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萌 劉璐
一、作業(yè)設計緣起
2021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yè)管理的通知》,要求創(chuàng)新作業(yè)類型方式,要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書面作業(yè)、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的作業(yè)。[1]同年7月,國家發(fā)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出臺“雙減”政策,進一步強調教師應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yè),鼓勵教師布置分層、彈性與個性化的作業(yè)。[2]
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頒布,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定為初中歷史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其中史料實證強調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重視史料的搜集和解讀,并在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加以運用。[3]文物是重要的史料,是歷史的直接反映,以物證史是史料實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讓學生學會從文物中獲得歷史信息,讓學生通過了解文物了解歷史,甚至喜歡歷史,是我們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初一年級的學生剛開始系統地學習歷史,課堂上所學的歷史為他們打下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對于歷史的了解途徑、學習方法和學習意義等體會不深。此外,初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多學生多才多藝,具有巨大潛能。如何針對初一年級學生設計有個性、有深度、有興趣的歷史作業(yè)?如何在歷史作業(yè)中滲透歷史學的核心素養(yǎng)?都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二、作業(yè)設計
1.設計目的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人和事,提到歷史,人們便會將其與“過去”“久遠”等詞匯聯系到一起。其實我們就生活在歷史中,歷史就在我們身邊。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活動課以“讓我們共同感受歷史”為主題,鼓勵教師設計實踐類的歷史活動或作業(yè)。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感受身邊的歷史,感受歷史演進的脈搏。
在七年級上半學期期末,落腳于“制作文物,體會匠心”,我組教師設計了“一物閱千載,何至數千年——歷史‘文物小制作”的作業(yè)活動,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學生運用已學方法深入了解一件文物,不僅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反映信息,更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藝和流程;在此基礎上,學生動手制作文物,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強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之后進行分層作業(yè),讓學生為自己制作的文物撰寫介紹詞或感想,介紹詞或感想包括三個部分:文物介紹、文物的歷史背景、我的制作過程與方法。最后,學生規(guī)劃優(yōu)秀作品的展覽,將他們制作的文物進行分類布展,了解博物館布展的基本流程。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了解了文物從制作到進入博物館的全過程,體會文物對于歷史學習的作用。
本次作業(yè)設計通過制作文物來了解文物,增強學生對有關材料的搜集、閱讀、整理,模擬歷史探究的方法,了解史料的分類與作用,初步掌握學習和認識歷史的途徑,了解文物史料的產生和流傳。同時通過動手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體悟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初步認識和感受歷史的魅力和意義。最后,部分對文物感興趣的同學撰寫文物介紹詞,深入了解自己制作的文物,進而了解文物對歷史學習的作用;部分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策劃展覽,了解文物從制作到展出的全過程,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歷史。
2.活動評價
本次活動采用表現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不僅評價學生行為表現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行為表現的過程,表現性評價不僅是對某個學習領域、某方面能力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己有知識進行實踐與表現能力的評價,不僅評價學生的記憶、認知能力,更關注非認知因素,如動手能力、資料搜集能力等,突出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素在學生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學生必須自己創(chuàng)造出問題解決方法或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老師根據事先設計好的評分規(guī)則,對學生作品的材料創(chuàng)意度、還原度等進行評價。
“歷史‘文物小制作”的作業(yè),我們從學生的收獲和發(fā)展出發(fā),進行多元評價。我們衡量學生制作的“文物”是否優(yōu)秀,不僅是看學生仿制得是否逼真,還看重學生制作的文物的復雜程度和創(chuàng)新程度。仿制“文物”逼真能夠體現出學生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美好品質。制作工藝復雜的“文物”能夠體現出學生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一些學生利用看似平常的材料制作成逼真、有趣的歷史文物,能夠體現出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評價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注重學生的發(fā)展。
三、作業(yè)展示
1. 歷史“文物”小制作
2. 活動展示
本次活動的最后成果是“何以中國——歷史‘文物小制作展覽”,并通過年級公眾號進行宣傳。學生通過參觀展覽,學習其他同學的作品,了解其他文物,并分享自己制作的經驗心得。
四、作業(yè)反思
1. 學生感想
本次系列作業(yè)活動,學生們感觸最深的是文物制作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同學都體會到了當時工匠們高超的制作工藝和古代發(fā)達的文化藝術水平,為中國古人的智慧感到自豪。
為了做好文物,同學們認真分析了文物及其所處的時代?!斑@次活動我做的是北魏陶女樂俑其中的高歌陶俑,這些北魏女俑體現出了琴樂的生生不息、北魏時期琴樂的流行,說明這一時期也是我國琴曲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在制作前,我仔細觀察了陶俑的服飾,她們頭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領短衣,下著長裙,體現出了典型的胡漢民族交融?!睂W生們因為要制作文物,要觀察細節(jié),深入了解文物,進而了解時代,充實歷史知識,深切理解史料實證的含義。
很多同學回憶了自己的制作過程,如學生制作河姆渡干欄式建筑后回憶自己的嘗試過程:“開始的時候想用冰棍兒棒來制作,但感覺材料不夠天然……撿了很多干草和木棍等,但是屋頂的茅草去哪里尋找會更像更好呢?剛好想到三里河公園中的蘆葦,但是公園的蘆葦是用來觀賞的不可以去破環(huán)。就在一籌莫展時,爸爸說在單位的湖邊可以折蘆葦花回來,這讓我喜出望外。”這項活動,不僅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鍛煉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 優(yōu)點和經驗
①活動目的明確。從設計之初,本次系列作業(yè)活動的整體目的就很明確:以了解和感受歷史為核心進行作業(yè)構思、設計和實施,整體步驟和每一項工作的目的都比較明確。
②作業(yè)設計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有意識地強調認識文物、了解歷史的方法,學生在課堂上凝練所學,在課堂外的作業(yè)活動中手動生成,將課堂所學落實于作業(yè)之中。
③作業(yè)分層。我們這次制作歷史文物的作業(yè)針對的是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學生選擇文物制作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中國古代的文物均可以制作。學生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制作難度選擇想做的文物,無形中實現了分層。學生選擇最多的、制作難度最小的比如戰(zhàn)國貨幣、秦半兩錢、五銖錢等;制作難度中等的比如鼎、漢代瓦當等;而制作難度高的文物,體現了學生獨特的興趣和鮮明的個性,例如干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二里頭一號宮殿遺址復原模型、青銅鉞、杜虎符、漢代擊鼓說唱俑、明代皇后鳳冠、紅船等。由興趣出發(fā),設置寬泛的選題范圍,在巨大的選擇空間中實現作業(yè)的分層。而且,較大的選擇空間也增加了作業(yè)的彈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選擇。
3. 缺點和改進想法
①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層級學生的引導。本次活動后半程更集中在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上。對于一些對此次作業(yè)不感興趣的同學的引導做得不好,比如有些學生僅僅用紙板做幾個半兩錢就交了作業(yè),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古人的錢都是這么一個一個的嗎?秦代是半兩,那之后的時代都叫什么呢?可不可以查查資料,看看后世的錢幣都是怎么命名的?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錢幣大概了解中國古代朝代順序和重要年號。
②學生獲得感:由于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優(yōu)秀同學的介紹和體會僅用于展示介紹和公眾號推送。下次可以讓這些學生擔任講解員,介紹自己是如何查找資料了解文物細節(jié),如何試圖還原文物,通過制作文物又了解了哪些歷史知識等等,通過他們的介紹可能會讓更多同學對文物制作感興趣。
【注釋】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yè)管理的通知》,2021年4月12日。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2021年7月24日。
[3]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