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問題持續(xù)至今已逾百年,其內情錯綜復雜。中國本著客觀公正、不謀私利、和平談判、互利共贏的原則,提出了一整套既不使局勢升級、又對解決實際問題有益的巴以問題外交政策,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巴以雙方的尊重。當然,這一政策是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完善起來的。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對阿以問題有所關注。當時,阿以問題的核心是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在阿拉伯土地上建國,而非巴以問題。
1955年萬隆會議舉行后,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整體情況及其內部關系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彼時,我國制定了對阿拉伯國家的五點政策方針:一是支持阿拉伯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斗爭;二是支持阿拉伯各國政府奉行中立的不結盟政策;三是支持阿拉伯各國人民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實現(xiàn)團結統(tǒng)一的愿望;四是支持阿拉伯國家通過和平協(xié)商解決彼此之間的爭端;五是主張阿拉伯國家的主權應得到一切其他國家的尊重,反對來自任何方面的侵犯和干涉。這五點政策方針以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為中國政府后來制定巴以問題政策奠定了基礎。
此后,隨著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斗爭形勢的不斷變化,尤其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結束后,以色列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及耶路撒冷老城,阿拉伯國家的戰(zhàn)敗使阿以問題的重心逐漸轉變?yōu)榘鸵詥栴},即巴勒斯坦人尋求擺脫以色列的軍事占領和控制、謀求獨立建國。在這一時期,我國外交政策也與時俱進,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對外政策上。
1980年1月,埃及副總統(tǒng)穆巴拉克一行訪問我國。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穆巴拉克時指出,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不移地支持埃及人民、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我們一貫主張,以色列必須撤出它占領的阿拉伯領土,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權利,包括建立自己國家的權利,應該得到恢復,這是中東問題得到公正解決的必要條件。198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阿拉法特訪華,鄧小平在會見阿拉法特時表示,中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直到取得最后勝利。四年后的1988年,阿拉法特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國,我國政府予以承認并與其建交,這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對巴勒斯坦正義事業(yè)的支持。
中國與巴勒斯坦建交以后,堅持并發(fā)展了既定外交政策。例如,2000年8月14日,就在美國戴維營巴以會談失敗后的次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會見巴勒斯坦總統(tǒng)阿拉法特時表示,中國始終認為,巴勒斯坦人民享有不可剝奪的、包括建國權在內的民族自決權。支持和幫助巴勒斯坦人民恢復合法民族權益,是履行聯(lián)合國有關決議的行動,也是國際社會應盡的義務。作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將繼續(xù)通過各種途徑,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推動包括巴勒斯坦問題在內的中東問題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的解決。2005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大選,阿巴斯成功就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新任主席。彼時巴勒斯坦駐華大使表示,2005年非常關鍵,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面臨和平機遇,但機會不會永存。同年5月18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阿巴斯時表示,中巴要共同努力,全面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積極推動中東和平進程。胡錦濤主席指出,解決巴以問題必須在聯(lián)合國有關決議和“土地換和平”原則基礎上進行政治談判,盡快恢復執(zhí)行“路線圖”計劃,盡早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這說明,中國的巴以政策在堅持既定框架原則的同時,也在隨著國際社會的協(xié)調努力和新共識的產(chǎn)生,不斷深化其內涵。
進入新時代后,中國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政策繼續(xù)完善發(fā)展,內涵也更加豐富。2013年5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巴勒斯坦總統(tǒng)阿巴斯(2008年當選)舉行會談時,提出了中方解決巴以問題的四點主張。第一,應堅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巴以兩國和平共處這一正確方向。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國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也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關鍵。同時,以色列的生存權和合理安全關切也應得到充分尊重。第二,應將談判作為實現(xiàn)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徑。巴以雙方應順應時代潮流,堅持走和談之路,互諒互讓,相向而行。當務之急是在停建定居點、停止針對無辜平民的暴力活動、解除對加沙地帶封鎖、妥善解決在押巴勒斯坦人問題等方面采取切實措施,為重啟和談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巴勒斯坦內部實現(xiàn)全面和解有助于重啟并推進巴以和談。第三,應堅持“土地換和平”等原則不動搖。有關各方應該在“土地換和平”原則、聯(lián)合國有關決議、“阿拉伯和平倡議”等既有成果基礎上,全面推進中東和平進程向前發(fā)展。第四,國際社會應為推進和平進程提供重要保障。國際社會有關各方應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并加大對巴勒斯坦人力資源培訓、經(jīng)濟建設等方面的援助。
上述主張四年后進一步升華。2017年7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再次來訪的巴總統(tǒng)阿巴斯時提出中方推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第一,堅定推進以“兩國方案”為基礎的政治解決。第二,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第三,進一步協(xié)調國際社會的努力,壯大促和合力。第四,綜合施策,以發(fā)展促進和平。
今年6月14日,習近平主席與來華訪問的巴總統(tǒng)阿巴斯宣布建立中巴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同時,習近平主席提出了解決巴以問題的三點主張。第一,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第二,巴勒斯坦經(jīng)濟民生需求應得到保障,國際社會應加大對巴勒斯坦的發(fā)展援助和人道主義幫扶。第三,要堅持和談正確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圣地歷史上形成的現(xiàn)狀,摒棄過激和挑釁言行,推動召開更大規(guī)模、更具權威、更有影響的國際和平會議,為重啟和談創(chuàng)造條件,為幫助巴以兩國和平共處作出切實努力。中方愿為巴方實現(xiàn)內部和解、推動和談發(fā)揮積極作用。
在本輪巴以沖突爆發(fā)后的10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埃及總理馬德布利時,就當前巴以局勢闡明了中方的原則立場。習主席強調,當務之急是盡快?;鹬箲?zhàn),避免沖突擴大甚至失控、造成嚴重人道主義危機。解決巴以沖突循環(huán)往復的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實現(xiàn)巴以雙方和平共處。中方贊賞和支持埃及開辟人道主義走廊的努力,愿同埃及和阿拉伯國家加強協(xié)調,推動早日全面、公正、持久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在解決巴以問題上的政策,從原則到方法,從框架到內涵,從問題到熱點,已趨于完整。可以說,中國的巴以政策已經(jīng)形成。
中國的巴以政策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部分伊斯蘭國家的巴以政策明顯不同,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更具合理性,易被沖突雙方和國際社會多數(shù)國家認可接受。
具體而言,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的巴以政策,具有偏袒以色列、打壓巴勒斯坦的明顯傾向。以色列是中東地區(qū)唯一被美西方國家承認的“民主國家”,其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被認為與美西方保持一致,這些國家往往片面強調以色列的安全需求與自衛(wèi)權利,忽視了巴勒斯坦謀求生存空間和建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巴以沖突一旦發(fā)生,他們通常選擇“就事論事”,避談造成沖突的根源問題,同時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政治、經(jīng)濟等全方位支持,令巴勒斯坦的處境更加艱難。與此同時,一些伊斯蘭國家則與美西方國家相反,他們更加關注支持巴勒斯坦的生存權和建國權。在巴以發(fā)生沖突后,他們傾向于指責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軍事行動,支持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對以色列的抵抗。長期以來,巴勒斯坦處于弱勢地位,加沙地帶甚至長期被以色列控制監(jiān)管,因此在不滿情緒不斷累積的情況下,該政策傾向在伊斯蘭國家較為普遍。
中國的巴以政策秉承客觀公正、不持私利的原則,不會片面傾向于任何一方。中國既關注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權、建國權,也關注以色列的生存與安全需求。與此同時,中國反對以暴力方式解決問題,主張勸和促談。事實反復證明,“以暴制暴”只能不斷加深巴以雙方的仇恨與對立,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跳出暴力沖突的死循環(huán),并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和談,尊重彼此的利益和關切,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巴以矛盾直至問題解決,盡管在這條道路上前行的難度很大,但任何國家都不能因此放棄努力、任由巴以之間的仇恨和廝殺不斷循環(huán)累積。中國政府旗幟鮮明地主張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推動巴以和談,并將堅定不移地朝著這一正確方向努力。
當然,要達成這一目標,僅靠中國是不夠的。今年11月1日,中國開始擔任聯(lián)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當前,巴以沖突仍在不斷發(fā)酵,并造成大量傷亡,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平民,加沙地帶出現(xiàn)災難性的人道主義局勢。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張軍表示,巴以局勢是本月安理會議程上最重要的工作。當務之急是推動?;鹬箲?zhàn),防止出現(xiàn)更多平民傷亡,防止出現(xiàn)更大規(guī)模人道災難,防止沖突外溢。作為安理會輪值主席,中方將順應國際社會呼聲,同有關各方特別是阿拉伯國家加強協(xié)調,主持公道,凝聚共識,推動安理會為實現(xiàn)沖突降級、保護平民、緩解人道局勢、恢復和平進程及時采取負責任、有意義的行動,推動巴勒斯坦問題回到“兩國方案”軌道。