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祥
大美育觀的相關論點為美術教學的改革指明了出路和方向,教師應當將美育工作的開展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本文通過探索大美育觀下的美術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建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以期提升小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想品質。
一、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融合文學藝術,情景交融
在大美育觀下,其他學科的內容都可以作為和美術教學相融合的素材,文學藝術就是其中之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蘊含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讓學生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可以增進學生對繪畫藝術的感性理解,實現(xiàn)情景交融。
例如在“彩墨世界”這節(jié)課中,學生需要學習我國傳統(tǒng)的彩墨畫藝術。此時,教師可以借助我國古代詩歌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我們曾經學過的一首古詩,大家能從中感受到梅花怎樣的形象?”學生會說這首詩稱贊了梅花堅強、高潔、不畏嚴寒、堅守品格的秉性。其次,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學生:“大家在了解了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形象后,能否依據此詩繪制出相應的圖畫?”最后,學生根據這首詩,自由繪畫,將文學藝術和美術相結合,將古詩的思想情感融入個性化的繪畫作品中。
文學藝術是美術教學中最常用到的內容之一,文學和美術的融合教學能讓學生體會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以圖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能有效促進學生想象力的提高。
(二)融合歷史文化,豐富內涵
歷史文化知識是學生提升美育素養(yǎng)的重要素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講解一些歷史知識,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不僅能掌握繪圖技巧,還能了解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我是汽車設計師”這節(jié)課中,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與汽車相關的繪圖知識,了解汽車的發(fā)展歷史。首先,教師可以這樣導入課程:“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是繪制汽車,汽車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但是大家是否知道,汽車一開始的形態(tài)和現(xiàn)在并不一樣?!苯又?,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兩幅圖片。第一幅圖片是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與現(xiàn)在的汽車相比,與其說圖片上的是汽車,不如說更像是三輪車,因為其基本結構類似于馬車,前面一個輪子小,后面兩個輪子大。在第二幅圖片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二十世紀早期的汽車樣態(tài),其樣態(tài)與現(xiàn)代的流線型汽車造型差異較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一種汽車形態(tài)進行繪制。
在融合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選擇與這節(jié)課程相關的歷史事物,如案例中的汽車發(fā)展史,也可以在歷史課本中尋找直接素材,觀察它是否能與美術課程相整合,利用歷史文化與美術課程的融合,有效豐富學生的內涵與素養(yǎng)。
(三)融合地理知識,連接遷移
地理事物是我國傳統(tǒng)美術作品中常見的繪畫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在美術課程的教學中融合地理知識,讓學生遷移自身的地理知識,鞏固對地理知識的記憶,為美術繪圖提供充足的素材。
例如在“精美的郵票”這節(jié)課中,學生要學習如何繪制郵票上的圖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郵票是國家郵政部門發(fā)行的已付郵資的證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各地的郵票往往展現(xiàn)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比如我們在為東北地區(qū)繪制一款郵票時,會將什么事物繪制其中?”學生此時就會聯(lián)系已有的地理知識展開遷移想象。如有的學生聯(lián)想到有名的東北大米,因此會將水稻的稻穗繪制在郵票上;有的學生認為東北地區(qū)的冰雪景觀十分美麗,因此會將與冰雪相關的圖案繪制在郵票上。這樣與地理知識相聯(lián)結的學習過程,有效實現(xiàn)了學生知識的遷移。
美術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地理素養(yǎng),才能在學生提出相關地理問題后為學生進行解答。通過地理知識的遷移,學生不僅能夠開闊自身的知識視野,也能夠提高自身的藝術鑒賞能力。
二、拓展資源,建構教學資源體系
(一)引入自然素材,分析構圖形式
大美育觀下的美術教學資源十分廣泛,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可以用于美術教學,不同視覺資源的引入可以構建立體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引入自然資源,讓學生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花草樹木的觀察分析,提高自身的構圖能力。
例如在“蔬果的剖面”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利用植物素材進行構圖分析。首先,教師可以這樣導入課程:“在塑造各類植物的形態(tài)上,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天然的蔬菜、水果具有獨特的美感,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賞析一下自然界中植物的美感?!逼浯危處熆梢詾閷W生展示幾幅果蔬的圖片,并詢問學生:“這些植物的線條十分流暢,我們在進行繪畫時應當怎樣做呢?”此時,學生就會想到以先勾勒蔬果的輪廓,再上色這樣的方式來繪圖。針對這樣的想法,教師進行分析和糾正:“大家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卻沒有如此簡單,我們應當先從果蔬的局部開始構圖,先繪制最難的部分,只要解決了這個部分,其他的線條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教師可以火龍果的繪制為學生進行示范。畫火龍果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它的外皮,因此,教師在黑板上先繪制出火龍果外皮的尖端,然后再繪制出橢圓的外形,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構圖思維。
自然素材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觀察視角,學生在傳統(tǒng)的美術學習方式中,往往以臨摹課本中的作品為主,而現(xiàn)實中自然素材的運用,則可以讓學生直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習得最有效的繪圖技巧。
(二)打開生活視角,培塑文化意識
藝術來源于生活,這點在美術學科中尤甚。教師應當為學生打開生活的視角,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元素進行美術教學,如學生喜愛的影視劇、動畫片等,通過這些生活元素培塑學生的文化意識。
例如在“彩墨臉譜”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臉譜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是對生活中人物形象的抽象體現(xiàn),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經典影視劇來打開藝術的生活視角,培塑學生的文化意識。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劉備、關羽等人的影視片段,接著詢問學生:“《三國演義》是我們熟悉的影視作品,大家認為其中的關羽和曹操是一副怎樣的形象?”學生認為,關羽勇猛且忠貞,而曹操在這部影視劇中則顯得奸詐陰險。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那么,我們如何在臉譜藝術中表現(xiàn)這些形象呢?其實,顏色標志很重要,如勇猛仗義的關羽是鮮明的正派形象,我們一般采用紅色來繪制這類人物的臉譜,而對于曹操這類陰險狡詐的形象,我們一般采用白色來繪制。”最后,教師給學生展示兩幅臉譜的圖片,讓學生比較其中的差別,學生恍然大悟。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打開了生活視角,有效增強了他們的文化意識。
美術教學資源來源于生活,教師要依據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選取生活中相對應的文化案例,讓學生既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藝術元素,又能夠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
(三)加強家校合作,加深學習印象
教師要拓展教學資源,離不開學生家長的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后的親子互動作業(yè),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美術作品,深化學生的審美認知。例如在“元宵節(jié)里掛彩燈”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制作元宵節(jié)彩燈,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創(chuàng)作能力,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制作彩燈的方法:“我們先在半透明的卡紙上繪制出自己喜歡的彩燈圖案,再與家人一起制作彩燈模型,點亮這盞親情之燈?!逼浯危诮處煹闹笇?,家長配合學生一起制作彩燈。最后,親子共同展示作品,并交流制作感想。在親子互動活動中,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美術課程內容的印象。
三、終身學習,促使學生形成良好品格
(一)主體性,引導學生自我探究
大美育觀下,美術學習應當貫穿學生終身,為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格。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我意識,實現(xiàn)自我探究。
例如在“美術學習記錄袋”這節(jié)課中,學生要學會制作美術學習記錄袋。教師可以說:“這節(jié)課我們要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美術作品記錄袋,用來放置自己的美術作品。你們在制作作品的標簽和封面時,還要撰寫對作品的評價,看看自己的學習是否有進步。”教師讓學生梳理自己的作品,可以讓他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探究。如有的學生喜歡小動物,在多次繪制動物形象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對小動物的繪畫越來越逼真;有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在剪紙等動手操作項目上取得了進步。通過這樣的梳理,學生能形成主體性認知,而主體性認知又能幫助學生塑造終身學習觀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反思與改進能力。
(二)銜接性,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教師應當采用前后銜接的教學方式,從學生已習得的知識出發(fā),延伸到學生將要學習的知識,通過這種知識間的聯(lián)結溝通,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例如在“珍愛國寶──古代陶瓷藝術”這節(jié)課中,學生要學習與瓷器相關的美術知識。教師可以將之前學過的陶泥制作知識導入課程,實現(xiàn)課程內容上的銜接。教師拋出引導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是我國古代的瓷器藝術,大家之前其實已經學過陶泥制作的相關課程,那陶器和瓷器有哪些區(qū)別呢?”學生會根據之前的陶泥制作經歷,總結出陶泥是以高嶺土、蒙脫石為主的黏土,外表通常為紅灰色、紅紫色等色調,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是對于瓷器的特征,學生就不太了解了。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新知識:“大家剛才已經說出了陶泥的相關知識,而瓷器的主要原料是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其原本的顏色也類似陶泥,但是經過高溫的煅燒,燒制好的瓷器在色澤上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燒出的成品有青瓷、白瓷等,較為特殊的還有青花瓷。”通過這種課程的前后銜接,學生的知識記憶就被串聯(lián)起來了。
在美術學科的學習中,許多內容都存在直接的相關關系,這種銜接可以稱之為縱向銜接。而對于部分新引入的概念和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多類比、多舉例的方式,進行橫向擴充,讓學生理解相關的概念。
(三)靈活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靈活性是指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教學,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在實現(xiàn)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例如在“我設計的自行車”這節(jié)課中,學生要自己動手設計并繪制自行車,不同的學生對自行車造型的認知不同,此時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有的學生在自己家中看到的自行車樣式是山地自行車的樣式,車座和車把之間有一道很粗的橫桿;有的學生家中是公路自行車,車把是彎曲的;還有的學生則直接按照生活中常見的共享單車的樣式繪制自行車。學生間的認知差異導致設計、繪制出的自行車圖畫也千差萬別,教師要靈活對待,尊重學生的想象與創(chuàng)意。
結語
大美育觀下的美術課程的教學資源是豐富的,教學方式是多樣的。多樣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素材有效促進了美術學科的改革與進步。未來,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技術進步,大美育觀下的美術教育教學水平將會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