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馭 吳晨陽 吳小文 潘志軍 張曉紅 尹玲 夏慧婷 周兵
摘要 該文綜合分析隆科638S、晶4155S、1892S、深08S及荃9311A這5種代表性秈型不育系所選育品種2018年在廬江縣種植表現、產量構成和農藝性狀等,探討其在廬江地區(qū)推廣應用價值,并利用全國種子雙交會平臺對參試的334個水稻品種進行示范展示,選擇通過審定的5種代表性秈型不育系所選育品種進行產量構成及農藝性狀等分析。結果表明,荃9311A和隆科638S所選育品種適宜在廬江地區(qū)種植,1892S所選育品種雖然有生育期和株高優(yōu)勢,但實際產量偏低。
關鍵詞 不育系;秈型不育系;產量構成;農藝性狀
中圖分類號 S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3-0037-03
廬江縣是傳統(tǒng)的產糧大縣,多年來糧食種植面積保持在10.3萬~11.2 萬hm2,約占全縣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70%以上[1]。多年來廬江水稻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7.8 萬hm2,以常規(guī)粳稻為主[2],隨著農業(yè)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種植結構的逐步調整,廬江中秈雜交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據統(tǒng)計,2018年廬江縣中秈雜交稻種植面積達到了0.62 萬hm2。為保障本地區(qū)中秈雜交稻穩(wěn)定、安全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收益,篩選適宜在本地區(qū)推廣應用的優(yōu)質高產高抗中秈雜交稻品種。目前因受不育系品種權保護限制,育種家不能在未經同意或授權的情況下選用已保護的不育系進行雜交稻配組、測試、審定和推廣應用等[3-4],多以育種家試驗田測試、對照和小面積示范方式進行[5-7],未見將具有代表性不育系所選育組合進行大規(guī)模示范展示、分析探討。本研究利用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2018年搭建的全國種子雙交會平臺,對所提供的334個水稻品種進行示范展示,對審定的隆科638S、晶4155S、1892S、荃9311A和深08S共5種代表性不育系選育的65個品種進行產量構成、農藝性狀等綜合分析[8-13],探討其所配品種在廬江地區(qū)的表現,以期為該地區(qū)中秈雜交稻品種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供試地點位于合肥市廬江縣郭河現代農業(yè)示范區(qū)(31.48°N,117.23°E,海拔高度6.6 m),試驗田土壤為河流沖積物母質發(fā)育形成的潴育型水稻土亞類沙泥田土屬沙泥田土種,耕層土壤質地為中壤,土壤含豐富有機質,肥力水平中上等,耕作層厚17.2~19.5 cm,pH 6.4左右,屬于典型的河流沖積物形成的砂泥田,前茬作物是小麥。
1.2 試驗材料
2018年全國種子雙交會廬江地展基地共收集參展334個水稻品種,從中選擇已通過審定的隆兩優(yōu)1307、隆兩優(yōu)1318、隆兩優(yōu)8612、隆兩優(yōu)1206、隆兩優(yōu)534、隆兩優(yōu)1686、隆兩優(yōu)華占、隆兩優(yōu)晶占、隆兩優(yōu)3206、隆兩優(yōu)1377、隆兩優(yōu)1308、隆兩優(yōu)1988、隆兩優(yōu)1212、晶兩優(yōu)1206、晶兩優(yōu)華占、晶兩優(yōu)3206、晶兩優(yōu)1377、晶兩優(yōu)641、晶兩優(yōu)1212、晶兩優(yōu)1468、晶兩優(yōu)黃莉占、徽兩優(yōu)絲苗、徽兩優(yōu)608、徽兩優(yōu)114、兩優(yōu)473、皖稻153、徽兩優(yōu)280、徽兩優(yōu)985、徽兩優(yōu)898、徽兩優(yōu)882、徽兩優(yōu)粵農絲苗、徽兩優(yōu)航1573、徽兩優(yōu)001、兩優(yōu)289、兩優(yōu)9919、兩優(yōu)8061、徽兩優(yōu)8966、荃優(yōu)822、荃9優(yōu)106、荃優(yōu)1393、荃優(yōu)153、荃優(yōu)鄂豐絲苗、荃優(yōu)3745、荃優(yōu)金1號、九優(yōu)粵禾絲苗、荃優(yōu)123、荃優(yōu)雅占、荃優(yōu)523、荃優(yōu)851、荃優(yōu)0861、荃優(yōu)298、荃優(yōu)絲苗、荃優(yōu)548、荃優(yōu)粵農絲苗、九優(yōu)27占、深兩優(yōu)五山絲苗、深兩優(yōu)862、深兩優(yōu)828、深兩優(yōu)8010、深兩優(yōu)870、深兩優(yōu)7248、深兩優(yōu)3206、深兩優(yōu)868、深兩優(yōu)884和深兩優(yōu)8386等,共計65個品種進行研究,其中隆科638S配組選育品種13個,晶4155S配組選育品種8個,1892S配組選育品種16個,荃9311A配組選育品種18個,深08S配組選育品種10個。
1.3 試驗設計
采用單因子小區(qū)設計,參試品種均種植1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長50 m,寬4 m,面積200 m2。小區(qū)間操作行寬0.4 m,試驗區(qū)四周設2.0 m以上保護行。采用流水線播種,高速缽苗插秧機栽插。全生育期每隔3~5 d調查、記載各品種莖蘗動態(tài)等特征特性;收割前5 d,每品種隨機選定10株測量株高,取5點10穴考種,調查穗長、有效穗數、穗總粒數和結實率;每品種機械收割后稱重,按13.5%含水量折算單位面積產量。
1.4 試驗過程
1.4.1 苗床準備。苗床選擇靠近水源、排灌分開,運輸方便且便于農事操作的空閑田,按秧田與大田比例1∶60準備。5月8日撒施45%(15-15-15)水稻專用肥375 kg/hm2,均勻混入10~15 cm土層中培肥土壤,施肥、翻耕、平整后按畦寬1.4~1.5 m、溝寬0.5 m開溝作畦,畦面平整。
1.4.2 營養(yǎng)土準備。選用菜園土或耕作熟化的旱地土培肥,2月上旬在取土田塊上施人畜糞或腐熟灰雜肥30 000 kg/hm2及復合肥375 kg/hm2(NPK:15-15-15),連續(xù)旋耕2~3次后取表層熟化土壤,粉碎過篩,粒徑2~4 mm,土壤含水量為15%左右。大田備營養(yǎng)土900 L/hm2,同時在營養(yǎng)土過篩后每100 kg細土拌1 kg壯秧劑。
1.4.3 種子處理。選晴好天氣,曬種1~2 d,曬種時攤薄、勤翻,防止破殼,精選去雜。5月11日統(tǒng)一采取專用種子包衣劑(4.0%精甲·噁霉靈微乳劑)拌種,5月12日使用25%氰烯菌酯2 000~2 500倍液浸種處理24 h左右,期間每隔6~8 h翻動1次,保證種子均勻吸足水分。稻種浸種消毒后瀝水催芽,堆成厚20~30 cm的谷堆,覆蓋濕潤草墊,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和透氣性,要求谷堆上下、內外溫濕度基本保持一致,并按照“高溫破胸(上限溫度為38 ℃、適宜溫度為35 ℃)、保濕催芽(溫度為25~28 ℃、濕度為80%左右)、低溫晾芽”三大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做好催芽工作。催芽標準以90%稻谷破胸露白為準,芽長控制在0.2 cm以下,之后于室內攤晾4~6 h煉芽,至芽谷面干內濕后待播。
1.4.4 播種。5月15日采用缽苗播種流水線播種,每穴孔控制在2~3粒種子。播種后進行堆疊、暗化催苗,出苗整齊后將苗盤擺放于苗床。擺盤時適度按壓使秧盤孔穴底部陷入床面,秧盤擺布整齊,盤面等高。
1.4.5 秧床管理。1葉1心期前保持濕潤管理,促進齊苗,齊苗后旱育旱管,根據天氣和秧苗缺水等情況及時補水,保苗促壯;2葉期每百張苗盤用15%多效唑粉劑5 g,兌水均勻噴施;2葉1心期,用尿素150 kg/hm2兌水15 000 kg/hm2噴灑作斷奶肥。
1.4.6 大田管理。6月12日采用2ZB-6A(RXA-60T)型乘坐式高速缽苗插秧機栽插,每品種栽插兩機幅,行株距為33 cm×14 cm,栽植21.65 萬穴/hm2。大田期施純N175.5 kg/hm2、P2O579.5 kg/hm2、K2O 178.5 kg/hm2,氮肥基施56%、蘗施24%、穗施20%,磷肥1次性基施,鉀肥基施45%、蘗施25%、穗施30%;各品種全生育期間,統(tǒng)一強化病蟲害防治,穗期病害可視各品種的生育進程適時分類防治。大田除草,采取栽后“封閉”,分蘗期莖葉化學除草與人工除草相結合的方式。
1.5 調查取樣分析與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整理數據和作表,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藝性狀分析
對隆科638S、晶4155S、1892S、荃9311A和深08S配組選育品種進行農藝性狀分析,結果顯示,1892S與荃9311A配組選育品種生育期最短,分別為133.3和133.6 d,且兩者間無明顯差異;隆科638S配組選育品種生育期最長,達到138.1 d,與1892S和荃9311A配組選育品種間達顯著差異;1892S配組選育品種株高最矮,僅有120.5 cm,隆科638S配組選育品種株高最高,為133.8 cm,株高趨勢表現為隆科638S>荃9311A>晶4155S>深08S>1892S;從不同不育系配組選育品種穗長來看,1892S穗長最短,僅為23.0 cm,晶4155S穗長最長,達到26.1 cm,隆科638S和荃9311A穗長相近,兩者間無顯著差異(表1)。
2.2 產量構成性狀與實產分析
對5種常見不育系配組選育品種產量構成性狀和實產進行分析。從有效穗數上看,深08S配組選育品種最多,達到342.3 萬/hm2,荃9311A配組選育品種最少,僅有292.9 萬/hm2,總體趨勢為深08S>晶4155S>隆科638S>1892S>荃9311A;從每穗總粒數上看,晶4155S配組品種達到200.2粒,1892S配組品種最少為164.3粒,總體趨勢為晶4155S>隆科638S>深08S>荃9311A>1892S;從平均結實率上看,深08S配組品種最高達到90.4%,隆科638S最低為82.8%,總體趨勢為深08S>荃9311A>晶4155S>1892S>隆科638S;從實產上看,荃9311A配組品種實產最高,達到10 907.3 kg/hm2,其次為隆科638S配組品種為10 075.3 kg/hm2,1892S所配組品種的實產最低,僅有8 928.3 kg/hm2(表2)。
3 結論與討論
5種代表性不育系所選育品種中,1892S所選育品種的全生育期最短、株高最小,但實際產量在5種所選類型中排名第5;晶4155S所選育品種的穗長及每穗總粒數在5種所選類型中均為最多,實際產量位居第4;深08S所選育品種的有效穗最多,結實率高,全生育期偏長,實際產量位居第3;隆科638S所選育品種的全生育期最長、株高最大,實際產量在5種所選類型中排名第2;荃9311A所選育品種的全生育期、株高適宜,結實率高,實際產量在5種所選類型中最高。結果表明,荃9311A和隆科638S所選育品種適宜在廬江地區(qū)種植,后期增施磷鉀肥促進灌漿結實,提高抗倒伏能力;1892S所選育品種雖然有生育期和株高優(yōu)勢,但實際產量偏低。本次試驗僅對5種常見不育系所選育品種綜合平均分析、比較,并不代表此不育系所選育的所有品種均如此,單一品種的比較還需要做品種比較試驗。
4 參考文獻
[1] 吳晨陽,潘志軍,呂和平,等. 不同肥料運籌模式對江淮地區(qū)機插秧雙季早稻產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7,33(6):6-10.
[2] 吳晨陽,周兵,呂和平,等. 高溫與寡照陰雨復合災害性天氣對沿江平原晚稻生產的影響與啟示[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9,58(21):30-34.
[3] 鮑明明. 中國植物新品種權現狀及法律保護研究[J]. 分子植物育種:2022,20(2):621-625.
[4] 張現偉,李經勇,官治文,等. 近10年國家審定水稻品種分析[J]. 雜交水稻,2016,31(5):1-3.
[5] 潘清潔,趙福勝,羅洪發(fā),等. 5個新選水稻三系不育系主要農藝性狀配合力分析[J]. 南方農業(yè)學報,2020,51(1):36-41.
[6] 吳爽,李曉兵,杜士云,等. 6個秈型兩系不育系的主要農藝性狀配合力分析[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45(6):22-23,64.
[7] 黃云,王煒,陳輝志,等. 水稻4個不育系與5個恢復系雙列雜交的雜種優(yōu)勢[J]. 農技服務,2019,36(4):19-21,24.
[8] 黃凱. 水稻溫敏兩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的應用及高產制種技術[J]. 農家參謀,2020(16):26.
[9] 楊聯松,白一松. 秈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1892S選育及其應用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26):12808-12810.
[10] 王合勤,陳金節(jié),張云虎,等. 優(yōu)質秈型水稻新不育系荃9311A的選育[J]. 雜交水稻,2013,28(6):10-12.
[11] 龔光明,周國鋒,尹楚球,等. 秈型兩用核不育系主要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1993(3):137-142.
[12] 符辰建,胡小淳,秦鵬,等. 抗病優(yōu)質高配合力中秈型兩用核不育系晶4155S的選育及應用[J]. 雜交水稻,2021,36(4):18-24.
[13] 國家水稻數據中心. 品種&品系[DB]. https://www.ricedata.cn/variety/index.htm,2021(1). (責編:王慧晴)
基金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chuàng)新重點專項(2018YFD03009000);農業(yè)農村部2018年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chuàng)建項目;2018年第十六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地展項目。
作者簡介 程馭(1985—),男,安徽渦陽人,助理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