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瑋娜
緣起
一名幼兒從家里帶來了一套玩具,跳動的色彩和悅耳的音符相呼應,深深地吸引著幼兒。
依依:這些紅色、黃色、藍色,好像在彈琴,真好看。
博文:黑黑的線直直的,像一條邊,配在里面感覺不一樣,有的長有的短。
心悅:這個藍藍的顏色像大海,感覺冷冷的。
辰辰:紅色感覺很暖和,像是火焰的顏色。
彤彤:黃色就像向日葵一樣,亮亮的。
充滿創(chuàng)意的精彩對話讓我不禁感嘆:兒童果然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對生活中的藝術元素有著敏銳的感知和獨到的理解,此刻他們的討論和人們對蒙德里安畫作的評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想到此處,我就想讓幼兒拓寬自己的審美范圍,既關注到生活中的美,又能欣賞大師作品的美。為此,我決定帶幼兒走進蒙德里安,去認識大師的作品,看看他們在與大師作品的碰撞之中會激發(fā)出怎樣的火花。
欣賞畫作
我告訴幼兒,有一位荷蘭著名畫家的繪畫作品就像他們描述的一樣,善于運用各種線條以及各種鮮艷的色塊,問他們想不想看一看。幼兒紛紛表示想要看。于是,我就選擇了蒙德里安的《紅黃藍的構成》和《百老匯的爵士樂》兩幅作品讓幼兒欣賞。在欣賞之前,我只說了兩個作品名稱,沒有介紹任何其他的背景資料和美術史知識。因為我覺得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有自己的鑒賞角度,我不希望作品之外的信息限制了幼兒用眼睛、心靈對畫作的感受與理解。
看到這兩幅作品,幼兒十分興奮,紛紛表達著自己的看法。婷婷說:“這些線條好直呀!為什么會這么直呢?是怎么畫得這么直的呢?”天天說:“這些小格子太好玩了,好像一個停車場。”夢潔說:“感覺好多汽車在停車。” 依依說:“我在開汽車?!?柳青說:“我在做超人?!边h遠說:“我是在跳舞?!?/p>
這時候,天天突然問道:“為什么這張畫叫《百老匯的爵士樂》?什么是百老匯?”面對這一問題,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原來,百老匯是美國紐約的一條寬闊的街,蒙德里安當時在紐約生活,熱鬧的城市讓作者創(chuàng)作出活潑、跳動的作品。
初次創(chuàng)作
通過欣賞畫作,幼兒的創(chuàng)作熱情被點燃,紛紛表示他們想嘗試蒙德里安的垂線、水平線以及三原色。我就問幼兒:“你們想怎么辦???”這時候有幼兒提出做剪貼畫,其他幼兒覺得這個建議不錯。于是,大家找出了教室里各種顏色的彩紙,拿出剪刀,開始做蒙德里安風格的剪貼畫。為了讓線條直一點,有的幼兒先用筆畫出直線再剪。
作品做好了,要布置在哪里呢?幼兒意見不統(tǒng)一。于是,我們開始了“踩點”行動。四個小組分開行動,分別考察了教室、走廊、游戲館、樓道等處。最后,經過討論,大家一致決定:把幼兒園北樓梯的上下區(qū)域作為藝術展示區(qū)。
地方找到了,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怎么裝飾這些作品呢 ?”雖然幼兒的作品豐富多彩,但是要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還需要更多的材料。幼兒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候有幼兒提議去幼兒園資源室看看。大家覺得這個提議很好,可以看看資源室有哪些適合的材料再作決定。幼兒來到資源室,有的提議用KT板,也有的提議用紙板,還有的提議用麻袋。那什么樣的材料可以讓作品展示保持長久又牢固呢?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KT板,因為它顏色鮮艷又牢固。
說干就干,大家分工合作,教師用刻刀分割出許多的色塊和線條。幼兒作為設計師,開始了自己的布局。彤彤說:“我要這樣貼?!碧K蘇說:“這個太長了,我要修一修?!奔鸭颜f:“我喜歡貼在這里?!辈贾弥校焯烊匀粵]有放棄自己選中的麻袋,說:“這個可以貼嗎?”教師說:“行,我們試試看。”麻袋與KT板不同材質的碰撞,使得展示更為豐富多彩。
沒一會兒,幼兒園的樓梯轉角被這些“小小藝術家們”用蒙德里安的藝術元素裝飾得生機勃勃。在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不應強求他們跟著教師走,而是要順應幼兒的觀點,把他們當作“小大人”。
大膽涂鴉,盡情運用
在逐漸了解線條的特點以后,幼兒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地剪剪貼貼了,他們開始想嘗試用更高級的工具——水粉筆來表現了。于是,他們來到了更包容、開放的藝術空間——美工室,放開手腳,大膽地涂鴉。經過不斷練習,幼兒的控筆更熟練了,他們的色彩和布局更生動了。
隨著游戲的深入,幼兒的興趣越發(fā)濃厚,他們不滿足于在畫紙上的涂鴉,開始尋找幼兒園、教室、家里、周圍生活中的材料。
諾諾說:“我們家的皮鞋盒子可以帶來?!焙坪普f:“我們家有紙袋。”一一說:“我們家還有牛奶盒,可以涂嗎?”生活中的各種盒子、紙袋,都成了幼兒眼里的創(chuàng)作載體,他們在這些材料上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線條與色彩的組合。
很快,幼兒又不滿足于在室內作畫了,他們十分迫切地想將蒙德里安的元素運用到幼兒園的每個角落。
幼兒園的種植區(qū)里有一個大大的木質啤酒桶,很有年代感的外形引起了幼兒的注意。凱凱說:“老師,這個啤酒桶,可以用格子作畫嗎?”“可以啊,你去試試吧。”看到凱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大家紛紛問道:“老師,從奧倫達里帶回來的小亭子可以用蒙德里安去打扮嗎?”“我們的種植園可以畫格子畫嗎?”“幼兒園外面的石墩可以畫格子畫嗎?”對此,我通通給予肯定的答復,讓他們自由去創(chuàng)作。
但是在選擇畫啤酒桶的顏料時,幼兒又犯難了,怎么在上面作畫?啤酒桶那么高,線是不是要畫得很長?顏料會不會掉下來?下雨了怎么辦?顏料會被水沖掉嗎?面對這些問題,我讓幼兒自己去找答案。經過詢問家長和網絡搜尋,幼兒發(fā)現了丙烯顏料不溶于水,不怕下雨,而且容易干,不會順著桶壁流下來。這下他們可以放心大膽去創(chuàng)作了。很快,古老的啤酒桶就“穿”上了新衣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幼兒用他們理解的蒙德里安的美裝飾著幼兒園。與此同時,在幼兒園的各個區(qū)域中,幼兒在不同質地的材料上進行設計、布局,用畫筆把一塊塊區(qū)域變成了一幅幅美麗的裝飾畫,把蒙德里安元素進行到底。
教師的思考
每個幼兒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他們是天生的藝術家,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無拘無束的創(chuàng)意天性。我們應關注幼兒內心的渴求,理解、尊重幼兒,給他們提供開放的環(huán)境、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指導,讓他們充分感知和表達自我的審美感受。
生活的感知與體驗是幼兒藝術創(chuàng)意的源泉,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意也應改善他們的生活。我們要和幼兒一起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創(chuàng)意與情趣的生活,悄無聲息地將創(chuàng)意的種子內化于心,去發(fā)現、欣賞并表現生活中靈動多姿的創(chuàng)意美。這個走進蒙德里安活動的全過程,讓我堅信:從小在兒童心中埋下藝術和世界的種子,終有一天會發(fā)芽。賞識兒童,讓他們在信任中幸福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