(二)課堂管理:從“會七十二變”到“萬變不離其宗”
很多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管不住學生,讓學生“牽著鼻子走”,課堂亂糟糟的現(xiàn)象。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教師通過敲打桌子告誡學生,有的教師通過罰站罰抄課文讓學生畏懼,有的教師使用擴音器蓋住學生的聲音……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是每一個青年教師成長路上的難題。
C老師剛入職時,也常常為課堂管理的事情頭疼不已。令C老師印象最深的是,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上冊《g k h》時,對第二課時的一首關于小動物們說話聲音的小詩,學生的參與度極高,課堂氣氛特別熱烈??墒?,有些學生一激動就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有的在地上亂爬、有的和同桌傻笑。C老師見狀,一下子就來氣了,聲色俱厲地把學生吼停了。吼完后,C老師看著學生面面相覷的表情不免有些后悔。后面的半節(jié)課,學生一直畏畏縮縮,不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看到師傅A所帶的班總是師生和諧、其樂融融,C老師便向師傅A討教管理課堂的秘訣。師傅A告訴她,課堂管理的秘訣就是讓自己的課堂真實、鮮活、有生命力、有變化,這樣才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簡言之,小學語文課堂特別是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應做到兩點。一是“以玩帶學,在學中玩”。低年級小學生玩性大,教師應尊重他們的這一成長規(guī)律,引導學生以“玩”的形式學習和掌握知識。如教學詩歌時變化一下讀詩的方法,教師引讀前半句,讓學生接讀后半句。這樣,課堂的秩序就可以完全掌握在教師手中。二是可以通過“小老師制”“組內競賽制”等手段加強課堂管理。有了競爭機制,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沖勁,并在你追我趕中學有所成。使用這些手段時,教師應時不時將“表揚機制”掛在嘴邊,如“老師觀察到,第一小組的小朋友特別能管控好自己,他們的小手端端正正地放在桌子上,腰板兒挺得筆直”“老師發(fā)現(xiàn)第二組同學的表現(xiàn)特別棒,他們都能夠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積極回答問題,為本小組爭取了更多的積分”等。教師多用激勵性的言語表揚優(yōu)秀學生,其他學生自然會有樣學樣。這樣的課堂管理自然是輕松的。
師傅A告誡C老師:“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趕學習進度而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愿望。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用盡了七十二變,其實真正的秘訣萬變不離其宗——尊重每一個兒童。尊重每一個兒童就是最好的管理?!边@句話讓C老師銘記在心,管理課堂慢慢變得從容不迫、游刃有余了。
二、“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對語文教師專業(yè)學習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徒弟自身的專業(yè)追求與學習能力
1.個人的教育信念
柏拉圖有句名言:支配善良戰(zhàn)士的,只剩信仰。教育信念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評判自己善惡行為的內在力量。教師只有樹立終身信仰的信念,才能在自己的行為符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時,產(chǎn)生快樂愉悅的情感;在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悖于職業(yè)規(guī)范要求時,內心便會自責、惴惴不安。這也是一種自我監(jiān)控的形式。如C老師在入職不久就被學校外派公干學習,讓她記憶深刻的是一次為期三天的賽課。在賽課過程中,有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特別出彩,亮點頗多。首先,執(zhí)教教師出示了描寫翠鳥外形的句子讓學生朗讀。在學生讀完之后追問:“所以,這是一只的小鳥?”學生答:“這是一只彩色的小鳥?!眻?zhí)教教師趁機引導:“作者用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小鳥的外形整體描寫清楚了,這就叫整體描寫!”并一氣呵成,介紹了學習方法。然后,執(zhí)教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這是一只彩色的小鳥。彩色是一種顏色嗎?(生:不是。)什么叫彩色?(生:許多種顏色在一起叫彩色。)說說看,這只小鳥身上有哪幾種顏色?(生:翠綠、藍色、紅色。)執(zhí)教教師繼續(xù)引導:“你們觀察得真仔細!它的羽毛是——翠綠色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作者觀察得多細致呀!把小鳥身體每一部分不同的顏色都寫具體了,所以這就叫——局部描寫?!弊詈?,執(zhí)教教師總結概括:“先整體描寫這是一只彩色的小鳥,再把看到的對應部位的色彩一一寫下來,由整體到局部?!?/p>
C老師談自己的聽課感想時說:“在該課堂中,我仿佛也變成了學生,聽她娓娓道來。從她的課堂、言行、教姿教態(tài)和與學生的互動中,我知道她一定是一位特別優(yōu)秀的教師。后來,別人告訴我,她是某小學的學科帶頭人,對待教育很有自己的想法?!边@一經(jīng)歷讓C老師頗為震撼,同時開始明確自己的教育信念——對待教育要有自己的態(tài)度。這成為C老師往后教育路途上的信念。
2.個人的反思意識
很多青年教師在執(zhí)教時容易重過程而輕反思,這其實是一種舍本逐末的想法。對教學而言,“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同樣的教學方法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時,教學效果會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反思改進教學。
例如,師傅A從C老師的課堂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C老師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在課堂伊始就以直白的方式導入教學:“今天我們來學習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小古文?!闭n后,師傅A告訴C老師,語文教學是要讓學生自己思考與探索,切忌直白的灌輸。師傅A建議C老師借助之前學過的《姓氏歌》導入新課,由“姓氏”開啟課堂,讓學生逐漸認識本課的主人公——司馬光,了解司馬光的姓很特殊,屬于復姓“司馬”。教師用“復習+新授相結合”的方式導入新課,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
(二)帶教師傅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帶教能力
能夠成為新入職教師的師傅,一般其教育教學水平都是過硬的。師傅教育水平高,教學質量好,往往能讓所帶徒弟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而逐漸有所成就。例如,C老師的師傅A十分重視學生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特別是每課之后的綜合訓練,師傅A定會讓學生行動起來,使學生從活動中體會課堂所學,活學活用。在師傅A的熏陶下,C老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也日復一日地提高了。
三、對“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的建議
(一)對徒弟的建議
1.應具有專業(yè)發(fā)展的主動性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青年教師只有主動自發(fā)地參與教學研究,才能展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那么,如何激發(fā)青年教師的學習自覺性呢?就青年教師而言,需要做到三點。其一,擁有職業(yè)自豪感。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身為這份工作的從業(yè)者,青年教師應引以為豪。其二,教師必須站在民族振興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榮譽感?!笆陿淠景倌陿淙恕?,教師有義務將學生培養(yǎng)成才。其三,青年教師必須激發(fā)專業(yè)學習興趣,并把興趣轉化為信念,促使自己豐富實踐性知識,提高專業(yè)水平。
2.應具有反思意識和能力
反思是“超越式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的第一步,即先對自己信念背后的假設進行重新評估,隨后根據(jù)改變后的視角所產(chǎn)生的意義洞察開展新的行動。這種學習不僅能夠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行動后果并適當?shù)卣{整行動策略,而且能夠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形成“雙路徑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于是人們說:“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抄十年教案還不如寫一年反思?!?/p>
對新教師而言,執(zhí)教公開課是一件非??简炄说氖虑?。例如,C老師曾執(zhí)教過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丁香結》,在初次試教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課堂與自己想象的截然不同。在教師看來很淺顯的答案,在學生面前卻成了難題。這節(jié)課上下來她感覺非常糟糕,因為教案與課堂是脫節(jié)的。后來在師傅A的點撥下,二次試教時,她改變了教學策略。在引導學生理解“丁香結”一詞時,不再是單純用語言表達,而是當堂給學生示范:借用學生的紅領巾,打了一個結,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明白“結”的意思。接著,追問誰會解開這個結,很自然地引出“解開結”的話題:“在生活中,我們都有哪些結?你是怎么解開這些結的?”C老師先進行分享交流。在示范引領下,學生有樣學樣,紛紛談論自己的看法。
可見,一名青年教師的成長一定會伴隨大量的教學反思。在這個過程中,青年教師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思所得,發(fā)揮優(yōu)勢;思所失,彌補不足;思所疑,答疑解惑。
(二)對師傅的建議
1.應樹立不斷學習提高的意識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師傅,就必須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此同時樹立“雙贏”的觀念。師傅應該認識到,以“傳承”“幫扶”“帶領”的形式幫助青年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它是帶教師傅的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帶教師傅不應把這份工作看成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過程,而應是雙方促進、共同提高的雙贏過程。
信息化社會,很多教學手段都需要云端技術的支持,如制作與上傳微課。本文提及的師傅A,既欣賞青年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又帶著不斷學習提高的意識謙虛地向徒弟請教信息技術操作的問題。青年教師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師傅A經(jīng)常帶著多請教徒弟的謙虛心態(tài)去學習、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如學校組織的“智慧云課堂”需要平板技術支撐(分為學生端和教師端),師傅A在C老師的幫助下,很快掌握了在教師端口控制學生平板的方法,信息技術運用水平逐漸提高。
2.應注重因材施教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帶教師傅在接觸徒弟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徒弟的性格、接受程度、個人專業(yè)能力等提出個性化教學建議,使帶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因材施教,提高指導效率。
例如,C老師是一位個性要強的老師,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要求。在她向師傅A學習的過程中,師傅A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指導。在上《丁香結》這篇課文時,C老師發(fā)現(xiàn)自己對課堂的干預太多,便去請教師傅A課堂生成性教學的智慧。在師傅A的耐心幫助下,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學生的自主學習、質疑、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三)對行政層面的建議
1.增加行政資源的普惠性
“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下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工作是一種具有行政保障的、占有優(yōu)渥資源的、在共同體下的抱團發(fā)展行為。由于優(yōu)渥資源有限,把這些資源用在個別教師身上,會讓惠普性和公平性得不到保證,因此,如何在這種培養(yǎng)模式下擴大項目的普惠性值得考慮。學校應統(tǒng)籌安排這種優(yōu)渥資源,確保每一個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都能參與“青藍工程”。
2.完善帶教評價機制
傳統(tǒng)視野下,判斷青年教師的專業(yè)學習是否有效,主要看其開設了多少節(jié)公開課、獲得了何種獎項或什么頭銜,而對教育情懷、教育格局、教育視野的關注卻不夠。現(xiàn)實中,一些默默無聞的教師同樣值得尊敬。想要糾正重頭銜、輕情懷的弊端,就必須對現(xiàn)在的評價機制進行變革,從評價的主體、評價的目的等方面去完善評價機制。例如,評價主體要具有多樣性,可以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徒弟、師傅、同事,甚至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參與到評價中來;評價的目的要由原來的診斷性評價變?yōu)樾纬尚栽u價。這樣做旨在讓教師們達成這樣的共識,即評價的目的不是甄別和選拔,而是促進優(yōu)化和發(fā)展。
在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監(jiān)控日益可視化的今天,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教育人才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學校應客觀地看待“青藍工程”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缺點,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從而使“青藍工程”模式更好地提升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韓淑萍.我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的特點和趨勢[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6):29-34.
[2]丁雪梅.我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概略[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12-14+42.
[3]李瑛.我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06(5):151-155.
[4]司麗娟.小學語文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成長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5).
[5]陳向明.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到教師“專業(yè)學習”[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33(8):1-7.
作者簡介:陳穎(1995— ),江蘇南通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