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思兵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冠心病是心內(nèi)科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長、病死率高的特點,并且發(fā)病率逐年增長。遺傳因素、社會因素和生活習慣與該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有密切的關系[1-2]。目前在我國臨床中,藥物治療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冠心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并進行康復治療,尤其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一旦患者出院后將很難繼續(xù)堅持服藥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影響治療效果[3-4]。因此,如何將醫(yī)院的治療和康復延伸至患者的家庭生活是冠心病護理的重中之重?;诖?,本研究探討并分析家庭參與護理模式對冠心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125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研究組(62例)和參照組(63例)。參照組女34例,男29 例;年齡50~75 歲,平均年齡(62.2±7.2)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2±1.08)年;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6 例、高中26 例、初中14 例、小學7 例;研究組女34 例,男28 例;年齡53~76 歲,平均年齡(63.5±7.4)歲;病程2~7 年,平均病程(4.1±1.19)年;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5 例、高中26 例、初中16 例、小學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滿足WHO 制定的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患病時間≥1 年。(3)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和自理能力。(4)精神正常,神志清楚。(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者視聽障礙。(2)嚴重心律失常。(3)急性冠脈綜合征。(4)心功能2 級以下。本研究經(jīng)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參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模式干預,具體方法如下:接收患者后,首先對患者相關資料進行了解并開展相應的人員培訓,指定對患者開展常規(guī)護理及相關管理工作的相關負責人員。經(jīng)主治醫(yī)生診斷,給予患者冠心病藥物治療,所用藥物包括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降低血壓和血脂以及抗血栓類藥物等。護理人員需囑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控制體重。
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家庭參與護理模式,其護理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宣傳。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冠心病的致病機理和治療方法,組織科室制備宣傳欄進行宣傳,定期舉辦知識講座。(2)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護理小組,根據(jù)患者及其家屬的文化程度制定個性化的家庭參與護理計劃,并向患者講解其重要性和基本內(nèi)容,使用通俗的語言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當其有疑問時,需要耐心并仔細為其解惑。(3)心理護理。冠心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治療周期較長,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不良情緒的可能性較大,這對患者保持良好的依從性產(chǎn)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對治療效果可能產(chǎn)生影響。因此當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焦慮或抑郁等不良情緒時,護理人員應當及時進行干預,例如用患者感興趣的話題開展交流,轉(zhuǎn)移患者注意力或鼓勵患者傾訴自身想法宣泄情緒;當患者對治療存在抵觸反應時應當及時尋找方法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關注患者狀態(tài),對患者保持良好的服務熱情并耐心傾聽患者的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其充分認識到積極配合治療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性,囑患者定期復查,同時爭取患者家屬的理解和支持,讓家屬在平時的生活中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堅持服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4)建立出院隨訪記錄。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制定定期隨訪計劃并實施,充分掌握患者在每一時期的病情變化以及家庭護理執(zhí)行的具體情況,并根據(jù)此變化為患者更新康復的計劃。定期隨訪的形式包括家庭訪視、患者回院復查、電話隨訪、網(wǎng)絡隨訪或書面訪問等形式。(5)鼓勵家屬參與患者的治療與康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改變生活習慣,監(jiān)督患者戒煙戒酒、飲食清淡、低鹽低脂,并按照冠心病的預防方案進行預防,鼓勵患者適當運動、按時服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冠心病的了解程度,使患者自愿參與治療,讓患者家屬也積極參與患者的治療與康復,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
(1)自我護理能力:統(tǒng)計并計算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主要包括癥狀管理、情緒管理、生活習慣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識管理和服藥依從性管理。分值與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2)生活質(zhì)量:用生活質(zhì)量標準(SF-36)評分表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定,主要對患者生理功能、軀體疼痛、健康知識水平、精力、社會功能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進行評分,其分值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比。(3)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采用本院自制調(diào)查問卷,讓患者在護理結束時填寫。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癥狀管理、情緒管理、生活習慣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識管理和服藥依從性管理評分較參照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用SF-36評分表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定,研究組患者的6項生活質(zhì)量評分較參照組患者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研究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為93.55%,參照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為74.60%,研究組的滿意度較參照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產(chǎn)生原因主要是冠狀血管動脈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阻塞血管,進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狀況的一類嚴重心臟疾病,病情發(fā)展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該病是造成臨床上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發(fā)病群體通常以老年患者居多。此外,冠心病的產(chǎn)生與患者膽固醇過高、季節(jié)變化、情緒激動、體力活動增加、飽食、大量吸煙和飲酒等因素有關。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引起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5],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是導致冠心病的三大主要因素。冠心病的臨床特征多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能夠造成患者的血管腔狹窄,導致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進而引發(fā)心率失常,增加患者的死亡幾率[6-7]。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治療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患者在出院以后不能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不能堅持用藥是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冠心病的治療需要較長時間,除了臨床治療之外,患者自我防治也十分重要,對提升臨床治療、減少病情復發(fā)影響顯著。因此,需要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屬加深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提升治療依從性[8-9]。有研究指出,在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使用家庭參與護理模式可以明顯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降低發(fā)生心絞痛的概率[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家庭護理主要是由患者身邊的家人參與,更加了解患者情況也更有助于發(fā)現(xiàn)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習慣,鼓勵家屬干預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能夠有效進行冠心病的二級預防,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12-13]。冠心病患者發(fā)病與其生活習慣等因素存在明顯關系,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行為習慣對疾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F-36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說明家庭參與護理模式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此結果可能與護理過程中定期開展冠心病相關疾病的知識講座以及護理過程中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護理結束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有所提升,說明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能夠耐心對待每一位患者,扎實為患者服務,能夠有效帶動患者的家屬參與患者的治療,調(diào)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家庭參與護理模式不僅能夠明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同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