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驅動法應用于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之中,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在圍繞目標設計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升了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對學生化學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先進性以及實施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對學生和教師的意義,提出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難度適宜的教學任務,創(chuàng)設真實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深度剖析任務內涵等策略,以期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提供一定的可用參考。
關鍵詞:任務驅動;高中化學;運用策略
化學學科知識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知識點復雜且繁多,學習理解化學知識的難度相對較大,部分學生對化學望而生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過程,以學習任務為中心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改變了傳統(tǒng)化學教學的窘境,提升了化學教學的質量。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先進性
(一)以任務為主線
任務驅動法以任務為主線推進教學活動,學生和教師圍繞任務學習知識,分析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長。這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有的行為圍繞目標進行,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在實際應用中強化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和整體規(guī)劃能力,對學生未來使用化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
(二)以教師為主導
任務教學法構建起了以教師為主導的化學課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著比直接傳遞知識更為重要的角色。在規(guī)劃階段,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和發(fā)起者;在導入階段,教師是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在任務完成階段,教師是學生完成任務的引導者;在最終階段,教師是任務結果的評價者。教師以不同角色參與到任務驅動式的化學課堂之中,監(jiān)控管理整個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保證了活動質量,為學生未來的高水平成長與發(fā)展奠定了優(yōu)勢基礎。
(三)以學生為主體
任務驅動法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樣化的任務設計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學習任務的熱情,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化學知識的過程中,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任務知識驅動教學法中學生不再直接通過教師獲取化學知識,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教材梳理、上網(wǎng)搜索等方式獲取必要的化學知識,在應用中幫助學生熟悉、掌握所學內容,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高中化學實施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意義
(一)對學生的意義
高中化學學科知識學習難度較大,單位時間內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數(shù)量較多,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經常會采取“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難以得到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任務驅動教學法從根本上轉變了“師授生學”的局面,學生和教師的角色身份在任務教學模式中發(fā)生了轉變,學生逐漸成了學習的主人,在積極主動地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
(二)對教師的意義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將教師角色從直接講學過程中剝離出來,教師以第三人稱視角觀察課堂教學內容,細致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面對新知識的疑惑問題和重難點知識內容,針對性設計教學任務,為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提供與其自身情況相契合的指導建議,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對教師新型教學理念的形成同樣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以主導者的身份參與任務全過程,能夠更加方便地觀察了解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應用中存在的不足,方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持續(xù)地優(yōu)化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方式,有助于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
(三)對化學學習的意義
化學學科是理科類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研究自然界物質的形態(tài)、結構、性質、變化規(guī)律,學習過程中需要接觸大量有關物質變化規(guī)律的內容,單純記憶結果、規(guī)律、概念的學習方式難以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方式,化學知識的奧秘難以真正展示出來。而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個虛擬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中搜集化學知識,學習化學知識,應用化學知識,在嘗試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不同類型的化學知識對現(xiàn)實生活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提升。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把握教學目標,控制任務難度
探究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元素,任務的難易度與任務的適配性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因此為讓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育價值真正體現(xiàn)出來,教師需要結合多種因素合理設計任務,保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影響任務設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學生的化學水平、所講重難點化學知識都會影響任務設計的質量,因此在開始設計任務之前,教師需要詳細分析教材內容,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的難點,在此基礎上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控制任務難度,保證完成任務的過程具有一定難度的同時避免難度過高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質量,保證化學知識探究過程能夠順利向前推進。此外,教師還需要在任務設計上保留一定的探究性、實踐性內容,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對應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與發(fā)展[3]。
考慮到化學知識的學習難度較大,教師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需要秉持因材施教原則,針對班級內部學生之間個體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異較大的情況設置梯度化的探究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任務之中,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入,逐層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化學水平,讓好學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探究任務中有所成長和收獲。
以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鈉及其化合物》為例,在任務設計開始前教師首先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點,要求學生基本了解物質鈉的主要性質以及應用方式,掌握二氧化鈉、氫氧化鈉等鈉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以及應用方式,了解鈉以及化合物的制備方法,了解鈉離子和鉀離子等堿性金屬元素的常規(guī)檢驗方法。在把握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元素鈉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設計活動任務。在課上教師以電動汽車為主題引入任務:“同學們都知道電動車在人們的生活中的應用越發(fā)普遍,大家思考一下影響電動車推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引導學生給出蓄電池答案后,教師繼續(xù)提問:“以往我們手機常用的電池為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和電動車常用的電池也都是鋰電池,而復旦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fā)了鈉電池,且鈉電池裝車量產在即,大家在本節(jié)課重點探索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研發(fā)鈉電池?鈉電池可能具有哪些優(yōu)勢?鈉電池可能具有哪些局限性?為什么科學家會從鋰電池聯(lián)想到開發(fā)鈉電池呢?”結合鈉電池研究設計探究任務,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基礎率先從元素和原子水平入手分析金屬鋰和金屬鈉在結構、性質方面的差異,自主探究掌握鈉元素的基本性質,配合任務設計實驗活動,觀察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情況,深化學生對金屬鈉的性質的理解。分析鈉電池在推廣應用上的局限性的過程中分析鈉與水的反應以及鈉與鹽溶液的反應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金屬鈉的化合物的性質。在探究鈉電池優(yōu)勢的過程中總結金屬鈉的化學性質,結合鈉電池放電與充電視頻引導學生分析金屬鈉的氧化還原反應,就此引出鈉的還原性性質,逐漸增加所學內容的理解難度,在活動的最后引導學生結合任務思考科學家選定鈉作為電池材料的原因,從鈉的性質、價格、提煉工藝等多角度出發(fā)分析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整理和綜合分析能力,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化學知識的理解難度,促進學生成長。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任務驅動教學法高效應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探究性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氛圍,用環(huán)境因素影響學生,使學生更加專注地投入探究化學問題的過程中。此外,情境教學法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張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將直觀的形象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回憶聯(lián)想以往所學化學知識內容,新舊知識相互連接,擴大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深化學習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對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同樣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為保證情境的吸引力,教師需要圍繞具有一定真實性的,與生產生活相關聯(lián)的,或是與化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加入化學問題,在情境中通過視頻講解、實驗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識別問題、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反思活動結果等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為高效率、高質量的高中化學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以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第二冊第六章《化學反應的速率與限度》為例,教師在課上首先確定本節(jié)課主要教學目標:理解化學反應速率與限度的概念,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常用的測定化學反應快慢的方法,認識物質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其次,教師圍繞化學反應速率知識尋找情境創(chuàng)設關鍵點,最終決定通過實驗直觀展示化學反應的速率差異的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實驗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紤]到此時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的了解尚處于一無所知的狀態(tài),教師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基礎,選擇金屬鈉與水的反應實驗作為實驗情境,在實驗情境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老師昨天在超市買了兩包不同廠家生產的牛奶,一包牛奶的保質期是180天,另一包牛奶的保質期只有三個月,包裝上提示不要把牛奶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為什么同樣的物質保質期差異這么大呢?”先由生活情境引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隨后引入實驗,將學生的注意力從生活場景向化學知識方向轉變。教師播放實驗視頻,在分組實驗中將兩塊黃豆大小的金屬鈉分別投入蒸餾水和酒精之中,此時暫停視頻設問:“大家猜一猜置于不同液體中的金屬鈉是會同時消失還是會間隔消失?”此時教師開始計時,學生對比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蒸餾水中的金屬鈉反應較為劇烈,消失較快,而在無水酒精中的金屬鈉僅僅只是緩緩放出氣體,反應過程較為平靜。
(三)深度剖析任務,小組合作探究
高中化學知識學習難度較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存在一定差異,為保證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的學習過程應以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進行。小組內部成員討論時產生的認知差異和認知沖突是天然的討論話題,學生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角度等要素存在的不足,借鑒他人觀點豐富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互助意識,促進學生成長。
為讓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與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結合在一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整個任務分為多個步驟,每個步驟中學生的合作方式均有一定變化,如加入小組合作實驗、角色扮演活動或是小組游戲活動等,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掌握化學知識,以此確保整個活動過程不會出現(xiàn)過多的重復性內容,使學生對探究活動始終保持新鮮感。
以人教版高二化學選擇性必修一第四章《原電池》為例,在分組探究任務開始前教師先行確定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以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能夠自主根據(jù)所學化學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教師結合教學目標設計探究性任務,要求學生自主完成簡單原電池的設計活動。教師借助游戲“密室囚籠”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投入探究原電池的制作原理的過程中。為避免因任務步驟不明朗影響探究活動的效率,教師結合學生的思維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將整個任務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整合階段,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探討鋅片、銅片與稀硫酸組成的原電池的制作方法和局限性,教師適時介入,說明銅極上的氫氣泡對電流流通的影響,引導學生以討論形式分析如何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優(yōu)化原電池設計方案,在討論中整合新舊知識,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展開奠定基礎。第二階段以實驗探究為主,教師在已有銅鋅稀硫酸電池設計圖的基礎上放置一個充滿電解質溶液的鹽橋,并用導線連接鋅片與銅片,用電流計測量導線電流,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復現(xiàn)實驗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實驗,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加入鹽橋后原電池能夠穩(wěn)定持續(xù)地產生電流,分析實驗原理,了解鹽橋在實驗中的作用,歸納整理電池總反應方程式,深化學生對化學能和電能的轉化原理的理解。第三階段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以討論和繪圖的形式參照原電池的構成條件以及鋅與硫酸銅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設計原電池,鼓勵學生在設計方案中加入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理解,在實踐中深化學生對原電池構成條件知識的記憶印象,在合作、討論、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成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教師在充分理解所講內容的基礎上,堅持以任務為主線、以自身為主導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幫助學生掌握任務探究過程中涉及的化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優(yōu)勢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鳳嬌,王婭,姜紅波,等.融入課程思政及基于任務驅動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例[J].云南化工,2022,49(7):129-132.
[2]楊帆.任務驅動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J].科技風,2022,491(15):56-58.
[3]趙春林.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J].云南化工,2021,48(10):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