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平
【原文】
兒侍父,立庭前。見梅樹著花,松、竹并茂,兒問曰:“霜雪之時,他樹多枯落,何以三者獨否?”父曰:“其性皆耐寒,與他樹不同。古人稱歲寒三友,即松、竹、梅也?!?/p>
【譯文】
兒子侍奉父親,站在庭院前,看見梅樹開著花,松樹和竹子也長得很茂盛。兒子問:“降霜下雪的時候,其他的樹木大多枯萎了,為什么這三種還這么繁茂呢?”父親說:“它們的本性都能抵抗嚴(yán)寒,和其他樹不一樣。古人把他們稱為‘歲寒三友,就是松樹、竹子和梅呀?!?/p>
【朗讀】
兒/侍父,立/庭前。見/梅樹/著花,松、竹/并茂,兒/問曰:“霜雪/之時,他樹/多枯落,何以/三者獨否?”父曰:“其性/皆耐寒,與他樹/不同。古人稱/歲寒三友,即/松、竹、梅也?!?/p>
【解讀】
小古文大多文句簡短,《歲寒三友》尤其如此。此文以三四個字的短句為主,最長的句子也沒有超過七個字。語句簡短,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感;長短句結(jié)合起來用,節(jié)奏就有變化。寫好短句,是寫作的一個秘訣。
【啟發(fā)】
我們來做個游戲,把《歲寒三友》的每句話都改成三個字。
第一招兒:刪。不需要的字詞,統(tǒng)統(tǒng)刪去?!耙娒窐渲?,松、竹并茂,”可以刪成:“梅著花,松竹茂”或者“梅樹花,松竹茂”,或者“見梅花,松竹茂”。
第二招兒:添。增加我們需要的字詞。比如,“父曰”加一個“應(yīng)”字,成為“父應(yīng)曰”。
第三招兒:換。即調(diào)換字詞的位置。比如,把“何以三者獨否?”換成“三者何以獨否?”再添上“此”,變成“此三者何以獨否?”刪去“以”,句子又變成了“此三者,何獨否?”這樣就可以了。
刪,添,換,三招兒一起用,整篇文章就變成《三字經(jīng)》版了:
兒侍父,立庭前。梅著花,松竹茂。兒問曰:“霜雪時,他樹枯;此三者,何獨否?”父應(yīng)曰:“三者性,皆耐寒,與他樹,俱不同。古人稱,歲寒友,即松、竹,與梅也?!?/p>
同樣用上這三招兒,還可以改為四言古風(fēng)版的。請看:
一兒侍父,立于庭前。梅樹著花,松竹并茂。此兒問曰:“霜雪之時,他樹枯落,何以三者,得以獨否?”父應(yīng)兒曰:“其性耐寒,與他樹異。古人稱之,歲寒三友,松、竹、梅也。”
同一個內(nèi)容,表達(dá)方式可以千變?nèi)f化。
【寫作小妙招兒】
你能用上刪、添、換三招兒,把杜牧的《清明》改成《三字經(jīng)》版、四言古風(fēng)版或者是一首小詞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