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結構上不可分離,功能上相互聯(lián)系,病理上相互影響,并以五臟為中心,依靠經(jīng)絡之間的密切聯(lián)絡而實現(xiàn)。整體觀念貫穿于中醫(yī)學的生理、病理、診療及預后等各方面。《靈樞·海論》篇云: “夫十二經(jīng)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枝)節(jié)?!毖ㄎ毁N敷療法以此為基本指導,通過相關穴位刺激和藥物吸收,達到治療作用。
甲狀腺結節(jié)在中醫(yī)學中可以歸屬于“癭”病的范疇,有關癭病的記載,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如《莊子·德充符》即有“癭”的病名。《神農本草經(jīng)》認為“海藻”可“主癭瘤結氣”。癭病分類包括“癭氣”“癭囊”“癭瘤”“石癭”“癭癰”等。而甲狀腺結節(jié)對應“癭瘤”,是氣郁、痰阻、血淤互結于頸前喉結部位所致的,以頸前腫大或結而成塊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總稱。
癭瘤的發(fā)生與體質因素及情志失調有關,是氣、痰、淤互結所致。其發(fā)病病機與肝、脾兩臟關系密切。臨床上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多為精神壓力大,焦慮易怒,長期情志不暢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常,影響人體氣血運行,且與淤血互為影響;情志不暢,肝失條達,同樣可以影響人體津液的運行,聚濕為痰,痰淤互結壅于頸前。正如《濟生方·癭瘤論治》中記載:“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jié),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表明情志因素是癭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又如《黃帝內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第十》曰:“肝足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背浞终f明肝與甲狀腺的關系密切,從肝論治甲狀腺疾病的重要性。癭瘤的發(fā)生首先責之于肝,但正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說,肝郁失于調達,橫逆犯脾,而致脾失健運,水液代謝失常,蘊化為痰,痰氣交阻,壅滯脈絡,痰郁成形而成結塊。
由于癭瘤之病的治療療程較長,正如《雜病源流犀燭·癭瘤》所說“癭瘤者,氣血凝滯,年數(shù)深遠,漸長漸大之癥”,所以治療此病,首先病程較長,短則數(shù)月,長則年余,過長的治療療程,內服藥物患者多不易堅持,外用藥物易于堅持用藥,從而達到較好的療效。其次,由于癭瘤之病,病位不在皮膚毛發(fā),而是深入血肉筋脈,非峻猛之破血散結之藥不可療。而此類藥物,長期服用多對脾胃有損傷,加之癭瘤患者本身脾失健運者多見,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會加重脾胃負擔,反不利于疾病康復,故穴位貼敷較適合本病患者治療。再次,穴位貼敷有穴位和藥物的雙重作用。治療選用的外用散結乳癖膏由莪術、姜黃、急性子、天葵子、木鱉子、白芷六味藥所組成,該膏中莪術是君藥,在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記載莪術為“醫(yī)家治集聚諸氣,為最要之藥”。姜黃和急性子為臣藥,姜黃入脾行氣破淤,急性子治諸惡瘡,軟堅消腫。此二味藥加強莪術之效,且療其兼癥。天葵子和木鱉子,不僅能消除君臣三味的峻烈之性,并且可以起到消腫散結、破血祛淤的功效。而白芷芳香上達為陽明經(jīng)引經(jīng)之藥,同時入足厥陰肝經(jīng),可以率領眾藥通達表里,運行上下(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貼敷所選穴位:①水突穴,在喉結兩旁,有通利降逆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癭瘤、瘰疬。②天鼎穴,在水突穴外側,有調和水火之意,亦有通暢之效,主治功用同水突穴。此兩穴在藥物的作用下,加強了通經(jīng)絡散結節(jié)的作用。同時貼敷部位在甲狀腺局部,藥物可以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甲狀腺腺體及結節(jié),起到破淤散結的作用。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