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瑋玥
“陸羽泡的茶,像幅潑墨山水畫。唐朝千年的風沙,現在還在刮……”周杰倫一首《爺爺泡的茶》簡單細膩,但作詞人方文山曾為寫好歌詞花費大力研究制茶過程,最終才能以獨特旋律表達出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就像作詞人的用心一樣,傳承,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徑山茶宴通過一代代流傳,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徑山云霧般縹緲迷人的茶文化,也走過千年,歷久彌香。
歷史凝結
茶韻之山鑄就茶品盛宴
徑山,位于天目山東北峰,因其以徑通天目主峰,故得此名。五峰羅立,峰巒疊嶂,溫濕多雨,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造就了徑山終年蔥蘢、茶園滿山的迷人景致。茶圣陸羽在江南考察茶事時,曾在徑山東麓隱居撰著《茶經》,至今留有“陸羽泉”勝跡。曾兩度任官杭州的宋代文豪蘇軾,對徑山頗有感情,他甚至想在徑山“筑室安遲暮”,過一個“灑掃樂清靜”的晚年,并在《送淵師歸徑山》中寫下“我昔嘗為徑山客,至今詩筆余山色”,表達對徑山的無限贊美之意。
唐代天寶元年(742),法欽和尚來到徑山編茅為屋,“手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從此徑山成為佛教道場、名茶產地。南宋時期,徑山寺被朝廷欽定為江南禪院“五山十剎”之首,殿宇輝映,僧眾三千,唱經聲不絕,被稱為“東南第一禪院”。同一時期,主流飲茶方式從烹煮改為煎點,“斗茶”蔚然成風,茶宴也逐漸盛行。這種流行元素也傳入江南禪院,徑山茶宴應運而生。
有道是“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作為禪院法事,徑山茶宴的儀式規(guī)程也被嚴格地以清規(guī)戒律的方式規(guī)范了下來,成為宋代禪宗典籍《禪苑清規(gu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禪苑清規(guī)》及日本《茶道經》等記載,徑山茶宴作為江南禪宗寺院流傳的清規(guī)和茶禮,是每個禪僧日常修持的必修課和基本功。時光流轉,歷代祖師的師徒授受和十方選賢的寺院住持傳承,讓徑山茶宴得以跨越紛飛的歷史塵埃,如畫卷般徐徐呈現在世人眼前。
在宋代,這種莊嚴肅穆的儀式不僅成為禪院的重要法事,更是通過僧人傳播至海外。日本佛教史上第一位“國師”圓爾辨圓、日本茶道先驅者南浦紹明等日本僧人來徑山寺參學,在將徑山禪法、宋代文化帶回日本的同時,也把徑山茶葉、飲茶制茶工藝、禪院茶禮帶回了日本。徑山茶宴就這樣被完整移植到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時代的日本博多(今福岡)、鐮倉、京都等名城古都的禪宗寺院,緩緩演變成為日本茶道。
到了明清時期,撮泡清飲逐漸替代點茶飲法,徑山茶宴逐漸式微,僅在徑山寺及其下院中繼續(xù)傳承;民國時期,隨著徑山寺的衰落,徑山茶宴僅在寺僧和周邊農戶中傳承。2011年,徑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徑山寺每年定期舉辦徑山茶宴,向社會展示宋代禪院茶禮,傳播徑山茶宴的文化魅力。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徑山茶宴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至此,徑山茶宴文化的點滴翠綠,如水墨般再次蔓延至四方,在和敬清寂中,為世人送去一份久遠的禪意。
高古清絕
茶韻之聲敲響寂靜禪心
跟著茶藝師學習手握竹制茶筅,快速擊拂杯中茶湯,再將茶筅微微提起,茶湯顏色漸濃,茶香味逐漸漫出……這不是出現在電視劇《夢華錄》中的畫面,而是發(fā)生在“禪茶第一村”徑山村的點茶情景。每逢周末、節(jié)假日,大批游客便會涌入徑山村。在這里,他們不僅可以品飲綠茶、紅茶和抹茶,還能換上宋式服裝,身臨其境地體驗一番宋韻點茶儀式。
2012年,余杭區(qū)徑山茶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俞榮華為了尋找非遺與現代人之間的結合點,一頭扎進籌辦民間茶宴“徑山茶湯會”中。在徑山寺大師父的指導下,小至磨茶用的石磨,大到整個茶宴的禮制流程,俞榮華聯合了眾多茶業(yè)人士潛心摸索,最終使“徑山茶湯會”實現了雅俗共賞。
與此相比,徑山茶宴有更為復雜的禮儀、流程,從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到謝茶退堂,十多道儀式程序,看似簡單素樸,卻呈現出莊嚴肅穆的禪之情境。
徑山茶宴通常在徑山寺明月堂中進行,是徑山寺住持接待貴客上賓時舉行的大堂茶會。走入明月堂,寂靜的氣息撲面而來,堂內陳設古樸簡約,正壁高懸“明月堂”巨匾,長方形的茶臺子設在堂中央,上有香爐、插花。首座設在正上方,是住持和尚主持茶宴的法席。周圍依次設茶席,一般左右相對。茶臺一側設茶桌,上面?zhèn)浞胖魇讲杈哂闷鳌?/p>
待知客僧張貼完茶榜,茶宴正式開始。茶鼓聲有如天邊鳴雷,擲地有聲,令在場賓客肅然起敬。司鼓負責擊茶鼓,擊鼓三次,每次24下,節(jié)奏由慢到快。在陣陣茶鼓聲中,參加茶宴的僧眾、賓客來到明月堂,等候住持到來。當茶鼓聲停止,住持緩步入堂,來到佛像前拈香禮佛。上香后,住持、僧人、賓客隨即依次入席端坐。
與此同時,煮茶待客之僧人“茶頭”在茶臺上煎湯點茶。茶宴以抹茶為原料,放置在天目盞中,分多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同時用茶筅攪動。當綠色的茶湯浮出乳白的湯花,茶頭就將茶依次分盞至住持、僧人、賓客席前。行盞結束,住持即興講解佛經唱詞,賓客進行作答,而后住持與賓客共同舉盞吃茶??煲Y束時,住持起身,與賓客行禮道別,賓客代表上前作揖行禮,以表謝茶之意。隨后住持緩步退堂,賓客亦退堂,茶宴結束。
千百年來,徑山茶宴通過住持與僧眾,在接待賓客的日常茶事儀式中代代相傳。而在徑山寺的下屬寺院和周圍村鎮(zhèn)中,也依照這樣的禮俗程式和茶席形式來接待賓客,從而在當地形成了徑山茶宴的核心流傳區(qū)域。徑山茶宴的精髓,就這樣飛入尋常百姓家,為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財富。
聞名天下
茶韻之風吹向四海八方
自古以來,茶這片古老的“東方樹葉”,承載著禪意與茶文化,通過絲綢之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在此之中,以徑山茶宴為代表的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尤為深遠。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日本僧人希玄道元入宋求法,受到時年73歲高齡的徑山禪寺住持浙翁如琰禪師接見,并在明月堂設茶宴招待。希玄道元歸國后,按照唐宋《百丈清規(guī)》等制定了《永平清規(guī)》,這本書也成為最早記載日本禪院中行茶禮的日本典籍。南宋端平二年(1235),日本僧人圓爾辨圓、性才法心、隨乘湛慧等上徑山求法,從無準師范習禪。回到日本后,圓爾辨圓在日本創(chuàng)建了東福寺,被天皇封為“圣一國師”……從事茶文化研究的浙江農林大學教授關劍平評價說:“傳播到日本以后,日本禪院按徑山茶宴模式全盤仿行,逐漸發(fā)展演變?yōu)槿缃裣碜u全球的日本茶道,形成了以中、日、韓為主體的東方茶文化圈?!?/p>
徑山茶宴緣何傳播如此廣泛,并對其他文化產生重要影響?徑山宋韻茶事,代表古代禪、茶“兩頂峰”,也是一種代表宋室儉樸精致生活的茶藝典范。作為中國傳統(tǒng)待客之道和標志性文化符號,徑山茶宴折射出中國與世界“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正因如此,其在國內影響元明清至今而生生不息,在國外也不斷開花結果。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福建武夷山時作出“要統(tǒng)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徑山茶宴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審美極致、影響廣泛,在提振徑山茶產業(yè)、建設“杭為茶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
如今,徑山村改良宋代點茶體驗項目,同時推出全新“宋人四雅”表演,還原圍爐煮茶場景;徑山書院結合數字文旅,創(chuàng)作了徑山禪茶主題的劇本殺,通過游戲串聯起徑山鎮(zhèn)的旅游景點,讓玩家扮演茶圣陸羽后代等角色,通過茶葉、茶具、茶園等道具和場景中的線索,與古人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
草木繁榮,春茶正濃。從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徑山茶宴通過挖掘、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在走向更大舞臺的同時,更為文化交流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如老樹抽新芽般,重新煥發(fā)出生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