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當代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有了極大提升,然而在國際傳播格局中仍面臨著國家形象符號建構和文化價值表達的困境。與傳統(tǒng)文化符號相比,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普遍偏低,在國際傳播格局中尚未建構起完備的敘事體系,還未形成與當代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傳播效能和話語權。需要從戰(zhàn)略傳播視角出發(fā),建構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的敘事框架、故事體系以及敘事價值,探索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實踐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策略,更新中國國家形象符號的意義內涵。
【關鍵詞】國家形象 中國當代文化符號 國際傳播 敘事體系
國際傳播格局中,文化符號是展示國家形象重要的載體。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家實力增長以及國際地位提升,中國文化符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展示中國文化價值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引發(fā)了學者們普遍關注。研究發(fā)現(xiàn),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普遍集中在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上面,例如武術、中醫(yī)、瓷器等,而對中國當代文化符號認知不多。這種現(xiàn)象導致了國外受眾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片面性,不利于中國當代國家形象塑造和文化價值表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格局中尚未建構起完備的敘事體系,還未形成與當代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傳播效能和話語權。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具有延展性,既需要傳統(tǒng)文化符號深厚的歷史內涵作為基礎,也需要在國際傳播格局中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與拓展國家文化符號系統(tǒng)。基于此,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敘事體系建構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的內涵及范疇
按照當代史的時間界限來看,中國當代文化符號指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化符號系統(tǒng)的總稱。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受全球冷戰(zhàn)思維的影響,中國在國際關系中長時間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積極發(fā)展對外經貿關系,全面參與全球交流實踐,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隨著中國國家硬實力的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始成為中國在國際傳播格局中重點關注的議題。如何向世界展現(xiàn)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體現(xiàn)中國價值和中國精神,既需要以傳統(tǒng)文化符號作為意義根基,也需要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符號作為當代中國國家形象表達的載體。而從當前的國際傳播格局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受到人們關注,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知名度。而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則某種程度上存在“失語”現(xiàn)象。這種傳播的失衡狀態(tài)如果不及時糾正,將會導致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傳播中被誤讀和曲解。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當代文化符號這一概念的提出和命名就極具時代性和重要性。
提升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國際傳播能力,需要首先明確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的范疇。一般而言,根據符號的物質化程度來劃分符號的類別。人類世界中的符號絕大多數都有具體形態(tài)的物質載體,這些物質載體由于被人類賦予意義而符號化。
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視野中,人類的物質實踐被劃分為自然物質世界、社會生產世界以及精神生產世界三個層面。自然物質世界是自在的自然;社會生產世界是人化的自然,即人通過勞動生產進行的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而精神生產世界則是通過藝術和科學的精神活動創(chuàng)造的思維世界。依據這一理論前提,符號的類別可以劃分為自然存在物符號、人工制造物符號以及藝術想象物符號。任何歷史語境中的文化符號范疇都是由這三種符號類別構成的。以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系統(tǒng)來說,自然存在物符號指的是在當代這個時間范疇內被符號化的自然界存在物。例如20世紀80年代,九寨溝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并在90年代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當代著名的自然文化符號。人工制造物符號指的是人們通過勞動生產和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符號,如當代中國的高鐵、城市景觀、航天航海設備、基建工程等。藝術想象物符號具有藝術審美屬性,是超越實用價值和實用功能的想象力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如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影視文化作品以及各種網絡流行文化文本等。
二、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的國際傳播現(xiàn)狀
伴隨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中國文化符號也開始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其所蘊含的獨特東方藝術美學令人神往。不過,這些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大都來自于歷史傳統(tǒng),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格局中的影響力十分微弱。美國《新聞周刊》曾于2012年展開的一項網絡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國際上最能代表中國的十個文化形象符號分別是漢語、故宮、長城、蘇州園林、孔子、道教、孫子兵法、兵馬俑、莫高窟、唐帝國。韓國媒體《亞洲經濟》2013年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中國需要標志性文化符號》的報道,認為“中國的文化符號,如‘孔子’和‘瓷器’等有些過時,中國需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能代表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符號”。①盡管韓國媒體的文章有失偏頗,但也從側面表明中國當代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矚目成就的前提下,在文化符號的創(chuàng)造方面確實落伍于時代發(fā)展。
國外媒體對中國文化符號的報道也引起了國內學者們的關注。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與傳播研究院聯(lián)合國際調研平臺SSI近年來開展了多次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調研。其2017年的調研報告顯示,國外受眾對中醫(yī)、算盤、長城“帶有古老中國印記的符號概念或圖形認知度相對較高,……而更多帶有當代中國特征的、更具多元特征的中國文化元素,卻被遺忘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視野中,也被游離在外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視野中,造成了中國文化符號的‘自我窄化’”。②也有研究者針對在華外國人的中國文化符號認知展開了調研,根據調研的統(tǒng)計結果,在華外國人認為最能代表中國的五個文化符號分別是:長城、大熊貓、中國功夫、中國龍、微信。③其中只有微信是當代文化符號,其他四項都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認知失衡現(xiàn)象必然引起國家形象建構的偏頗。國家形象的建構具有多維性,傳統(tǒng)文化符號是國家形象的基礎結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還需要當代文化符號拓展和更新國家形象的內涵,“在傳統(tǒng)元素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元素,形成既有歷史傳承,又具有現(xiàn)代感的中國文化符號系統(tǒng)”。④
對于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中的缺席現(xiàn)象,筆者認為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系統(tǒng)是在多變的歷史語境下形成的。從文化形態(tài)來看,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受到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建設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影響。這些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在某些歷史時期變動過于激烈,導致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系統(tǒng)內部結構松散,文化符號的表意反差極大,甚至相互抵牾,在傳播過程中無法形成有機統(tǒng)一的合力,符號表意動力在其系統(tǒng)內部被大量耗散;第二,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系統(tǒng)中,無論是自然存在物符號、人工制造物符號還是藝術想象物符號,都普遍缺乏深度的文化意義內涵。文化符號的意義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兩個部分。如果只有表層結構的意義,在國際交流中就會缺乏足夠的傳播韌性和延展性。例如前文提及的九寨溝,在學者們多次開展的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符號認知調研中均未上榜,重要的原因就是九寨溝僅僅作為自然地理符號,缺乏像長江、黃河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所蘊含的深層意義結構,能夠引發(fā)民族的情感認同。中國當代文化符號中的人工制造物符號也表現(xiàn)出同樣的問題。我們建造的高樓大廈、城市景觀,制造的高鐵和航海航天設備令人驚嘆,但也主要是體現(xiàn)出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從中我們對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解讀得非常不夠。而所謂的藝術想象物符號則受到當代流行文化的影響,藝術的想象力大打折扣,泛藝術化和藝術產業(yè)化使得藝術被商業(yè)消費所綁架,從而剝奪了藝術原有的創(chuàng)造性和審美功能。如何將中國當代文化符號松散內部的結構轉換為具有合力的表意體系,如何拓展和挖掘中國當代文化符號深層意義內涵,在筆者看來,要破解中國當代文化符號面臨的時代難題,必須建構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國際傳播的敘事體系。
三、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框架建構
在長期以來的國際傳播實踐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在傳播國家形象和文化價值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進行國際傳播時,中國的敘事往往更傾向于找尋獨特的歷史文化要素作為符號,但在當代社會的現(xiàn)代化和先進性方面,卻往往難以找出最具獨特性和傳播力的內容來進行國際傳播?!雹葜袊趪H傳播中面臨的這種當代文化符號缺席,沒有建構起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的敘事體系,使得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格局中處于散亂的狀態(tài)。因此,要提升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必須為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建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敘事體系。
從戰(zhàn)略傳播的角度而言,首先需要建構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的敘事框架。“戰(zhàn)略傳播是某個組織有目的地通過傳播來實現(xiàn)其使命的行為?!雹迲?zhàn)略傳播突出“目標導向”以及各種傳播資源的整合利用。因此,戰(zhàn)略傳播首先是一種頂層設計,強調在傳播之前需要制定明確的方案計劃,對傳播資源進行合理布局;其次,戰(zhàn)略傳播并非是一種單向的傳播行為,它是由多元主體構成的傳播圈層和場域,因此在戰(zhàn)略傳播中需要通觀全盤。這種全局思維正是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中首要考慮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我們對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的一種“文化自覺”。通過這種反思,我們需要了解中國當代歷史都創(chuàng)造了哪些文化符號,它們在表達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方面存在那些短板,如何在未來賦予中國當代文化符號更豐富的故事情感和價值倫理,解決“當前我國面臨文化符號傳播體系化程度不高、文化承載力不足、過度偏重古代傳統(tǒng)符號而忽視當代符號、缺乏統(tǒng)籌性的傳播策略等問題”。⑦戰(zhàn)略傳播的這種目標導向和資源整合思維,在敘事中同樣適用。作為敘事者,需要首先建構一個整體性的敘事框架,圍繞敘事框架制定相應的敘事模式、敘事話語和敘事文本。
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認為,框架屬于元傳播的范疇,是人們理解社會實在和符號文本的一種語義規(guī)則。通過框架,原本混沌的世界變得有意義,可以獲得某種合理的解釋。框架的這種特征與戰(zhàn)略傳播理念之間非常吻合。從戰(zhàn)略傳播觀念出發(fā)為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建構敘事框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從傳播主體角度而言,能夠使得中國當代文化符號被納入到國際傳播議程設置框架中,從而獲得了敘事聚焦。從傳播內容來看,敘事框架的設定能夠揀選中國當代文化符號中那些最有價值的部分作為故事文本的構筑材料,從而克服中國當代文化符號中存在的文化內涵欠缺以及意義結構松散的問題,能夠形成傳播合力,提升傳播效能。從受眾的角度來說,敘事框架的建構能夠針對不同的受眾提供多元化的價值敘事,從而拓展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國際傳播的空間。
四、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故事建構
缺乏故事性是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存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這一點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對比中就更為明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中,無論是黃河、長江等自然地理符號,還是長城、故宮等人工制造符號,抑或是書法、繪畫等藝術符號,都蘊含著豐富生動、令人記憶深刻的故事。它們共同構成了民族的集體記憶,傳達出獨特的中國文化精神。而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則因為故事敘述能力欠缺表現(xiàn)出敘事的頓挫感,在國際傳播中也難以提升傳播效能。
人是天生的講故事者,通過故事獲得存在的意義根基。作為個體的人如此,作為組織的國家和社會概莫能外?!叭魏畏N族,不論是社會的、政治的、法律的或其他的活動,都會涉及敘事?!雹嗳藗兺ㄟ^故事認識世界、彼此了解。可以說,故事是建構社會的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講故事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主體或社會的認知水平以及與外界溝通交往的態(tài)勢。西摩·查特曼(Seymour Chatman)認為:“故事就是預設了一整套能夠想象的細節(jié)的事件之連續(xù)體……無論敘事是通過一段表演還是通過一段文本而被感受到,受眾成員們都必須予以解釋性回應:他們無法避免地參與進互動中?!雹釓牟樘芈鼘适碌亩x中可以看出,故事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促成人類社會的互動和交往。戴維·赫爾曼(David Herman)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把“敘事的世界創(chuàng)造”作為敘事理論探索的核心概念,其意是指“敘事在闡釋者心中生成世界的能力,闡釋者可以或輕松或費力地以想象的方式居住在這些世界中”。⑩故事世界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正是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存在的主要缺陷,過去由于宣傳的需要,當代革命文化符號中透露著濃重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
二元對立的故事模式構成了封閉的符號系統(tǒng),公眾無法參與到故事意義的建構當中。這種敘事模式在當今以對話和交流為主的文明互鑒時代語境下已經顯得不合時宜。而當代的科技文化符號和流行文化符號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形態(tài)變遷中,癡迷于符號形式的生產,直接導致了當代社會的符號泛濫,無暇顧及故事的創(chuàng)造。
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存在的“故事洼地”近年來開始引起重視。從國家層面來看,講好中國故事為當代文化符號的國際傳播提供了理論參照。另外,在當前的數字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好的故事越來越顯現(xiàn)出巨大的吸引力。從敘事模式上來看,這些故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從過去的宏大敘事轉向對微觀個體的關注,從過去的單向傳播轉向對人類共同歷史和命運的書寫。例如,在海外多個國家受到熱捧的電子游戲《萬國覺醒》,以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文明時代作為故事的背景,通過玩家的深度參與能夠了解不同歷史文明形態(tài)的特征,故事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可以激發(fā)游戲玩家對人類文明多元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軌跡的反思和想象。電子游戲所設定的故事場景為玩家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開放、平等、多元的游戲世界,游戲世界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虛擬現(xiàn)實特征為人們體驗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感知方式。
除此以外,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創(chuàng)立的“文化+科技”的故事模式令世人驚艷,中國當代網絡小說和影視劇成功“出?!?,以李子柒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短視頻創(chuàng)作博主在國際上收獲無數粉絲關注,這些都為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
上述成功的故事在中國當代文化符號中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中國當代文化符號依然受制于故事短缺的危機。例如,麗江作為中國當代著名的自然地理符號,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后,開始大規(guī)模進行旅游業(yè)開發(fā),也吸引了世界許多國家的游客慕名而來。然而過度商業(yè)化的開發(fā)對文化底蘊和歷史韻味客觀上有較大影響。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自身形象和文化內涵的建設成為當今許多自然地理符號共通的問題。要破解這樣的難題,一方面需要回望歷史,從被遮蔽的歷史傳統(tǒng)中挖掘有價值的故事;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在當代語境下尋找那些能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故事。像微信、高鐵、建筑等當代人工制造物符號,它們在一種宏大的歷史敘事背景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影響甚至改變了人們整體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但是,這些人工制造物符號普遍表現(xiàn)出一種技術至上主義的色彩,工具理性思維的泛濫會導致人們故事思維的貧困。沒有故事作為其意義張力的表達,這些人工制造物符號在國際傳播中更多地給人帶來表象化的認知。只有將技術的進步和人的存在融為一體的故事,才能表達出當代世界面臨的共同議題。而當代藝術符號受到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的影響,泛藝術化現(xiàn)象使得藝術本身的思想性變得貧瘠,呈現(xiàn)出故事的重復化、碎片化、拼貼化特征,喪失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學精神。
五、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價值建構
人們在敘事的過程中需要選擇特定的文化符號進行編碼。人作為具有倫理道德的主體屬性決定了敘事文本中必然有價值的表達?!皵⑹率菍δ撤N狀態(tài)或系列事件的呈現(xiàn)和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反映或促進某種價值觀的形成?!?1敘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交流過程,敘事文本中的符號意義依賴于各主體的協(xié)商。如果在敘事交流中,傳播主體的價值觀得不到對方的認同,勢必就會出現(xiàn)低效甚至無效傳播的狀況。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中的失語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中國當代文化符號講述的故事“與希望觸達的國際對象和目標之間未能產生吻合,達到的效果未能令人滿意。究其原因,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所講述的中國故事與當代世界最關注的議題與價值之間存在偏差”。12
當今的國際社會已成為命運相連的整體,文明的互鑒與溝通要求在國際傳播實踐中傾聽和理解不同的聲音。當我們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故事時,就是希望通過敘事尋找多元文明中的最大公約數,通過敘事達成彼此理解和價值觀的共識,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敘事是將符號組合到文本系統(tǒng)中生成特定的意義,“是研究故事講述者如何運用多種不同符號系統(tǒng)——不論是書面語或口語,靜止的或運動圖像,還是文字和圖像的組合等——促使闡釋者參與創(chuàng)造敘事世界”。13這個定義說明了故事講述者和闡釋者共同參與建構了敘事世界,尤其是對于闡釋者來說,吸引其參與建構敘事世界的動力只能是來自于對符號意義的認同,這種認同是一種源自心理上的共情。正如卡西爾(Ernst Cassirer)所說:“符號的真正意義不單單是去描述事物,同時還要喚起人類的情感?!?4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中要提升傳播效能,需要思考如何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喚起不同受眾群體的情感共鳴。“共通性的情感體驗不僅使個體能夠接受并解讀他人發(fā)送的情感信號,同時這種共通性也會激發(fā)群體更加積極主動地建立情感聯(lián)結,在互動過程中強化理解與信任?!?5在敘事中尋找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產生情感共鳴的重要策略。例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節(jié)目《閃亮的雪花》,節(jié)目中的“鴿子”“雪花”“心形”“橄欖枝”都是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化符號。
事實上,在探索敘事價值建構的維度上,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會面臨傳統(tǒng)與當代的兩難抉擇。中國當代文化符號由于生成的特定歷史語境,經歷了傳統(tǒng)與當代價值的碰撞、矛盾甚至斷裂,由此導致敘事價值的危機。今天來看,需要對此作出反思,當代價值的建構可以返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意義相通的符號元素?!堕W亮的雪花》節(jié)目中除了那些具有科技感和當代感的文化符號,小演員們服裝上的青花瓷、中國結、剪紙、中國紅等獨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符號元素同樣令人矚目。這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與當代文化符號之間可以通過特定的表達形式實現(xiàn)價值的融合與共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16它們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也為中國當代文化符號在國際傳播實踐中敘事價值的建構提供了思想源泉?!耙褍?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7對于中國當代文化符號來說,也需要從歷史脈絡中探尋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集體記憶和文化情感,使之成為連通中國與世界對話的語義框架,在國際傳播中彰顯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符號機制研究”(21BMZ1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馮月季系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釋」
①李小飛:《韓媒:孔子等已過時 中國需創(chuàng)現(xiàn)代文化符號》,環(huán)球網,https:// overse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ze1,2013年2月7日。
②楊越明、藤依舒:《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與印象研究——<2017年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認知調研>系列報告之一》,《對外傳播》2018年第8期,第53頁。
③陶建杰、馮珊珊:《關于在華外國人中國文化認知情況的研究》,《國際傳播》2020年第3期,第90頁。
④程曼麗:《中國國家形象符號的拓展與更新》,《新聞與寫作》2022年第5期,刊首語。
⑤周慶安、劉勇亮:《多元主體和創(chuàng)新策略:中國式現(xiàn)代化語境下的國際傳播敘事體系建構》,《新聞與寫作》2022年第12期,第23頁。
⑥Hallahan, K., Holtzhausen, D., Van Ruler, B., Ver?i?, D., Sriramesh, K.. Defining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vol. 1, no. 1, 2007, pp. 3-35.
⑦范紅、蘇筱:《國家形象與文化符號體系的戰(zhàn)略傳播——基于日本文化符號傳播實踐的考察》,《現(xiàn)代傳播》2022年第6期,第86頁。
⑧Walter Fisher. 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vol. 51, 1984, p. 3.
⑨[美]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4頁。
⑩[美]戴維·赫爾曼、詹姆斯·費倫:《敘事理論:核心概念與批評性辨析》(譚君強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5頁。
11韋氏在線詞典對“敘事”的定義,https: //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 narrative。
12胡正榮:《當代性與世界性:國際傳播效能提升的重要路徑》,《國際傳播》2022年第3期,第3頁。
13同⑩。
14[德]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第72頁。
15徐明華、李丹妮:《情感畛域的消解與融通“:中國故事”跨文化傳播的溝通介質和認同路徑》,《現(xiàn)代傳播》2019年第3期,第40頁。
16《習近平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光明日報》2014年5月16日,第1版。
17《努力提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 cn/n1/2019/0218/c1003-30759228.html,2019年2月18 日。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