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希韋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是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之后開創(chuàng)的一個王朝,統(tǒng)治英格蘭王國及其所屬周圍地區(qū),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總計118年,歷經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于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都鐸王朝
1485年8月,亨利·都鐸伯爵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了都鐸王朝。亨利·都鐸作為英格蘭國王,史稱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為長子亞瑟聘娶了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不料,亞瑟英年早逝,亨利七世將凱瑟琳留下,令其改嫁他的次子——大名鼎鼎的亨利八世。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亨利八世繼位。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并通過一系列重要法案,允許自己另娶。亨利八世將當時英格蘭主教立為英格蘭教會大主教,使英格蘭教會脫離羅馬教廷,同時解散修道院,使自己成為英格蘭王國最高宗教領袖,英格蘭王室的權力因此達到頂峰。他在位期間,把威爾士并入英格蘭。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他唯一的兒子愛德華六世繼位。當時愛德華六世年僅九歲,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兒子,都鐸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蘭王國首位信奉新教的統(tǒng)治者。愛德華六世統(tǒng)治時期,英格蘭王國飽受經濟問題和社會動蕩困擾。1549年,英格蘭王國地區(qū)爆發(fā)大規(guī)模叛亂。
1553年,愛德華六世死于結核病,亨利八世的妹妹、法國王后瑪麗的外孫女簡·格雷女勛爵繼承英格蘭王位。但即位九天之后,簡·格雷被廢黜、處死,愛德華六世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成為新女王。
五年之后,1558年,瑪麗一世去世,她的同父異母妹妹伊麗莎白繼位,即伊麗莎白一世。此時,英格蘭王國內部因宗教分裂處于混亂狀態(tài)。然而,伊麗莎白女王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王國的統(tǒng)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tǒng)治之后,英格蘭王國成為歐洲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在此期間也達到頂峰,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人物,包括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時期,英格蘭王國海軍戰(zhàn)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了英格蘭王國的海上霸權地位,為英格蘭王國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于薩里的列治文宮,都鐸王朝結束了。
大小金幣
1489年,亨利七世發(fā)行一種大個兒的金幣,被稱作“至尊”(Sovereign),有中文譯作“索維林”。理論重量為15.54克,即0.5盎司,含金量為23K(95.83%),價值等同21先令的銀幣,即252便士的銀幣。
都鐸王朝重量制度和貨幣制度的核心是英格蘭磅,有銀衡磅(塔磅)和金衡磅之分。銀衡磅重量為350克,金衡磅重為量373克。
1金衡磅等于12金衡盎司,1金衡盎司的重量為31.08克,半金衡盎司為1個“至尊”金幣的理論重量,即15.54克。
此前,英格蘭王國的金幣是“里亞爾”(Ryal)?!爸磷稹苯饚诺闹亓渴恰袄飦啝枴苯饚胖亓康膬杀丁F鸪?,亨利七世將“至尊”金幣命名為“雙里亞爾”(Double Ryal),隨后又將其改名為“至尊”。
“里亞爾”的理論重量為7.77克,這個重量恰與貴霜王朝和薩珊王朝的第納爾金幣的重量相同,之間有著怎樣的傳遞和繼承關系,需要進一步考證。
亨利八世錢幣大貶值(Great Debasement)時期,“至尊”金幣的含金量從23K降至22K(91.67%)。從此,22K成為英格蘭王國金幣的標準純度?!爸磷稹苯饚诺纳a和使用,貫穿都鐸王朝的始終,直到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時期,仍有“至尊”金幣流通。
“至尊”金幣正面的圖案是端坐于御座的君主正面全身像,周圍幣文是拉丁文君主尊號;背面圖案為英格蘭王室的盾形徽章,四周環(huán)繞紅白雙色都鐸玫瑰,周圍幣文為拉丁文:“A DNO FACTV EST ISTVD ET EST MIRAB IN OCVLIS NRS”(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稀奇),即“A DOMINO FACTUM EST ISTUD ET EST MIRABILE IN OCULIS NOSTRIS”的縮寫,出自《圣經·舊約·詩篇》。
除了至尊金幣,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王國還發(fā)行了一種小個兒的金幣,稱作“王冠”(crown),有中文譯作“克朗”。
1526年,亨利八世發(fā)行“玫瑰王冠”(Crown of the Rose)金幣,重量為3.5克,成色23K,價值等同4先令6便士的銀幣,但并不受歡迎,不久后停止生產。此后,亨利八世發(fā)行“雙玫瑰王冠金幣”(Crown of the Double-Rose),重量為3.37克,成色22K,價值等同5先令的銀幣,得到廣泛使用,一直到亨利八世駕崩后仍在生產。
大小銀幣
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王國生產的一種小個兒銀幣被稱作“便士”(penney)。英格蘭王國的“便士”銀幣制度承襲的是法蘭克王國的銀幣制度。法蘭克王國的銀衡磅,重量為350克,等于12盎司或240便士量。1便士量約1.46克,使用1便士量白銀制造的銀幣就是便士銀幣。
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王國生產的一種大個兒銀幣被稱作“先令”(shilling)。
“先令”一詞源自古英語詞匯scilling,意思是“分離”。1磅分為20份,每份就是1先令。先令原本只是一個記賬單位,很長時期,英格蘭并沒有制造發(fā)行以先令為單位的錢幣。
1489年,亨利七世發(fā)行一種名為“泰斯通”(TESTOON)的銀幣,相當于12便士或二十分之一磅。這種“泰斯通”銀幣后來發(fā)展成為先令。
1527年,亨利八世頒布諭旨,要求英格蘭王國造幣由銀衡制單位轉換為金衡制單位。由此可見,1527年之前,英格蘭王國造幣采用銀衡制單位,1磅為350克,1先令為17.5克,1便士為1.46克。1527年之后,英格蘭王國造幣采用373克金衡制單位,1磅為373克,1先令為18.65克,1便士為1.56克。
亨利八世統(tǒng)治晚期的鑄幣,大幅度減少用銀量、增加用銅量,新鑄造的“泰斯通”銀幣僅僅是表面上包了一層銀,很容易脫落露出里面的銅。“泰斯通”銀幣正面的圖案是亨利八世的肖像,當錢幣表面的白銀脫落時,錢幣最凸出的部位——亨利八世肖像的鼻子,就變成銅色。因此,亨利八世得到了一個綽號——“老銅鼻子”(Old Coppernose)。
愛德華六世統(tǒng)治時期,“泰斯通”銀幣被改稱為“先令”,英格蘭王國繼續(xù)實行錢幣貶值政策。1551年,銀幣的成色降至25%。劣幣與良幣混合流通,造成良幣退出市場,劣幣泛濫,外國商人拒絕接受英格蘭王國錢幣作為支付手段。
到了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時期,托馬斯·格雷欣爵士被請來負責解決金幣和銀幣成色下降帶來的諸多弊病。托馬斯·格雷欣爵士采用制造良幣、收購劣幣的措施,終于使先前退出市場的良幣重返市場,英格蘭王國的金幣和銀幣也成為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貨幣,為英格蘭王國在國際上建立經濟霸權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金銀衡制
都鐸王朝的金幣制度和銀幣制度采用的重量單位和重量標準,源于前朝重量制度的發(fā)展和演變,其源頭是兩河流域的重量單位“彌那”。
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最早的重量單位是兩河流域的“彌那”,折合現(xiàn)代的500克。兩河流域的重量制度向北傳入小亞細亞半島的赫梯王國,再向西傳入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諸城邦。古希臘本土的重量單位“德拉克馬”,是一把大麥的重量。“彌那”與“德拉克馬”的接軌發(fā)生在公元前600年前后,雅典的第一任執(zhí)政官梭倫實行改革,規(guī)定借貸利率為12.5%。于是,人們借款1彌那,即500克白銀,扣除12.5%的貼息,只能拿到437克白銀。
這437克就是雅典“彌那”的重量,可以分成100雅典“德拉克馬”,1雅典“德拉克馬”的重量等于4.37克。
雅典“彌那”又可以分為16盎司,衍生出12盎司的羅馬磅。羅馬磅重量為327克。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阿拉伯磅開始流行。阿拉伯磅是在羅馬磅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對1羅馬磅金屬征收十四分之一的稅,其包含稅項的總價值就等于1阿拉伯磅,即350克。
阿拉伯磅與歐洲的銀衡磅是相等的,都是350克。如果對1銀衡磅金屬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稅,其包含稅項的總價值就等于1金衡磅,即373克。
金衡磅與銀衡磅的差額為1/16,正是由于征稅所造成的。
都鐸王朝的金幣“至尊”,遵循金衡磅制度,理論重量為0.5金衡盎司,即二十四分之一的金衡盎司,折合現(xiàn)代的15.54克。都鐸王朝的銀幣“先令”遵循銀衡磅制度,理論重量為二十分之一的銀衡磅,折合現(xiàn)代的17.5克。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