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潔
摘 要:研學教育活動,是將國際上的“研究性學習”和旅游感受結合的校外教育實踐活動,傳承和進一步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學宗旨,進一步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綜合性教育的新內涵與新方法。按照中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征,把中學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密切相連,采用“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方法與教學模式,通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理性思考方法與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鼓勵中小學生積極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廣大中小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良好的思想品德與健全的人格,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提供了有力保證。故筆者基于研學旅行對優(yōu)化高中德育展開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研學旅行 高中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62
德育主要是對中小學生進行的政治、思維、心理、品德、法治等方面的教學,和智育、美術、運動等方面彼此滲透,密切聯(lián)系,影響了中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理念的形成,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和影響。因此,德育教學工作應放在學校綜合性教育的第一位。而研學活動將成為校內德育教學與學校教育最重要的連接方式,深刻反映了德育教學工作在培育中小學生高尚的職業(yè)道德與實際才能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性。通過多樣化的研學活動資源,多姿多彩的研學活動能夠把學校立德樹人和提高學生健康成長水平落在實處,并以此推動學校的發(fā)展。由此可見,研學活動與德育在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提升學生能力等方面存在許多交叉,如能充分運用研學活動來推動學生德育效果的提高,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研學活動的實效性,還可以更有效地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一、基于研學旅行優(yōu)化高中德育的價值
1.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以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為前提,有效開展研學活動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研學行動是研究性學習與旅游感受緊密結合的校外活動形態(tài),是將校內德育與學校教學相銜接的新教學形態(tài),做到了研學和德育的全面融合,拓寬了研學活動的平臺和渠道。其中,如何在提升研學活動有效性的同時,促進德育更好地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擺在學校教育面前的一個顯著問題。基本素質的提高,表明新時期社會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德育中仍普遍存在“高、大、空”的問題,存在德育要求過多,德育內涵過多,德育方式單調的現(xiàn)象,缺少切實的辦法把德育內容轉變?yōu)閷W習者的良好價值觀和行為素養(yǎng)。因此,本課題組擬結合我校已有的德育立德樹人的實踐模式,以研學旅行為載體,在學校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用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滲透和提升德育水平,研究研學活動實施策略及方法。
2.德育潛在的廣度和深度影響學生一生
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為中學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以開展立德樹人為目標的研究活動的中學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研學活動提供一些可借鑒的建議,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并為德育工作的研究和落實提供了新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研學旅行本質上是教育活動,而立德樹人是學生全面發(fā)展中重要方面,是提高學生德行的首要任務。本課題研究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有利于學習興趣的增進,集體歸屬感的獲得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每位學生,通過豐富的研學活動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力與價值,實現(xiàn)自我提升與建立自信。課題的研究重在操作過程中的收獲與成長,以及在不斷嘗試、勇于迎接挑戰(zhàn)、堅持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從而促進課題組成員的專業(yè)成長,并為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與活動提供可借鑒的方法。以本課題研究為載體,通過區(qū)域引領和專家指導,著力推動立德樹人實踐路徑研究,加深我校對研學工作的思考與認識,對提升學校研學活動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學校教育隊伍專業(yè)化起到幫助作用。
二、基于研學旅行優(yōu)化高中德育的原則
1.目標性原則
研學旅游活動的目的為培養(yǎng)學生精神與高貴品質,豐富學生在校生活,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核心素養(yǎng),進而達到發(fā)展的目標。此外,以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研學活動的問題情境,多層次、多角度地對研學活動進行提煉整合,力求促進德育的效能提升,探索出能落地操作的策略和方法。同時,把理論研討和實際相結合,真正把德教研工作落到實處,推動德育的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有效化。
2.內容話題性原則
研學活動的內容要做到細化的主題分類,促進內容和話題性的延展。如在精神文化方面促進德育,可用愛國之旅和紅色文化之旅,參觀酒泉市博物館,以愛國情懷和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文化建設方面,可參觀酒泉市天寶大景區(qū),參觀他校班級文化墻,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傳統(tǒng)文化類節(jié)目《國家寶藏》《百家講壇》《中國漢字聽寫》《舌尖上的中國》等。行為建設方面,可以開展勞動之旅,如酒泉市敬老院敬老、植樹、絲路公園遠足等活動,使德育在多彩的活動中引領學生價值觀,促進學生成長。學科知識方面,可以依托酒泉厚重的歷史,參觀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酒泉市博物館美術陳列室、西漢酒泉勝跡等,讓學生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中學習歷史、地理、生物知識,讓課本知識和真實場景產生正向遷移和融會貫通,挖掘研學主題內涵,從而拓展德育效能空間。生活文化方面,可開展“玉門油田鐵人精神系列活動”“玉門油田陳建軍感人事跡”“我來讀校訓”等活動,讓學生懂得奉獻、學會感恩、發(fā)現(xiàn)美好,進而將德育滲透在學生的生活當中。因此,應在保證研學內容具體化的基礎上,進行話題和內容的延展。
3.預設性原則
在組織學生進行研學活動中的系統(tǒng)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進行活動的預設,并做好機智教學的準備。比如研學活動以酒泉厚重的歷史文化為載體,以西漢酒泉勝跡為輻射點,向外延伸至酒泉市博物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等地點,讓學生走近遺跡,感受歷史,品味文化,在精彩的研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除學校重視研學旅行活動外,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參與研學活動,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研學主題,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參與度高的有效形式,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既學到豐富的知識,又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實實在在地接受德育,使德育效能得以提升。
通過對研學內容進行多元化的深入研究,為學習者構建了優(yōu)越的教學環(huán)境與發(fā)展環(huán)境,從而培育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使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能夠有效達成。通過這樣的研學目標和過程的預演,幫助學生進行德育推測,實現(xiàn)盡可能完美的研學過程。
4.創(chuàng)新性原則
研學活動的教育內容要實現(xiàn)多方面、多元的細化。細化的同時,可以和酒泉深厚的歷史人文等領域相結合,讓學生在濃郁的研學氣息中接受德育,感受德育。
注重活動創(chuàng)新,開啟旅游之旅,來到腳下的這片土地,走進西漢酒泉勝跡,走進酒泉市博物館,參觀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探尋遺跡,讓酒泉自述,讓師生親身感受身邊的歷史文化底蘊,置身于研學旅行活動時,讓精神得以升華。
關鍵是課堂創(chuàng)新,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帶著自己的所知所學走出課堂,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來印證歷史的景象。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都充滿活力,會帶著好奇走進公園,走進博物館,形成了從課內—課外—課內的開放課堂。同時,教師要在不斷地研學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探索適合本校學情的高效德育策略,研究更適合學生德育的創(chuàng)新理念,通過立意創(chuàng)新提升研學旅行活動的精神引領作用、文化建設、行為建設、學科知識、生活文化等。
三、基于研學旅行優(yōu)化高中德育的策略
1.精選研學活動主題
研學活動是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教師和教研團隊要對研學的主題進行充分的把控,做好頂層設計,將研學主題進行科學的分類管理,如設定研學主題分為:精神文化、行為建設、學科知識鏈接、生活文化實踐等。此外,要科學設置分類,呈現(xiàn)出內容多樣,品類豐富的研學主題,供學生進行多樣化、分時段的體驗,比如精神文化類的研學活動,利用愛國之旅和紅色文化之旅,參觀酒泉市博物館,以愛國情懷和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教師和學生一同制定科學的研學計劃,并進行分步驟的研學。首先視頻導入紅色文化宣傳視頻,視聽上讓學生領略到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精神,然后結合學生的實踐,及時組織研學旅行,提前規(guī)劃研學目的地、目標和任務,將德育教學場地移至博物館,生動形象地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研學的過程中打破單純的瀏覽式參觀學習,融入更多教師引導和學生思考的環(huán)節(jié),如教師和學生的現(xiàn)場提問式交流,參觀后的“茶話會”等,以此增加學生和教師以及同伴交流的機會。
再如,進行行為建設類的研學主題活動時,通過勞動之旅、酒泉市敬老院敬老活動、春天植樹活動、絲路公園遠足等活動,使德育在多彩的活動中引領學生,促進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從行為實踐入手,增強德育研學主題的實踐性,摒棄假大空的德育教學,依托實踐實現(xiàn)提升。
2.創(chuàng)新研學活動
研究行為也是一項特殊的德育活動的表現(xiàn)方式。要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與延革性,必須促進學生對研學行為的深刻認識,并強化對德育活動的社會引導作用,在研究方面加以細分,與酒泉深厚的科學傳統(tǒng)教育相結合,做到讓孩子們在濃厚的科學研究環(huán)境中進行德育活動,從而培養(yǎng)德育精神,感受德育人生。
活動創(chuàng)新方面,可以開啟旅游之旅,走進腳下的這片土地,走進西漢酒泉勝跡,走進酒泉市博物館,參觀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探尋遺跡,讓酒泉自己說話,讓師生親身感受身邊的歷史文化底蘊,置身研學旅行,讓精神得以升華。
課堂創(chuàng)新方面,學生是從課內走向課外,帶著自己的所知所學走出課堂,用自己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來印證歷史情景。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都充滿活力,會帶著好奇走進公園,走向圣地,走進博物館,形成了課內—課外—課內的開放課堂。
在德育理念創(chuàng)新方面,教師要不斷地在研學活動中學習和在實踐中探索適合本校學情的高效德育策略,研究更適合學生的創(chuàng)新理念。
在立意創(chuàng)新方面,要提升研學旅行活動的精神文化作用、文化建設、行為建設、學科知識、生活文化等。
3.滲透德育,促進實踐
實踐是檢驗教學輸出的良好方式。所有的研學活動都必須滲透進學生生活,走入學生內心,幻化為真,才能促進學生的德育,所以在進行研學活動中,實踐的可操作性和實踐的實施性是首要考慮因素。在新的德育環(huán)境下,一定要加強學生研學實踐輸出的時效性和長期性,教師應在研學過程中融入德育,從德育的角度進行對研學課程的中心思想的把控。比如在酒泉市敬老院敬老活動中,教師在研學的主題活動中已經進行了實踐,讓學生通過幫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收獲了敬老和愛老的精神。同時,教師在研學后還要注意活動的外化和拓展延伸,讓德育不能單純地停留在研學活動本身,杜絕“作秀”教學,可進行長期的敬老愛老德育實踐活動,如開展關愛空巢老人、關愛失獨老人的活動,在九九重陽節(jié)進行家庭愛老活動等,從時間和空間上對德育進行延伸,展現(xiàn)德育的長期育人功能。
4.校園德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與技能,并提高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水平,除需教師具備平時的教育與教學經驗以外,還要有家庭的協(xié)助。良好的家庭氣氛,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必不可少。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定時地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以傳遞學生在校時期的生活基本狀況;同時,教師還可以舉辦家長會,向家長普及最新的、最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使父母更加注意家庭環(huán)境的營造,并在家中注意家風的養(yǎng)成與家庭文明的形成,從而把家庭教育和家庭思想修養(yǎng)的教育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增進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與家庭溝通,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家庭素養(yǎng)訓練。
綜上所述,基于研學旅行政策的高中品德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路徑與渠道有許多,有待教師們去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唯有如此,方可幫助學校實現(xiàn)合理的品德滲透,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觀與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寧瑩瑩《深入推進研學旅行》,《中國教育》2019年第14期。
[2] 徐明波《研學旅行的德育創(chuàng)新與實現(xiàn)路徑》,《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年第4期。
[3] 王曉燕《充分發(fā)揮研學旅行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教育》2017年第23期。
[4] 周杰、趙紅妍《學校德育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基于研學旅行的探討》,《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年第18期。
[5] 吳支奎、楊潔《研學旅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課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4期。
[6] 蘇剛《高中教師管理實踐中融入德育的現(xiàn)實意義解讀》,《學周刊》2019年第15期。
[7] 高妍華、劉勝《高中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研究》,《學周刊》2019年第15期。
[8] 陳智君《高中教師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德育能力的分析》,《學周刊》2019年第15期。
[9] 蘇剛《高中教師管理實踐中融入德育的現(xiàn)實意義解讀》,《學周刊》2019年第15期。
[10] 高妍華、劉勝《高中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研究》,《學周刊》2019年第15期。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教育科研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專項課題《依托研學活動促德育效能提升實施策略的研究》的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X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