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p>
孔子《論語·八佾》 有人問孔子信鬼神否?答曰“不信”?!墩撜Z·述而》就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也有人說孔子去祭鬼神,而且祭時恭恭敬敬地舞之蹈之;若是不信,為何去祭祀?
其實,這其中的關(guān)鍵就在于“如”字。祭祀先人,就好像先人在冥冥中看著你;祭神,就好像神在你的面前。這和信不信沒有關(guān)系。就好像我們今天都知道人死如燈滅,也沒有黃泉彼岸、冥界輪回地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清明時節(jié)祭拜先人前輩。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取其慎終追遠、繼承遺愿之意??鬃诱f,如果不參與祭祀,那就和沒有祭祀一樣,是對自己的民族和傳統(tǒng)文化的不敬。
現(xiàn)代人常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行動成就未來。在孔子看來,祭祀表示的是對民族文化、制度、傳承的態(tài)度,因而必須要恭恭敬敬;對有損于民族文化、制度、傳承的行為,要懷有畏懼之心而遠離之。之所以要懷有敬畏之心,是因為祭祀關(guān)系到民族的存亡、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體現(xiàn)了社會公德、人心向背;如果連人心向背都無法掌握,又何論鬼神?
(《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偌大個中國,若沒有對民族文化、制度、傳承的敬畏之心在其中維系,則社會必亂;若一個人沒有社會公德,背離民心,必將被社會所唾棄。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漢代楊震拒絕賄賂時畏懼“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其實大家都知道這神明和天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真正令人敬畏的是社會公德,以及人心向背。只不過這社會公德、人心向背都被我們冠以“天”的名義。子曰:“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ā墩撜Z·八佾)說一個人如果做了有違良心和公德、傷天害理的事情,祈神求福都是沒用的。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求神拜佛也救不了你。我們常說“德者壽”,養(yǎng)生者豈可無德?因此,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傳統(tǒng)文化,敬畏社會公德,敬畏人心向背,才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養(yǎng)生路上走得更遠。
其實,除了上述需要敬畏的各項,人對自然萬物也要懷有敬畏之心,包括對自己的身體。謹慎飲食,謹慎作息,則疾病遠離;不立于危墻之下,不履薄冰,則傷痛遠離;對服藥治病有敬畏之心,才能避免藥害,早日痊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而,養(yǎng)生也要常懷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