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英語課堂是思政理論課之外實現“三全”育人極為重要的陣地。本文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挑戰(zhàn)性著手,深入探討了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的原則和有效路徑,以期更好地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材建設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英語作為一門全球通用語言,在我國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英語是所有高校學生的必修課。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為了讓學習者學習地道和專業(yè)的英語,教材編寫者大多都是選用外國作者發(fā)表的文章。而文字是文化的載體,這些西方國家作者發(fā)表的文章所反映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和深層文化對學習者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小視的影響。針對此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課程思政的概念,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同時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前各高校正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20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承載語言知識和文化內涵,也為思想浸潤和德育滲透提供了重要的途徑和策略。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對教材內容和資源進行整合,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及潛在的德育教育資源,從而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任務和目標,踐行教育育人本質,落實育人實效。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為高校的一門通識課程,同其他課程相比,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接觸各種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非常重要的途徑,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所以,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容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涵蓋教師、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教學關乎高等教育育人鑄魂的成效,作為大學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載體的教材,是進行教學的基本保障。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需要對教材文本的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了解,對文本的主題和結構進行分析,對文本內容進行研讀,對其中的語法、詞匯和短語進行整理,更需要對文本內容進行反思。由于大學英語教材的文本內容主要來自一些英語國家的期刊、報紙和書籍,講述的是英語國家故事,傳播的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雖然編者在編輯的過程中會進行篩選,但由于所選教材文本的作者絕大部分為英美國家報紙或雜志的記者、專欄作家及編輯,其作品不可避免地會對英美文化和價值進行積極正面的宣傳,教材文本會反映該國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法制觀、道德觀、婚姻觀等等,在客觀上仍然會對利用這些文本學習英語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對教材的文本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思政元素,把知識性、專業(yè)性和思想性結合在一起,有意識地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從而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目的。由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而又切實可行的。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現狀
(一)教育內容的工具性與思想性難以平衡
縱觀當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其教學與教材內容不具有時代性,難以與實際聯系起來,不符合當下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思政主要通過學習類似英文版的思政教材來實施,思政意識在教學上表現過于明顯,思政色彩過于濃重,太過于思想性的內容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在心理上就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抵觸。
(二)教育目標與理念沒有體現思政性
設置怎樣的教學目標決定了培養(yǎng)怎樣的人,教學目標的設定是進行教學的第一步,只有設定了正確的教學目標才能培養(yǎng)高質量的專業(yè)人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中只是明確地體現一般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目標,對于思政目標提及較少。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一般根據教學的情況隨機地進行思政內容的融入,很少會在初始教學設計中就將思政內容考慮在內。這樣就會導致思政的教育教學內容不具備連貫性,如果事先備課時沒有將思政的思維貫穿其中,課程可能會變成單純的英語加思政授課,導致思政的融入斷斷續(xù)續(xù)無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
(三)課程思政教學積極性不高
一些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沒有積極性。一方面,高??己嗽u價機制不太完善,對任課教師課程思政工作沒有制定一個合適的評價標準,缺乏一套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部分高校強調奉獻精神,忽視了獎懲機制,工作的好與壞與個人利益脫離。另一方面,高校教師面臨著繁重的教學壓力,難以承擔起思政教育的責任,無法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更好地融合起來進行教學。此外,部分教師對于思政內容敏感性不強,或者把握不好思政教學的“度”。例如在提到諾貝爾獎時,就會存在老師較多地給學生介紹在國外的獲獎科學家,對于中國科學家的介紹較少。即使有些教師注重思政內容的教學,但因為沒有更好地與本身的課程內容結合起來,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四、大學英語教材建設原則與實現路徑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特色教材建設的過程中,編寫者必須遵循一定的建設原則。課程思政特色教材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及中華文化認同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在科學合理的范疇內進行編撰,以此編寫一本符合時代特色、發(fā)展特色、地域特色及學校特色的教材。以思想性為根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特色教材的建設必須在國家大的方針政策下進行編撰活動,結合時代背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育人為最終目標,靈活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科學性為抓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特色教材的內容在選取上,必須認真進行文章及知識點篩選,內容可以充分結合地域及學校特色。在編撰過程中,也要進行廣泛的問卷調研,征詢利益各方意見和建議,充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趣味性為特點。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特色教材的建設過程中,必修注重內容的趣味性,生硬的課程思政內容一定不會得到學生的喜愛,只有結合學生的興趣,提升內容的趣味性,才能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具體實現路徑如下:
(一)更新教材編寫理念
教材編寫理念是教材編寫時所秉承的重要指導思想,教材編寫理念的前沿性決定了教材的時代性和推廣價值。根據《指南》文件,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材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文化自信的樹立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形成的必然要求,大學英語教材是落實課程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由此可見,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新《課標》及國家教材委員會有關教材編寫文件的出臺都對大學英語教材編寫與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材編寫者應積極響應課程改革、課程標準及國家教材編寫相關文件的具體要求,對標對準,與時俱進,更新教材的編寫理念。此外,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指揮棒”,也是教學效果得以良好保障的重要前提。立德樹人既是大學英語課程的根本任務,也是該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因此,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不應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語言知識及語言技能教學目標的設定,而應在此基礎上增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二)提高“思政元素”與單元主題及內容的契合度
教材是單元的集合體,每個單元則需要有主題的統(tǒng)領。單元主題為單元學習提供了主要話題和具體語境,其不但是單元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整體統(tǒng)領,也是單元“思政元素”選取及其具體融合的重要依據。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教材建設時,教材編寫者不能只是一味且生硬地增加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含量,從而造成單元主題與“思政元素”的“兩張皮”現象。例如,有的教材編寫者為了平衡教材中中外文化的占比,在每個單元增設了有關中國古代或現代偉人主要成就介紹的“中國驕傲”學習模塊,但該模塊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與教材中的“Friendship(友誼), Personal Space(私人空間), Internet(因特網), Nuclear Weapon(核武器),Workaholism(工作狂)”等單元主題關聯性不大,契合度不高?!毒V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币虼?,在教材建設時,首先,編寫者應以課程思政的基本概念為指導,以知識關聯性、典型案例、知識內涵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及學生所學專業(yè)特點等方面為切入點,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思政 元素”的分類標準為依據,將每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具體的分類。其次,編寫者應思考所挖掘的單元“思政元素”與單元文本素材及其所承載的語言知識的切入點和融合點。最后,編寫者應挑選出與單元主題契合度較高且能夠與單元文本素材及其所承載語言知識融合度較高的課程“思政元素”作為單元的“思政元素”內容,并將其像鹽溶于水般深度、有機地融入單元素材中。與“為了增加而增加”相比,將教材中“思政元素”與各個單元主題及單元內容有機且深度融合的“思政元素”的增加方式更能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從而真正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功能。
(三)構建教材的課程思政體系
與語言知識的傳授及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一樣,課程思政的實施也需要以系統(tǒng)化及體系化的教材內容作為依托。因此,為了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教材編寫者在教材建設中應充分構建教材的課程思政體系。其實,比起語言知識的傳授及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課程思政的實施對于教材內容的體系化要求更高,這是因為課程思政具有抽象性及內隱性育人特點。因此,教材編寫者首先應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融入教材建設的復雜性,并以“高站位”著眼于教材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其次,教材編寫者應根據已確定的各單元主題及已梳理的單元主題所涉及的課程“思政元素”從宏觀上思考教材的課程思政主線,把握教材的課程育人方向。最后,教材編寫者還應從微觀上思考教材各單元內部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培養(yǎng)與單元課程思政實施的內在聯系及邏輯順序,進而確定單元內部聽、說、讀、寫、譯等模塊的順序,旨在幫助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技能的同時,逐步增強家國情懷、文化認同及文化自信等,使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輔相成,同向合力。
(四)增設融入課程思政的“體驗式”練習
根據《指南》文件,顯性表述與隱性融入應相輔相成,以引導學生積極將思想認識有效轉化為實際行動。由此可以看出,在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材建設時,首先,編寫者應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課程思政的實施具有內隱性及復雜性。因此,只有“思政元素”在教材中的顯性呈現和表述顯然不足以充分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思政元素”的顯性表述與隱性融入相結合才是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的真正要求。其次,編寫者也應認識到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不僅僅是以學生對于“思政元素”的認識和理解來衡量的,更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實際行動,只有將學生的思想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達到課程思政的真正要求,有效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教材編寫者在進行融入課程思政的教材建設時,除設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中外文化比較模塊等顯性“思政元素”的表述和呈現外,還應增設融入課程思政的單元“體驗式”練習模塊,即在每個單元增設職場情景劇表演、中華文化介紹、外交部發(fā)言人扮演、國際辯論賽等基于具體劇情或情境的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增強對于單元課程“思政元素”的深刻理解,激發(fā)其思想認知及情感共鳴,最終實現“知識學習、能力提升和素質培養(yǎng)”三位一體教學目標。
五、總結與建議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的著力點,教材是大學生英語學習重要的信息輸入來源,教材文本的主題、內容、情感偏向使得其表現出來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生活習俗等都會對大學生價值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加大中國文化的比重不僅有助于打破傳統(tǒng)教材以英語國家為主導的局面,更極大提升了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將外語學習由“單向輸入”變?yōu)椤敖涣鲗υ挕?。對于非外語學科而言,在教材中系統(tǒng)融入中國元素,不僅可以深化學科學術話語體系研究,更加助于從整體上提升中國的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其次,創(chuàng)新任務形式,在能力培養(yǎng)中強化價值觀塑造。外語教材可以通過各類任務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生動化,充分發(fā)揮語言在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教材中恰當、有針對性的任務練習,有助于將思政之“鹽”融于課程之“湯”,切實踐行高校立德樹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國家教材委員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1-08/25/content_5633152. htm?ivk_sa=1023197a,2022-02-01
2.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教高〔2020〕3 號, 2020.
3.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9-41
4.何蓮珍. 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 外語界, 2020(4):13-18.
5.俞洪亮. 落實《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革新教學方法與手段[J]. 外語界, 202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